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阳江阳东:“三共建”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时间:2023-05-22 11:10:4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今年3月31日上午,阳江市阳东区15个优秀代表单位参加由阳东区委组织部组织的“三共建”擂台赛,各单位同台比拼,谈做法、话成效、亮计划。这是阳东区对“三共建”活动启动1年多来数百个共建单位的一次阶段性成果检验和集中展示。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共建”是阳东区委通过深度调研、先行先试,从理论走向实践,率先探索将“机关·两新·农村”三类党组织融合的一种新型结对共建模式。

  阳东区通过下好“三共建”先手棋,激活乡村振兴“全盘棋”。自2021年底实施以来,全区11个镇157个行政村实现了三类党组织结对共建全覆盖;数百个党组织从最初被动式嵌入到主动融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切切实实为农民谋利、促农业增效;一批批优秀的实践案例不断涌现,不断在阳东大地谱写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破解“同频”难题 实现供需高效对接

  2021年12月,阳东区委部署开展乡村振兴“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工作。但实际上,其“诞生”的时间点要比这早得多……

  “三共建,是我在驻村工作时萌发的一个想法。当时我们帮村里引入了各种资源,包括外部力量和资金,但各方没有把思路和需求统一到一个轨道上,在自己的频道里各说各的。”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回忆道。

  2016年,还在广东省审计厅工作的李坤到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遇到村民和外部资源“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后,他开始思考如何破题。将村里和帮扶企业的想法、资源、需求一一梳理过后,最终决定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由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作为“第三方”,把大家紧密有效地融为一体,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效对接。

  “举例来说,当时下屯村孤寡老人多,我们想帮村里建立颐养院,但还缺各种配套设施。村里想直接买新家具,苦于没钱,刚好一家银行有些要清退的物资。”为此,工作队协调银行定向捐赠一批旧家具,并在上面篆刻银行名称,既起到了宣传企业的效果,也很好地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安居难题。

  为双方首次“牵线”成功后,遇到村里一些优质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工作队便二度“做媒”,让村民向银行饭堂长期定向供应食材。一个个生动实例让李坤认识到:“第三方”介入后,外部的资源、力量、智慧有了施展的舞台,也让村里面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项目、管理、党建等工作“一盘棋”激活,最终实现了互惠双赢。

  2020年11月,李坤来到阳东工作,结合阳东区此前做的深调研,“三共建”模式规划蓝图日益清晰。2021年12月,阳东区委组织部出台《阳江市阳东区乡村振兴“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活动工作方案(试行)》,鼓励机关、“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到行政村党组织进行“双报到”,明确了三类党组织教育培训资源“五共享”、组织生活“六共同”、抓好共建共享“十个一”行动等机制。

  让乡村振兴接“地”气 让产业振兴有“钱”途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阳东区各类共建党组织积极发挥和整合各自资源、功能和优势,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提升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扶持发展乡村产业项目,积极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

  “利用省民政厅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力量,我们引进了许多企业、协会和爱心志愿者的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阳东区塘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赤岗村成功盘活村集体600平方米闲置厂房和1000平方米闲置空地,引进鸵鸟养殖产业项目;马尾村成功打造220多亩“藤香王”红薯种植产业基地,2022年产值超80万元;双麻村以“村经济联合社+企业+农户”模式,成功运营湖羊养殖项目。截至目前,塘坪镇下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党组织与广东食品医药行业联合党委下属17个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同时还与11个区直机关党组织和17个阳东区“两新”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

  那龙镇推动党建引领亨垌村“耕地银行”试点工作,实施“耕地银行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吸纳“三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耕地银行”的“兼职委员”,定期共商共建事项;打造“耕地银行指挥部”,联合“三共建”党组织将“耕地银行”的耕地纳入监管,整合亨垌村内的3000余亩闲置土地,开发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种植项目,让闲置土地有“钱”途。

  和那龙镇一样,许多镇村积极整合资源,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到抱团创新的提质发展方向转变。如已经远近闻名的新洲镇新洲腊味,此前生产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实施“三共建”以来,该镇成功申报省级腊味专业镇,腊味制作技艺更是获得市级“非遗”认证,去年还挂牌成立了“新洲腊味生产发展协会”,举办腊味文化摄影节,增强腊味品牌内涵。去年该协会实现腊味销售65万余斤,销售额4300万元。

  随着“三共建”的持续推动,不少乡镇谋篇布局发展长效稳定的产业,集体经济也迅速发展。东平镇允泊村借助中广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力量成立第一家村办集体企业,2022年首年运营实现近50万元利润,超过2021年该村集体总收入。该模式迅速在东平镇瓦北村复制,2021年11月成立“阳江瓦北旭晖清洁服务有限公司”,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东城镇报平村筹划的新能源汽车城,将为集体经济累计创造5500万元的收入。

  “谋划产业发展,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打牢农村党组织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又能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阳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让村党支部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从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推动产业振兴,“三共建”活动特别强调要搭建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该区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引导支持退役军人、企业家、致富能人等群体到农村干事创业,建立健全结对优秀人才制度,加强本土各类人才的培育。不少镇围绕所在镇的产业挖掘技术人才,突破地域、户籍等限制实施柔性引才,并成立了人才驿站。

  发挥乡村“个性”找到“振兴密码”

  2021年12月开始,围绕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阳东区积极开展“三共建”工作,以党建引领搭建“议事、服务、发展”三大平台,推动各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时代命题前凝心聚力、融合共建。

  “1年多来,我们调动各类资源下沉农村、推动各方力量服务农民、引领各项生产要素发展农业,科学地回答了资源之问、思路之问、责任之问、本领之问。”阳东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友娣介绍,“三共建”的提出和践行,有助于解决一批推进乡村振兴的“拦路虎”,包括农村资源不足、干部思路不宽、单位责任不清、发展本领不强等问题。

  谢友娣说,每个村都存在共性和特殊性,“三共建”工作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乡村的“个性”,大家齐心协力找到“振兴密码”。通过着眼于机关党组织的政策导向优势、“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经营管理和资金优势、农村党组织的资源资产和人力优势,“三共建”化三方优势为一个发力点,这个突破口可以是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

  比如,阳东区大八镇茅塘村在共建单位的引导下,试点成立了绿色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打造“大八瓜咸”品牌;邮政阳江分公司在“邮乐购”平台上线北惯镇彭村村农副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大沟镇徐赤村与共建单位搭建平台,依托专业合作社,解决了3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截至今年3月,阳东区157对结对党组织已开展超过700余次“三共建”主题活动,共计3600多人次机关党员干部、1000多人次“两新”组织党员、6200多人次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大小事,解决了一大批基层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齐发力,有力的出力,有计的献计,握指成拳才更有合力、更有威力。”谢友娣说,“三共建”的落脚点是因地制宜推动三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各方的资源充分涌流,激荡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三级书记面对面”压实融合共建责任

  为进一步压实融合共建工作责任,阳东区将“三共建”作为“书记工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全面落实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三级书记面对面”活动,区委书记主动履行“一线总指挥”职责,示范带领镇党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下沉到村(社区)乡村振兴前沿,在11个镇、179个村(社区)搭建“区委书记—镇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三级党组织书记交流平台。

  “三级书记是真真切切走到乡村,实地观摩,在田间地头,围坐在一起,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联系实际谈问题、谈想法、聊心得、分享经验。”阳东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互相启发,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该活动每月一期,从去年10月首次启动以来,至今已举行了5次。

  笔者获悉,每次“书记面对面”活动都有收获、有成果转化:如在塘坪镇的“三级书记面对面”活动上,针对湖羊养殖深度交流和探讨,最后就达成了“湖羊小镇”的发展思路;在红丰镇一农场组织的面对面活动中,提出并确定了红丰镇发展坚果种植产业;那龙镇亨垌村试点的“耕地银行”,则源自于那龙镇“三级书记面对面”活动上提出的土地银行……

  全力抢抓“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

  “三共建”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抢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机遇?这成为阳东区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的新命题。

  “最根本的一点是,村党组织一定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把一些好的资源拿出来,把需求有效地提出来。”李坤回忆,自己驻村时曾遇到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希望定期为村民举办小活动,为老人理发、办午餐会。村里一开始不以为然,但工作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点,于是主动为志愿队提供场地和动员服务。数次活动后,志愿队将村里的良好风气带动起来,一些老人、小孩和中年人组成村级志愿者服务队。随着志愿队与村里感情不断增进,也为村里引进更多外部资源,助力开发文旅景点。这便充分说明了:“你有诚心,别人自然能感受到诚意。”

  “各方要合力将三方共建做成‘N’方多元共建。”李坤补充说,机关党组织作为第三方载体,要当好推进农村和企业等社会资源力量对接的服务员。目前,阳东区委组织部为每条行政村都配备了至少一个机关党组织,但各村应不囿于“规定动作”,要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利用周边力量,开拓创新自选动作,不断拓展“三共建”平台的各方力量。特别是“两新”组织,即社会力量这一块提倡多多益善,包括在外乡贤,大学生、创业人员等新生力量都可以盘活。

  如今,一些镇村已迈出了第一步。如合山镇与阳江监狱、市直等单位成功对接,从单一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向多对多帮扶格局改变。红丰镇塘围村是共建单位最早推行党群积分管理制度的试点村,该村以问题为导向,率先实施“党群积分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难题,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谢友娣介绍,“三共建”实行1年多以来,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回头看,开展“三共建”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深度参与。目前,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如何进一步拓展“三共建”的广度和深度,给全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下一步,阳东区将继续用“软性”利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场,包括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企业荣誉感、助力企业品牌推广、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提供项目和平台支撑等,为打造乡村振兴新发展路径开辟更多可能性,激励基层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方向蝶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思想的解放尤为关键。”谢友娣认为,三类党组织要主动求变、积极谋划,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顺势而为、做大做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牌,持续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把品牌意识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线实践:

  阳东举办“三共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评选擂台赛

  以赛促学 创先争优

  今年3月31日,阳东区举办“三共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评选擂台赛。赛场上,15名代表围绕“三共建”案例的基本做法、主要成效以及经验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展示,展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业绩,反映了全区“三共建”开展以来的生动实践。

  “开展‘三共建’以来,马尾村借助共建引领力量,把‘藤香王’红薯作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拓展了10多家单位企业在项目上融合共建,合力打造‘藤香王’红薯品牌。”阳东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驻塘坪镇马尾村第一书记林光辉说。

  “报平村联合‘三共建’单位立足长远谋划,将荒废多年的2.6万平方米留用地重新规划,打造新能源汽车城。我们还科学利用村中的30万平方米留用地,根据区城镇规划以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合作开发分配物业作为主要开发方向。”阳东区东城镇报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建军介绍。

  “我们结合自身优势,全力引导那顿村发展共享亲子农场,激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动能,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那龙‘三共建’模式。”广东狮子会尚爱服务队队员刘奕捍说。

  “这次入围的实践案例整合了机关、‘两新’、农村三方的资源,搭建起紧密联系、融合共建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真正达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高质量发展的目的。”阳江市党代表、评委黄楚琳点评道。

  以赛促学,创先争优。这场广为瞩目、气氛热烈的擂台赛,最终在全区11个镇15条行政村的入围案例共建单位中决出了十大优秀实践案例。阳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通过宣传推广一批可复制借鉴的优秀经典案例,鼓励带动各村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