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龙湖:党群阵地让幸福触手可及
剪纸声沙沙作响,英歌舞咚咚震天,飞针走线绣潮绣,巧手翻飞编竹灯……这个夏天,在汕头市龙湖区多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非遗传承人与社区老少围坐一堂,一项项非遗技艺轮番上演,与孩童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新画卷。
今年以来,龙湖区委组织部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赋能”行动为抓手,坚持四级联动、资源下沉、多元参与,在全区开展“‘医’心惠民 ‘遗’脉相传”系列活动,推动市、区两级优质中医药资源、非遗资源下沉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文化体验,持续增强党群服务阵地在党员群众心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段锦教学送进社区。郑淼鑫 摄
资源精准滴灌基层
“这些课程设置独具匠心,让孩子们在快乐过暑假的同时,深入了解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手能力、专注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了提升。”连日来,龙湖区众多家长对“家门口”的“遗”脉相传暑假非遗公益班赞不绝口。
如何让党群服务中心从“物理空间”变身“活力磁场”?
“需求清单”从群众中来。龙湖区委组织部深化“党群连心、服务为民”主题活动,创新构建“市—区—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通过一张张动态清单,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各村(社区)党组织依托“书记连心日”、网格走访等渠道,广泛收集民意。外砂街道一名社区干部坦言:“走访中,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咨询呼声高,青少年则期盼暑期有文化课程。这些需求,最终都进入了我们的清单。”
“资源清单”向基层下沉。龙湖区委组织部联合卫健、宣传、非遗保护中心等部门,统筹撬动多方力量:链接市级“双百干部双向锻炼”及“百千万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团资源,集结52家医疗机构、近300名资深中医师、10余名非遗传承人,更动员12个区直单位、60名党员干部下沉服务。一张覆盖医疗健康与非遗的“资源网”迅速织就。
基于前两张清单,“服务项目清单”应运而生:每月轮办“医”心惠民中医服务,寒暑假开设“遗”脉相传非遗公益班。
“清单并非一成不变。”龙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根据不同辖区、不同人群的特点确定和更新服务项目。群众反响热烈,这证明定制化是关键。如中医服务,城市社区侧重知识讲座,乡村则设计中医灯谜互动,群众反响热烈。
四级联动之下,“党费+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同步发力,确保服务从纸面落到实际。资源如活水,循着清晰的渠道,精准浇灌至基层最需处。
服务破圈温暖民心
清单定制是基础,资源落地见真章。龙湖区通过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参与,让党群服务中心释放出“1+1>2”的服务聚变效应。
“医”心惠民,让健康直抵家门。
近日,在龙湖区龙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中医专家正为72岁的居民肖阿姨针灸。“听说今天有中医大夫坐诊,我特地来瞧瞧老寒腿。”肖阿姨笑着说。
通过组织开展义医义诊活动,龙湖区党员先锋医疗队带头深入不同社区,提供“一对一”健康咨询、把脉诊断、体质辨识、针灸推拿等诊疗项目,针对老人及慢病患者,更开通“健康绿色通道”,提供体质辨识、家庭医生签约等一站式服务。
截至目前,“医”心惠民系列活动已举办4场,另有6场正在组织推进,预计服务群众总数超3000人次。
“遗”脉相传,让文化浸润心田。
今年暑期,“潮韵悠长·‘遗’脉相传”公益班在1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铺开。24堂手工课,剪纸、潮绣、蛋雕、英歌舞等近十项非遗瑰宝,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圈”。
“看,这就是咱厝屋顶的颜色!”在金霞街道玉湖社区课堂,小朋友在瓦片上描绘海浪纹样,兴奋地向妈妈展示。在新溪街道上三合村课堂,潮绣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孩子们穿针引线时眼里的光,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亲子共学的场景比比皆是。“孩子不仅学了手艺,更懂了家乡文化。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暑假‘文化加油站’!”一名家长感慨道。
目前,21场非遗活动吸引超500人次参与,场场爆满。
资源要下沉,更要扎根。龙湖区积极探索长效运营机制:通过试点“中医药文化角”,定期有医生坐诊;创新“院企引入+人才服务+公益反哺”模式,健全完善村(社区)“合伙人”制度;月月发布活动预告与回顾,形成“计划—主题—活动”闭环。今年以来,全区12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活动超千场,惠及群众3.5万人次。
从“群众上门办事”到“服务主动敲门”,从“单一政务空间”到“多元生活磁场”,龙湖区以党建为纽带,借四级联动机制畅通资源输送血脉,凭党群合力激活服务神经末梢。当老中医在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望闻问切,当孩童的笑声伴着非遗的韵律在回廊中荡漾,“大门常开、活动常新、群众常来、服务长伴”的生动图景,正成为龙湖党群阵地最温暖的底色。
相关
“遗”脉相传系列活动轮番登场
油纸灯笼映亮党群温馨家园
夏意正浓,蝉鸣阵阵。在汕头市龙湖区龙腾街道天禧社区润邻里党群服务站内,30名儿童与家长群众围坐一起,专注地聆听非遗竹编油纸灯笼的介绍,小心翼翼地为灯笼绘上寓意吉祥的图案,一笔一画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童真巧思,一盏盏竹编油纸灯笼在孩子们手中初绽光彩。
孩子们为竹编油纸灯笼绘上寓意吉祥的图案。郑淼鑫 摄
竹编油纸灯笼作为潮汕民间一项古老的传统艺术。课堂上,潮灯记竹编油纸灯笼负责人陈斯彬生动地讲解灯笼的制作步骤,劈竹、编织、制模、收口、糊纸、写字、上桐油等制作技巧。
“有谁知道制作灯笼需要用什么纸张?”老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小孩抢答。从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可以看出小朋友对潮汕灯笼非遗的兴趣。当老师讲述完非遗知识,便进入孩子们动手制作迷你小灯笼的环节。
“原来在灯笼上写字要根据灯笼的形状写才好看,老师说蓝色不能写字只能作画,我记住了!”9岁的小学员瑾瑜手持着画笔,笑着说要画山水。“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制作灯笼的不容易。”一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说,在课堂上既能了解非遗知识,又能自己动手体验制作。
一旁的家长感慨道:“这老一辈的手艺,现在能在社区里体验,真是想不到,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
“现在很多传统技艺正在慢慢消失,我们想把传统的东西变得更时尚,更被年轻人所接受,让竹编油纸灯笼制作技艺代代相传。”陈斯彬向学员诉说着上课的初衷。
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办事窗口,更要成为居民的文化客厅和生活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