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党群同心行 村居换新颜
清晨微光初现,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老党员陈伯已手持工具,默默清扫起村道旁的落叶。在他身后,更多佩戴党员徽章的身影陆续加入,扫帚声与鸟鸣交织,唤醒沉睡的村庄。这并非偶然一幕,而是党员带头引领人居环境整治的日常写照——党旗所指之处,家园日益清秀,绿意盎然。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4月开始,汕头以实施“1+4”行动为主抓手,围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等十个方面任务,集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在这场硬仗中,汕头市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支部在行动”专项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旗牢牢插在人居环境整治第一线,党员始终冲锋在前,成为攻坚克难的“硬核力量”。
一个个卫生死角变成绿美生态小公园、小广场。郑淼鑫 摄
党员先行 环境整治打响“阵地战”
8月2日,广东沿海14市统一开展净滩活动。汕头在濠江区南山湾虎仔海滩及澄海、潮南、潮阳、南澳4区县分场同步开展志愿净滩行动,活动集结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及广大市民300余人。活动中,各级党委班子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短短数小时累计清理海滩垃圾6.8吨。
这场净滩行动,也是汕头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支部在行动”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汕头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力度,聚焦整治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创新工作思路,层层发力动员。如今,从城市街头巷尾的垃圾清理,到乡村公路的修整绿化,再到河道沟渠的清淤疏浚,一场“党建引领、干群联动、全域整治”的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正在汕头大地上如火如荼展开。
“我们村这回可算解决了这片卫生死角的问题!”站在刚清理完毕的空地上,南澳县后宅镇西山农村党组织书记洪俊佳指着焕然一新的西阁龙门路口东侧介绍,这片地离居住区较远,以前总有村民把建筑废土、旧物垃圾往这儿堆,日积月累成了卫生死角。这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当地县镇村三级合力进行清理,清运了十多车垃圾,终于把堆砌的陈年垃圾都清掉了。
西山农村的陈年垃圾被成功清理,正是得益于该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启动“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解决了人手不足等问题。
面对陈年垃圾堆积、卫生死角等顽疾,汕头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将整治任务细化分解到网格、落实到人。广大党员将身份亮出来、责任扛起来、行动实起来,以“跟我上”的担当精神,在攻坚一线树起一面面鲜红旗帜。
点绿成金 “美丽细胞”激活乡村新颜
清理是第一步,美化才是关键。今年以来,汕头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利用清理出的空地或闲置地,打造了“四小园”。
“以前,村里到处是乱搭乱建的棚子,垃圾堆在沟渠边,一下雨就臭气熏天。”站在如今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村道上,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西陇社区的陈阿姨感慨万千地说,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已悄然蝶变,“小花园”“小菜园”随处可见,甚至成了许多市民周末休闲的“城市后花园”和“打卡地”。
陈阿姨的感受,是汕头众多涉农社区变化的缩影。
美丽庭院是绿美生态建设中最富人情味的“细胞”。各地党组织深谙此道,以“小庭院”撬动“大治理”。
走进潮阳区棉北街道五三社区蔡春香家中,只见错落有致的各种花草盆栽,绿意盎然。庭院内外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屋内装饰温馨和谐。这是蔡春香和家人精心打造的小庭院,一家人平时喜欢花花草草,在庭院中时常修整土地,使得庭院内外充满绿色,清新美观。
“每天收拾庭院、打扫卫生是我们的习惯,看着干净的环境,心里舒服!”蔡春香乐呵呵地说。
澄海区东里镇头冲村党总支率先完成“三线”规整,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近年栽树2000余株,建成“四小园”16处;南澳县深澳镇走马埔村党总支组织超70场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杂物172吨,完成7处闲置地硬底化,推动环境从“一时美”迈向“长久美”;团龙湖区委机关党支部以“线上认捐+线下共建”模式,发动青年力量建设“绿美青年林”,累计植树近500棵……
南澳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启动“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郑淼鑫 摄
这一个个喜人的变化和成效,源于汕头市久久为功的韧劲与群策群力的智慧,从下大力气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到将生态蓝图细化为群众家门口的“施工图”,汕头的党群正携手绘就出一幅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党群联动 奏响共建共治共享交响曲
环境整治与绿美生态建设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下,成功唤醒了蕴藏于群众之中的磅礴力量,构建了党员带头干、群众主动跟的生动局面。
各村党组织创新宣传动员形式,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如,金平区妇联党支部创新打造“家庭共建 绿动未来”亲子活动平台,组织家庭参与绿植养护、村庄清洁、苔藓微景观制作及垃圾分类科普,将绿色理念融入家风家教,在岐山街道西陇社区播撒生态文明种子。
潮阳区金灶镇花园村党总支则建立“文明积分超市”,村民通过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累积积分兑换日常用品,成功引导群众从“看客”变“干将”。联动红领巾志愿者开展整治行动,让环保意识深入校园。
金灶镇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深刻总结:“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参与家园建设的热情自然高涨。”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党群一起干、共同管”,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实践。
汕头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支部在行动”专项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大整治”格局。更为可喜的是,村民自发维护环境、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显著增强,主动举报环境问题、参与志愿服务的村民比例大幅提升。
从党员挥汗如雨的街巷,到绿意盎然的社区公园;从花香四溢的农家小院,到沙净水清的海岸线……一面面鲜红党旗引领下,这场关乎家园颜值与品质的深刻变革正在汕头大地蓬勃展开,不仅擦亮了汕头的生态底色,更凝聚了党心民心,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澎湃的绿色动能。
记者手记
让“一时之美”沉淀为“长久之治”
整治一新的村落常令人陷入沉思:那些曾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顽疾,为何能在短时期内被攻克?当视线越过整洁的庭院和葱郁的绿化带,笔者看到的不仅是环境的蝶变,更是一种独特治理密码的彰显——基层党组织,这些深深植根于乡土社会的“神经元”,正以惊人的组织力重新编织着人与环境的关系。
基层党支部的力量,首先在于填补了“最后一公里”的治理缝隙。它非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身体力行的组织者与黏合剂。当环境整治面临“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时,支部党员率先拿起扫帚走向街头巷尾,这种“在场感”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动员令。
更深层的智慧,在于支部擅长激活那些沉睡的治理资源。它深谙乡土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能将“面子”“人情”等看似非正式的社会资本,转化为推动治理的积极力量。
在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第三党支部书记金卓满曾经带领笔者穿梭在农房小巷,偶遇几名在打扫卫生的老年人。80多岁村民秦莲娟拉着笔者说:“书记经常带着大家一起整治人居环境,他专挑最脏最累的活来干,我们看在眼里,当然要参与进来。”
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支部很少依靠生硬的行政命令,而是巧妙唤醒村民对美好家园的本能向往,将“集体的事”转化为“自家的事”。这种基于共同情感与利益的联结,远比外在约束更为持久有力。
观察越深入,思考也越需冷静。当支部成为环境整治无可争议的“主心骨”时,一个关键命题也随之浮现:如何避免“运动式”治理的循环?轰轰烈烈的攻坚之后,能否建立起不依赖持续高强度动员的长效机制?这考验着支部推动制度性转化的智慧。
环境整治的成果,最终需要内化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固化为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融入日常生活的自然习惯。
在汕头各地的人居环境整治实践中,令人欣喜的是,不仅是党员干部,也有不少群众自觉加入整治队伍。党支部的持续价值,不仅在于发起冲锋,更在于促成这种静水流深的转化,使“一时之美”沉淀为“长久之治”。
实践
织密基孔肯雅热防控网
疏水沟、清积水、全面消杀……8月2日,龙湖区将推动“百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相结合,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及居民组成工作队伍,聚焦“六乱”整治、水体整治、“三线”整治等工作开展集中攻坚。同时,以“清积水、除死角、防疾病”为任务,深入宅旁、村巷、闲置院落等区域开展蚊媒专项消杀工作。
当天,全区累计出动人员3026人次,机械设备138台,清运垃圾285.28吨,清拆违规搭建21处,清理河道33条,清理天面7处,转运僵尸车1辆,清洗垃圾桶1035个,整治“三线”缠绕114处。
龙湖区的行动仅是汕头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当前,面对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的严峻形势,汕头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摆在首位,全民动员、多措并举,全力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
自7月起,汕头市启动“清积水、灭蚊虫、多病共防”百日攻坚行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力部署、靠前指挥,多次深入一线督导检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压实责任。全市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驱蚊灭蚊行动,为人居环境筑起第一道屏障。同时,强化应急准备,4月起即组织多轮次全市性防控动员部署和专业培训,提升各级应对能力。
汕头出动专业消杀人员1.5万人次,筑起第一道屏障。 张伟炜 摄
同时,汕头市着力提升疫情监测敏感性,部署全市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逢疑必检”“逢热必检”措施。针对基孔肯雅热风险,科学布设哨点医院,紧急调配并下发检测试剂至哨点医院及各级疾控中心,确保病例早发现、早诊断。强化蚊媒密度动态监测,每月开展两次常规监测,并对历史高风险区域、重要赛事场馆及接待酒店实施“飞行监测”,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案例
“三线”整治
改出清朗空间
“我的线才拉没多久,怎么也要剪断?”“所有的线都缠在一起,像蜘蛛网一样,不统一做根本无法理清。我们会尽快恢复线路,请多多理解下。”……这一段对话,来自汕头市龙湖区金霞街道龙湖村的“三线”整治现场,碧湖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文钦正耐心和群众沟通。
作为汕头市“百千万工程”重点民生项目,自龙湖村“三线”整治工作启动以来,金霞街道以“党建+攻坚”破题、以“试点+示范”拓面、以“政企+民力”联动,为龙湖村按下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快进键”。截至目前,共清理废旧线缆约40吨。
盘踞半空的杂乱“三线”逐渐消失。郑淼鑫 摄
针对资金缺口难题,金霞街道主动争取区委、区政府帮扶基层单位发展民生事业资金15万元,协调争取各通信企业筹措资金、组织人力,提前进场做好新线缆入地及支撑路由建设等工作。同时,敦促龙湖村3个社区自行筹集费用雇用专业电工,对辖区内旧线缆进行修剪规整,形成“区街社”三级资金保障链。
“三线”问题长期困扰基层,严重影响市容面貌,同时非常容易出现“反弹回潮”。金霞街道广泛发动各级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努力建立多级协同、干群合力作战的“联动网”,并划定“施工图”和“时间表”。清理工作开展期间,街道乡村振兴队全程进行督导,指导社区及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各通信企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增派技术力量现场抢修,以最快速度恢复居民正常通信上网需求。
从“蜘蛛网”到“天际线”,“三线”整治不仅改出了城中村的清朗空间,更转出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