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治理更精细 服务更贴心 邻里更亲密
市民游客现场体验英歌舞。
在湘桥区太平街道开元社区的居民议事厅内,茶香袅袅,社区干部、党员与居民代表围坐一团一起“说事、议事、主事”,热烈讨论着公共空间改造方案。有人建议在闲置空地增设健身设施,有人提出打造休闲小花园。这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跃场景,正是潮州“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生动体现。
2024年以来,潮州市以“两社三中心”(建设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气、社品)为抓手,在全市精心选取了7个社区作为试点,全力打造“新潮邻里”特色品牌,强化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力量、突出社区运营,统筹引导小区物业、专业社工、志愿者与社区“合伙人”等参与治理,构建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群服务升级 构建多元便捷生活圈
在湘桥区的太平街道,一幅以“中心+站点”构建的“10分钟古城党群服务圈”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太平街道工作人员拿出牌坊街区域党群服务矩阵的指引图介绍道:“我们以南门、开元、太昌、下东平路这4个社区的管辖范围为基础,合理布局党群服务阵地网络,整合街区内居家养老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志愿组织等16处党建微阵地,以‘中心+站点’形成服务‘一张图’,将其打造成为功能多元的服务矩阵。”如今,政务办理、生活服务、旅游咨询等功能已嵌入10分钟古城党群服务圈,让居民游客就近就便享受便捷服务,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这一创新实践,正是潮州结合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的具象化呈现——通过空间重构与资源整合,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在这个便捷的服务圈里,长者食堂(昌黎店)成为一大亮点。中午时分,几位老人便围坐在一起,开心地享用午餐。李奶奶笑着说:“这长者食堂可真好,饭菜可口,价格实惠,政府还给补贴,让我们吃得安心又舒心。”开元社区党委书记李莉站在一旁,笑着补充道:“我们推行‘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帮一点’的补贴模式,就是为了让老年人实实在在地受益。”
服务创新在新城区呈现差异化表达。湘桥区桥东街道坚持区域化党建,通过“两院+两校+两社区+两村”的共建模式,全力打造韩东片区党群服务矩阵,让韩东新城居民能便捷地享受教育、医疗等资源。东山社区就是共建单位之一,他们通过整合妇女儿童服务站、幼儿园、养老服务协会等公共场所资源,优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专业社工驻点开展心理疏导,志愿者定期上门帮扶,社区‘合伙人’盘活闲置空间。”东山社区党支部书记丁銮真细数资源整合成果,“如此一来,东山社区的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空间,老人们也能在养老服务协会得到贴心关怀。”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党群服务形态。在饶平黄冈镇河南社区的智慧党建大厅里,VR设备将党课变成沉浸式体验。同时,河南社区盘活原有空间资源,打造出全新农家书屋。“志愿者负责日常运维,‘合伙人’捐赠书籍,群众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成为治理参与者。”河南社区党委书记余声宏介绍道。这种“共建共管”理念同样体现在潮安区庵埠镇龙桥社区的治理中,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13个党支部为支撑,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区域党建格局,联合辖区内的潮安志愿者联合会,通过“社区+志愿+第三方”模式大幅度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频次。
凤新街道宏天社区的“大党委”工作机制,则通过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三方协同,推动资源深度融合,开办寒暑假“青少年公益课”70余场次,涵盖创意美术、音乐素养等10余门课程,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协助管理。
从古城街巷到韩东新城片区,从长者食堂到智慧大厅,潮州以“服务圈”为载体,以“差异化”破难题,以“数字化”提效能,以“协同化”聚合力,构建起覆盖全域、精准高效、温暖人心的党群服务体系。
商业活化赋能 催生社区治理新生态
在湘桥区太平街道南门社区,一场旧厂老厝的改造热潮正蓬勃兴起。社区充分发挥邻里中心的桥梁作用,合理布局功能业态,为老宅业主与投资创业者牵线搭桥。社区工作人员深入调研,了解老宅业主对改造的期望,同时广泛对接投资创业者的商业规划,促成诸多老宅旧厂成功转型。
如今,踏入改造后的“自由咖啡”,咖啡香气氤氲,与古朴环境相得益彰;“凤凰茶馆”里,游客们一边品味着地道的潮州工夫茶,一边沉浸式感受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90后”返乡创业青年黄森迪亦是这场变革中的亲历者。他感慨道:“南门社区给了我极大支持。就拿家伙巷11号大夫第来说,社区工作人员陪着我挨家挨户做居民工作,历经数月,才让我顺利将其活化为喃妙民宿。”
在改造过程中,南门社区充分发挥“小巷巷长”及居民自治管理机制的协调作用。小巷巷长凭借对社区情况的熟悉,积极沟通各方,及时解决矛盾。居民自治管理机制让居民参与到改造决策中,提高了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立起融洽的邻里关系。如今,喃妙民宿凭借独特历史韵味与贴心服务,成为游客来潮州的热门民宿。
家伙巷23号王宅,原本住着十几户居民。在社区数月协调与黄森迪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引入踢桃咖啡这一新业态。如今的踢桃咖啡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南门社区党委书记周吉总结道:“这些改造项目,不仅实现了空间的重生,更重要的是完成了邻里关系的重塑。居民们从过去的‘各扫门前雪’,转变为如今主动参与社区建设,这才是社区真正的活力源泉。”
与南门社区侧重于“空间活化”不同,开元社区精准定位邻里中心的“文化枢纽”功能,将积极探索“小生意+大公益”的社区运营模式,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设计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课程,开发潮文旅研学路线。未来,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内涵,还能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增强造血功能,更好地反哺孤寡老人关爱、困难学生资助等社区公益活动,进一步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西新街道新桥社区则将目光聚焦于商圈、楼宇等治理末梢,充分发挥邻里中心的“治理中枢”功能,在全市率先成立新桥商业街党支部、新泰里小区党支部等30余个群团组织,通过推行“文明铺户星级评定”制度,成功将商业活力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强大动能。党员铺户以身作则,带头参与“破网开窗”行动,积极投身街区美化工作,带动广大商户从以往单纯的“竞争者”转变为如今携手共进的“共建者”。
传统文化铸魂 在古厝烟火中重燃“社气”
今年春节,潮州古城南门社区的义井巷成为欢乐的海洋。“古巷焕新彩,非遗入万家”小巷艺彩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当天,义井巷化身为展示非遗魅力的大舞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沉浸式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韵味。在有着“潮州厝,王宫起”美誉的历史建筑吴祥记雪居前,英歌舞与鲤鱼舞队伍的精彩表演成为焦点。不少游客被这独特的艺术所吸引,当场“拜师”学艺。在表演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游客们努力模仿着英歌舞的豪迈动作和鲤鱼舞的轻盈姿态。
在太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一场别具匠心的潮州剪纸体验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在这里,每一位市民游客都能上手尝试剪纸艺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朝阳手把手指导下,市民游客巧剪“春”“福”图案,带走独一无二的潮式年礼。
这种文化活化已成常态。太平街道用好社区“合伙人”资源,积极联动茶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广泛集结乡土人才、非遗技艺团队,大力开展常态化非遗演出活动,着力打造“‘湘’聚太平 乐享名街”文化品牌。如今,这样的非遗演出活动已超100场次。
例如,在茶馆里,潮剧爱好者们身着戏服,字正腔圆地演绎着经典剧目;在文化馆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潮州木雕、潮绣等精湛技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市民游客能上手尝试剪纸艺术……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为古城聚拢了“人气”,重新点燃了古城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气”,让潮州的文化魅力在大街小巷中持续绽放。
与此同时,开元社区巧妙结合节日时令,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每逢佳节,社区便积极动员居民与游客共同参与美食文化实践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亲身体验制作红桃粿、鼠壳粿、汤圆等潮州传统粿品及特色小吃。专业讲解人员一边引导大家动手制作,一边讲述美食背后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独特文化故事。
“红桃粿在潮州历史悠久,形状象征吉祥如意,过去常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讲解声中,参与者们听得津津有味,手中动作愈发认真,在品尝美味时,也品味到文化的醇厚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