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阳山:党建引领聚合力 三大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组织动能
党建强则根基固,党建兴则事业兴。近年来,阳山县以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三年行动为核心抓手,通过建强堡垒、育强“头雁”、聚强人才三大关键举措,将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朝着“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稳步迈进。
建强堡垒:织密组织体系,激活产业发展引擎
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的战斗堡垒。阳山县围绕“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主线,实施“聚千组强百村”行动,健全村民小组长选、育、管、用机制,构建起“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2022年以来,阳山县推动161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59个村党组织联建共建,实现部门资源下沉,以组织联建带动发展联促。同时,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党员+基地”“镇村企党建联建”等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上,形成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新机制。

江英镇大桥村西洋菜种植基地。阳宣供图
在江英镇大桥村,依托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和扶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产业党支部,由村退休党总支书记牵头,整合镇村企资源,打通种植、收割、销售、加工全链条,推动种植面积扩至500亩,打造“江英扶志”西洋菜品牌,专供粤港澳大湾区。
在扶志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辐射带动下,目前,类似的诸如陈皮柑种植项目部临时党支部等产业党组织已在全县成立12个,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育强“头雁”:完善培育机制,引领乡村蝶变
乡村发展,“头雁”领航是关键。阳山县建立农村“头雁”培育机制,实施“金牌领路人”选育工程,通过“村推镇选县考察”选拔出30名政治素质优、综合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金牌领路人”,同时设立4个“金牌领路人”工作室,对其余129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导师帮带。

阳山县聚焦“领头人”能力提升,深入实施“头雁”领航与示范工程。 资料图
为提升“头雁”能力,阳山县每季度组织跨县、跨镇交流学习,每年举办擂台赛,以先进带后进。2024年,9名村党组织书记、4个村“两委”干部、3名村民小组长通过擂台赛入选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优秀基层人才库,享受人才补助。
在政治激励与待遇保障上,阳山县探索“公推考聘”机制,近五年已有17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享受到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待遇,激发干事热情。
大崀镇松林村的蝶变是“头雁”引领的生动例证。在“金牌领路人”、村党总支书记黄火炎带领下,松林村倾听民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整治村庄环境、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先后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等,成为生态宜居的网红打卡点。
聚强人才:搭建引育平台,推动产才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动力。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阳山县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实施“雁归计划”和“党建+”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完善乡村青年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推动人才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

太平镇沙陂村新青年促进会成员开展议事。太平镇供图
沙陂村党总支书记袁学友是返乡青年代表,他牵头成立沙陂新青年促进会,引导村里青年人才盘活闲置林场土地,引进企业投资2800万元建设鳗鱼生态养殖基地。基地可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年产量250吨、年产值1500万元;同时通过“村集体入股+企业运营”模式,村集体以100万元入股获6%固定分红,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产业增效”。
立足农业大县定位,阳山县依托“双百行动”帮扶机制和“两校两站”(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阳山工作站)资源,在县职业学校、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开设阳山“五大农业产业”专业课,邀请专家采取“田间课堂”模式教学,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带头人。青莲镇蚕桑人才引育基地负责人梁江敏便是典型,在专家团队支持下,他掌握蚕桑养殖技术,带动200多户农户发展蚕桑产业,推动峡头村桑蚕产业规模达千万元。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广东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粤北区复赛(第五赛区)上,梁江敏荣获一等奖,成为阳山用心用情培育“懂技术、善经营”实用型农技人才的生动注解。
为激励干部担当,阳山县2022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在“最后一公里”考察识别干部的若干举措》《关于在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中考察识别干部的实施方案(试行)》,坚持在“百千万工程”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如今,阳山县已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局面。下一步,阳山县将持续发挥组织优势、激发干部动能、释放人才活力、凝聚社会力量,奋力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