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连南:“党建+”赋能 非遗更红更火
不久前,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绣娘”房伟艳以精美的瑶族刺绣作品“田野如画”夺得“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手工刺绣类一等奖,引发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房伟艳还通过成立“伟艳瑶绣工艺作坊”,创新“党组织+工艺坊+农户”模式,带动瑶族同胞创新瑶族刺绣技术,把瑶绣作品卖到国外,在百里瑶山“绣”出了幸福生活。
这是连南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的众多亮点之一。近年来,连南聚焦传承活化非遗文化,持续擦亮“党建+非遗”招牌,以特色党建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活”“火”起来,推动非遗行业焕发出绚丽风采,推动了“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
连南非遗传承人中党员共20人,占比26%。图为房伟艳传授瑶绣技艺。
连南以特色党建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活”“火”起来。图为瑶族婚俗。
夯实“组织+人才”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起来
连南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瑶族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独具特色。以建强党组织、培强非遗传承队伍为着力点,连南近年持续发挥党建在传承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引领作用,为非遗“赋上”中国红,让非遗行业沿着更准确方向发展。
2023年3月,连南在非遗行业推动成立拾月拾陆党支部,成功打造了连南非遗党群活动中心,为强化非遗行业党建工作、凝聚非遗党建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依托。
借此平台,当地努力将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将在非遗领域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培养成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非遗领域党员队伍,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夯实非遗传承人才根基。
有数据为证:近年连南先后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买社吊,乡村工匠传统工艺(刺绣)正高级工程师、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房伟艳等5名优秀人才发展成为党员,非遗传承人中党员共20人,占比26%;成功推选瑶族山糯白糍制作技艺传承人、大坪镇牛路水村党总支委员房奕玲为全国人大代表,非遗领域党员队伍影响力不断扩大。
牢记“承载+传播”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连南各基层党组织将非遗元素与党建元素相融合,设计制作红色文化旅游地图、“印象连南”红色文化明信片,打造石泉山党建长廊;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各类书画赛事活动用活非遗元素,展现瑶山党建工作成效。
以唐买社吊等党员为代表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活力;聚焦后继有人,各非遗传承人立足实际,多形式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不遗余力培养新时代新一代非遗传承人,让非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两新”党组织党员房伟艳创办伟艳瑶族刺绣工艺坊,创新“党组织+工艺坊+农户”模式,带动1349名瑶族同胞创新瑶族刺绣技术,并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赛事活动,其作品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和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让瑶族刺绣“活”起来。
用好“线下+线上”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近年来,连南积极发挥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好“线下+线上”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一方面,用好瑶族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千年瑶寨景区等平台资源,开展“党建+非遗”特色主题党日活动,让更多党员深入了解非遗,自觉做非遗保护者、宣传员,带动掀起非遗文化热潮。
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千年瑶寨党支部创新“党组织+瑶寨景区+研学”模式,开展非遗传承活动240多场,参与活动8000多人。拾月拾陆非遗党支部创新“党组织+非遗实践体验”模式,开设瑶绣文创、瑶族扎染、瑶族银饰制作等非遗实践体验项目,累计举办非遗传承活动163多场参与人数近7000人。
特别是在线上,连南加强引导,鼓励以唐罗古五等党员为主要力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录制“我为连南代言”系列作品和非遗文化视频,在各个短视频平台注册个人账号,全面动态展示连南非遗文化,在扩大非遗宣传的基础上形成直播带货和店铺销售,推动非遗项目在文创产品研发和互联网销售中的延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