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1+10”跨区域党建共建 “头雁工程”打造农村治理新力量 深汕合作区探索“飞地”基层党建新模式

时间:2020-12-23 09:34:25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12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召开。会议对深圳市中青班学员、选调生赴深汕合作区四镇基层锻炼进行安排部署。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结合自己在基层挂职锻炼的经历和收获,勉励与会广大青年干部与广大深汕建设者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干事创业、实现梦想,做到“心中有光,眼中有景,脚下有泥”,与深圳第“10+1”区共同成长。

  这成为深汕合作区持续探索“飞地”基层党建新模式,打造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样板的一个缩影。

  不久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值得关注的是,深汕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正全力探索跨区域党建共建,开创基层党建先行示范新格局;全力夯实机关支部建设,“护航”深圳飞地大开发大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头雁工程”,打造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新力量。

  “我们将持续对标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构建具有深汕特色特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基础,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产耀东指出。

  探索一

  跨区域党建共建

  “1+10”开创基层党建先行示范新格局

  百安村,深汕合作区鲘门镇一个美丽的半岛村落,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百安半岛的顶端。由于偏于一隅又长期发展落后,百安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今年以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这里启动,海滩整洁一新、地中海风情街道雏形已现。最有标志性的,是拆旧建新的百安村党群服务中心。该项目由光明区委组织部结对共建,11月底记者现场走访发现,这里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外墙装修,有望明年3月成为一个面朝大海、服务群众的新阵地。

  这是深汕合作区探索跨区域党建共建并带动引领乡村蝶变振兴的一个生动画面。

  2019年5月,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各区委组织部(新区组织人事局)下发《关于做好深汕特别合作区“1+4+6”党群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工作的通知》,明确深汕合作区将与市委组织部和各兄弟(新)区结对共建11个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市委组织部和10个区全力帮助合作区结对共建党群服务中心平台阵地建设,融合全市党建力量,实现合作区基层党建水平快速提高,加速打造深汕党群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

  然而,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深汕合作区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第“10+1”区,基层党建共建如何突破地域限制?“飞地”党群服务阵地如何建?

  记者了解到,深汕合作区首先坚持党建引领、区域联动,践行农村快速城市化党建阵地建设新路径。

  深汕合作区反复对比,精细项目选址。其中,区级党群服务中心选址位于深汕中心区,将与区规划馆合馆规划、设计和建设,同步推进;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分别规划建设1200平方米,为尽可能服务全区人口集中区域,选址将主要靠近未来新城中心区、滨海文化旅游区和国际海港物流商贸区等片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分别规划建设650平方米以上,围绕凸显红色革命、滨海旅游等特色,重点服务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温泉康养度假休闲产业、生命健康、现代农业集聚区等区域。

  为加快推动11个党群服务中心尽快落地并投入使用,深汕合作区专门建立包干干部工作小组沟通机制,深圳市委组织部和10个(新)区在合作区结对共建的每个党群服务中心都有一位包干干部和一名联络员,确保项目建设全程双方都可以进行无缝对接。

  结对共建工作启动以来,各区组织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考察指导和后续沟通协调共30余次。目前已完成选址、设计、资金渠道等问题,各项建设工作加快推进,7个已开工,其中2个已封顶。

  除了与深圳10个区跨区域党建共建,深汕合作区还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基层党建新路子。

  2018年,深汕合作区将田寮村确定为全区首个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点,着力打造党建文化特色村,探索基层党建阵地深汕模式。

  今年7月1日上午,田寮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这个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党群服务窗口、四点半学校、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新时代大讲堂、图书阅览室、健体室、文化活动室等,通过“村居+园区+片区”,服务田寮村党组织、周边企业、普通群众,作为深汕合作区首个按基层党建标准化要求建设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深汕合作区结合先进制造业集聚的特点,大力推进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2019年5月27日,深汕合作区与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深汕湾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开放,它是深圳第“10+1”区的首个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也是深汕合作区首个以深圳市基层党建“标准+”模式建设的党群服务中心,主要服务深汕湾机器人小镇。

  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呈现齐头并进、多点开花的特点,创造农村快速城市化党建阵地建设的“深汕速度”。

  “我们坚持‘标准示范’+‘特色文化’,进一步充实深汕‘区、镇、村’党建工程完整链条,打造基层党建阵地新模式。”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组织人事局局长谢海生表示。

  探索二

  引领+凝聚+激发

  夯实机关支部 护航大开发大建设

  作为飞地发展的全新探索,面对初创时期“新机制、新使命、新机构、新人员”等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和困难,深圳第“10+1”区如何为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保驾护航?深汕的答案是:“支部建在连上”,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奋斗力量,激发激情燃烧的创业能量。

  2018年12月16日,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正式挂牌成立后,深圳市委迅速配齐配强了合作区班子。完成区直属机关党员大会选举工作,产生区直属机关党委领导班子9名成员。随即理清了21个区直机关党组织及233名党员隶属关系,成立13个党(总)支部,通过19个党(总)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完成区直各党组织架构搭建工作。据统计,1年多来,深汕合作区直属机关党委共召开党委会19次,第一议题学习15次,累计审议议题127个。

  为真正把支部建在连上,深汕合作区打出了夯实机关支部“组合拳”——

  如坚持严学严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采取专题党课、座谈研讨等方式“学懂弄通做实”。

  持续开展“党课开讲”活动,提升党课质量和影响。今年7月1日,产耀东发挥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作用,先后以《传承革命薪火,扛起历史使命——奋力建设具有深圳标准深汕特色的美丽家园》等为主题,为全区党员干部讲党课,强调全区上下要积极投身深汕建设发展事业,用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共同实现“深汕新城”的光荣梦想。其他领导干部,也以身作则讲党课,带动党员干部扎根奋斗。如谢海生以《为尊严而奋斗》为新入职公务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从历史视野、现实关怀等角度激励每一位党员干部。党政办主要负责人吴达林,最初是深圳的一名年轻法官,是一名在2011年就在深汕扎根的“老人”,给新进干部讲的深汕发展历程党课,是深汕系列党课的“招牌菜”,让听者深受触动和感动。

  姚琪,北京大学法学博士,通过2020年广东省定向选调和紧缺人才引进进入深汕合作区公共事业局工作。一年来,她深入深汕基层,结合自己所学,努力做好乡村振兴等工作。“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特区风范,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塑造着我。”她作为深圳公务员的一员被选为“我是深圳公务员”网络音频代言人之一。

  还如组织四镇分管脱贫攻坚、农业工作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人选共289人,通过省委党校老师和各界专家集中讲授、区领导讲党课等形式,有效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和服务“三农”工作能力。

  此外,深汕合作区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利用深圳智慧党建平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先后开展“深汕先行,党员示范”等系列主题党日,探索丰富多样的组织教育形式,强化管理教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区发扬“亮剑精神”,为打赢新冠肺炎“防疫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面对辖区面积广阔、村居分散、出入口众多、城市化程度低、基层基础薄弱现状,深汕合作区克服体制机制调整过渡期人员力量极其薄弱等困难,果断实行全民动员、全员投入、全部下沉,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义工服务队、巾帼志愿队四支战时队伍,共成立区镇村(社区)三级共176支队伍,总人数达3156人,全力以赴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截至目前,全区保持新冠肺炎0确诊病例、0疑似病例。

  探索三

  头雁工程

  培育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新力量

  日前,一则《关于号召优秀党员、优秀人才参加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公告》引发高度关注,不少本地大学生和优秀人才纷纷点赞转发。

  这成为深汕合作区以“头雁工程”打造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新力量的一个写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重构基层治理秩序的核心在于基层党的建设,而其中核心中的核心是‘人’。深汕合作区直面问题和短板,在这片468.3平方公里的深圳‘飞地’上,大力推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探索落后农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基层党建新路径。”谢海生说。

  一个现实情况是,深汕合作区地处原汕尾市最落后的西部区域,本土年轻人才长期外流。据统计,深汕合作区四镇39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212人(平均一个村或社区仅5—6人),未建立村(社区)党务工作者和基层专职工作者队伍,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7.3%,平均年龄50.4岁,面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抢险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时显得捉襟见肘,远远无法适应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需要。

  2019年5月,合作区接管四镇108个党组织及2519名党员后,区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迅速落实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规划,并确定以“头雁工程”和“雁阵效应”为抓手夯实基层党建和组织建设基础。

  为此,深汕合作区着力推进“头雁”工程,促进“雁阵”效应,强化“造血”功能。按照不低于1:2比例要求,认真选拔、培养素质好、学历高、年轻力壮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加快建立书记后备人选队伍。经过1年多的持续努力,全区各村(社区)建立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意向人选队伍83人,“两委”后备干部意向人选队伍538人。

  蓝玉霞,一名来自深汕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村落红罗村的女孩,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90后党员,在惠州打工的她,在家乡发展愿景的召唤下,回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从事党建工作。日前响应组织的号召,报名投身“两委”换届选举,决心成为一名服务家乡的“女村官”。像蓝玉霞这样回乡服务和发展的优秀人才,不在少数。

  强化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突出“活血”效果。依托“望鹏大讲堂”讲座平台,认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党课学习、合作区区情介绍、安全生产等19项共40学时的精品课程。同时,分8批次先后组织区内368名镇、村(社区)两委干部参加到深圳市委党校开展“新深汕、新使命、新担当”专题教育培训班。加强对“深圳智慧党建”系统使用督查,组织召开全区各级各领域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会,全区“深圳智慧党建”登录使用率提升至98.53%。

  统筹做好“两委”换届,聚焦“换血”难题。根据中央、省市统一工作部署,深汕合作区与全市其他区(新区)同步开展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区组织人事局分管党建工作副局长郑晞曼以《党建引领筑牢“头雁工程”+“雁阵效应”之基》作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前期工作调研情况专题党课,并为各镇村(社区)干部、深圳市中青班和选调生举行“两委”换届专题培训,将上级精神和工作标准一点一滴融进基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干部。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唯一农村“两委”换届的“飞地”,受到深圳市委高度重视,派出了监督指导组到深汕全脱产全程督导,并在宣传动员、教育培训、风险管控等方面重点指导帮助。

  ■样本

  党建引领滨海村庄蝶变

  不久前,首届深汕合作区沙滩文化节活动在鲘门百安门片区启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参与。活动同时宣告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百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成启用。

  这成为深汕合作区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地图上看,百安村位于深汕合作区鲘门镇深汕湾百安半岛,三面环海,白浪银滩。这里面积3.82平方公里,全村205户,户籍人口963人、常住人口400余人。

  百安村委会主任黄俊璇介绍,村里虽然风景优美,但此前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市容市貌较差,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高。去年以来,深汕合作区将百安村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019年8月,“两委”干部配合区城管、鲘门镇开展清拆铁皮棚行动,共拆除65处、3000平方米铁皮棚以及13户围墙,实现道路、海滩、小街小巷环境大提升。

  百安村老党员莫森带头拆除了其经营几十年的小卖部、老党员黄佛油带头拆除了其家里的老围墙、黄俊璇也带头拆除了家人经营餐厅的铁皮屋……由于干部带头拆迁,相关工作难题迎刃而解,拆除工作顺利进行,海岸线从原来4米宽的乱摆卖街,蝶变为一个整洁宽阔的滨海度假休闲示范小镇。

  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依山傍海的百安村,粉刷一新的村居民宿极具地中海异域风情,这里正成为游客度假和打卡的新选择。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