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街道率先实现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 小区有了主心骨 基层治理探新路
南浦新村党员楼长向社区老人送上防疫物资。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居住在禅城区祖庙街道南浦新村小区15年的叶友莲,感受到小区的新变化。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原本管理分散的小区没有慌乱,业主纷纷挺身而出,坚守在防疫一线;曾经脏乱破旧的垃圾池、花基绿化、围栏岗亭等全部得到提升……自今年3月以来,在小区党支部和党员楼长的作用下,南浦新村“旧颜换新貌”,实现“一月一小变,一季度一大变”。
不仅如此,在小区党支部的努力和市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曾经4个片区各自为政的小区更整合在一起,并组建成立了业委会。这让不少业主都感叹小区有了主心骨。
南浦新村的变化是祖庙街道“支部建在小区上”的基层治理新探索。今年6月,佛山市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佛山市关于加强物业住宅小区党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把支部建在小区”,力争年内全市建立300个小区党支部。而作为先行者,祖庙街道的探索走在全市前列,成效最明显,而南浦新村也成为全市首个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小区。
老旧小区的新转机
地处佛山中心城区,南浦社区前后横跨30年,分4期开发了4个片区。长期以来,因为地域上相互穿插,物业管理不到位,卫生、停车、治安等成了这里的老大难,也带来了很多管理上的隐患和漏洞。
南浦社区党委曾通过引入物业公司、成立自管小组等多种方案,希望化解矛盾,但始终难以突破核心问题。“以前整个小区管理比较散乱。”叶友莲说,由于片区各自为政、物业公司履职不到位等原因,业主普遍反映较大。
拖了十年之久悬而未决的难题,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解决的转机。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其中,一向没有物业管理的南浦村片区更是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这时,一大批热心公共事务的党员及业主代表的涌现,也让小区的凝聚力一下子激发出来。
在得知社区志愿者人手不足时,居住在南浦新村21座的潘红远,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在抗疫一线勇挑重任,身体力行。而住在小区10多年的南浦村业主陈朝勇则坦言,以前几乎没有帮小区建设出过力,今年自己站出来守护共同的家园。
2月29日,祖庙街道以南浦社区南浦新村为试点,正式成立“树旗帜·展先锋”南浦新村党员楼长先锋队。小区20栋楼栋的入口,都安装了党员楼长信息公示牌,40名楼长严格落实“三联系两参与”工作机制,设卡量体温,每家每户走访亮身份,堵住了小区的管理漏洞,夯实了防疫的铜墙铁壁。
眼前之急解决了,能否借助党员先锋带头之势,探索建立小区治理长效机制,破解遗留多年的历史“沉疴”?为此,祖庙街道提出了“支部建在小区上”的基层治理新探索,通过增强小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扬“铁军精神”,党员楼长要发挥好“政策宣讲员、信息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困难帮扶员、爱心传递员和物业监督员”的职责,建立党建引领、群防群控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半个月后,在党员楼长先锋队的基础架构上,南浦新村党支部正式成立,精心挑选威信高、能力强、素质好的党员居民骨干担任支委成员,同步建立兼职委员制度,邀请机关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干部等担任兼职委员。一个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疫情防控与社区治理雏形显现。
历经疫情大考,4个新旧片区的居民们,对党员楼长们实实在在解决矛盾问题竖起了大拇指,也对封闭式整合管理有了新的期待、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以前大家的意见很多,但没有人主动站出来,现在有了一个组织,能把各方的意见收集下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陈朝勇说。
党员业主的向心力
南浦新村小区党支部成立后,马上就围绕居民关注的片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等焦点问题推进解决,4月初联合物业公司,对片区内需要修建补种的绿化提升已经完成,南门岗亭、所有垃圾桶的放置点和部分单车房门、雨棚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后龙东街的人行道进行了重新铺设。
小区的环境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也让居民对党支部的信任度和向心力大大增强,更大的管理障碍也在“破冰”。
4至5月期间,南浦社区工作人员和南浦新村小区党支部成员一起,逐家逐户走访,积极推动四片区域整合工作。对于同意率相对较低的旧区楼栋,党员楼长进行了多次交流,在了解到居民对整合后聘请物业公司的收费问题和服务质量有顾虑后,及时对物业服务、收费及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消除居民疑虑。
“要化解小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问题,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可以预见其中的难度,但只要党员带头引领,大家齐心合力,我们有信心做好各项工作。”南浦新村党支部兼职副书记区惠娘说。
片区整合完成后,南浦新村小区党支部带领40名党员楼长向南浦社区递交了《组建首届业主大会筹备组申请书》。7月21日业主委员会的筹备小组成立,小区党支部始终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在小区治理的事务中始终高举党员旗帜,带领筹备小组从零开始,制定小区《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及《管理规约》。
首次业主大会从今年9月29日至10月29日以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召开,并于10月30日在众多的党员楼长及居民代表的见证下开箱点票,最后经过两天一夜的清点,共选出13名业委会成员,他们均以79%—80%的高通过率当选,同时《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两份草案也以77%—78%的高通过率表决通过。
最终,潘红远被推选为业委会主任,区惠娘担任常务副主任,另设副主任2名、财务委员2名、信息委员2名、治安委员2名、卫生委员2名、小区事务委员2名。
13名业委会成员中有3名也是小区党支部委员,实现了业委会与党支部的交叉任职,其中潘红远同时担任南浦新村小区党支部书记、南浦新村小区业委会主任。这也是佛山首个实现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小区。
“担起这个重任,我既感到压力,也有动力。”潘红远说,业委会成立后将以业主利益为核心,共建文明和谐美好的家园。
此外,业委会成员的身份组合既有典型性也兼顾均衡性:6名成员在职,7名成员退休,来自企业、学校、机关等社会多个领域。其中像区惠娘等人还是市委退休干部,虽然退休多年,但依然牢记党员使命,怀着满腔热忱积极为小区的管理东奔西走、发光发热。
“三驾马车”的新机制
业委会成立后如何开展工作?小区党支部也有了初步的计划。
潘红远告诉记者,在党建引领下,业委会将建立微信群,以便凝聚起各栋党员楼长更好地为业主服务。而对小区而言,当务之急是要选好物业管理公司,提升小区日常运营的水平。
业委会成员张为民则认为,南浦新村小区的建设目标要定得高一点,对标禅城管理优秀的小区,向一流水平建设,打造成禅城小区的标杆。
佛山市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科长潘子安对南浦新村小区的未来寄予厚望。“业委会成立很难,但如何持续下去,获得小区居民支持拥护更难。接下来希望南浦新村进一步利用好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理顺三者之间的工作机制。”
南浦新村业委会的成立,不仅规范提升了小区的管理能力,也是祖庙街道推动“支部建在小区上”的基层治理新探索的成果。
作为佛山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祖庙街道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小区已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的末梢单元、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
目前该街道下辖59个村(社区),163个物业小区,还有很多老旧小区没有围蔽、没有物管,仅独栋楼宇就达6000多栋。部分存在小区物业公司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如人意;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存在私心,缺乏监督,甚至管理真空等不和谐现象。
同时,近年来,从推进区域化党建到探索城市党建,再到试点禅城共享社区党建项目,祖庙街道的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下较好的基础。
为此,祖庙街道党工委研究制定《祖庙街道“支部建在小区上”基层治理新探索改革工作方案(试行)》,将该项工作列为街道2020年重点项目,推动基层党建与小区居民自治高度融合,以南浦社区等10个社区为首批试点,激发党员在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对小区而言,发挥小区党支部“桥头堡”作用,由小区党支部指导规范成立业委会,明确小区党支部对小区业委会的监督规则,推动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双向培育交叉任职,可以全方位理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的闭环管理模式,解决业委会监督缺失等问题。
对辖区而言,这样的模式不仅有效将党员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社区治理,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各类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社会治安工作,提升了党组织服务基层的能力,推动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让基层群众自治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6月,佛山市委组织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市民政局党组联合印发《佛山市关于加强物业住宅小区党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把支部建在小区”,力争年内全市建立300个小区党支部。目前祖庙街道已在143个物业管理小区开展小区党支部建设,共成立了56个党支部,走在全市的前列。
祖庙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志诚认为,小区管理是基层治理很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通过支部建在小区上,凝聚党组织及党员的力量,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矛盾,为全市乃至全国基层治理做出了有益探索。
今后,祖庙街道还将进一步推广南浦新村的经验与模式,逐步完善党组织领导下多方参与的居民物业小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为禅城争创广东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验区,为佛山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