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茂名高州:书记“出招” 特产“出圈”

时间:2023-04-18 10:45:3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考察时点赞土特产,指出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为擦亮土特产这块“金字招牌”,近些年来,高州市驻村第一书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以发展土特产为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力量,把土特产培育成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大产业。

  深挖“土”资源——

  因地制宜 多元施策

  茶以春为贵。春意融融,新垌镇明星村的半山茶园一片忙碌,在半人高的茶树旁边,村民正在抢抓时令采摘今年头批春茶。

  新垌镇群山环绕,冬暖夏凉,加上土地肥沃,极宜绿茶生长。明星村是新垌茶叶的主产区,但存在种植分散、效益低的问题。“难题肯定有破解的方法。”第一书记黄俊飞将目光锁定在“山”上,只有“靠山吃山”,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才能实现规模化种植。他发动18名党员带头种植绿茶,吸引村民加入,明星村增加绿茶种植面积约100亩,形成连片茶地600多亩。如今,绿茶年产值超30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户村民致富。

  做好“土”字文章,除了挖掘特色农产品,更重要的是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今年我们村的旅游人气很高。”根子镇元坝村第一书记卓剑斯说。荔枝是元坝村的土特产,已有1400多年种植历史。元坝村深挖荔枝文化内涵,打造一条集收购、加工、观光、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荔乡产业带。2022年,元坝村与古荔贡园等景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同时,元坝村大力发展电商,真正实现把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依托各镇资源禀赋,高州市驻村第一书记按照“县一片、镇一村、村一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发展。在已建成的鉴江印象示范带西线沿线上,第一书记“串珠成链”,打造富硒水稻、番薯、荔枝等超千亩土特产种植基地7个,直接带动超20万村民就近就业。

  发挥“特”优势——

  规划产业 建立品牌

  走进新垌镇长流村黄皮标准化栽培示范园,举目远眺,金灿灿的黄皮压弯了枝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新垌镇长流村种植鸡心黄皮已有千年历史,但始终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特的问题。“新垌黄皮要想突出重围,打响名气,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第一书记刘海文从打好“特字牌”入手,在黄皮品质提升上下大力气,通过编制产业规划、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使得鸡心黄皮果大、汁多、味甜,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赢得了主动。目前,长流村黄皮种植面积1300多亩,产值超过500万元,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南塘镇蓝田村临靠鉴江,土地肥沃、富含砂质,其种植的番薯颜色鲜艳、清香甘甜。但过去种植户单打独斗,销售渠道单一,经常发生收购商随意压价的现象。“番薯品质是有竞争力的,但怎样才能打造自身特色,让蓝田甜心薯更具知名度呢?”第一书记许东永从建立品牌着手,一方面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带领村“两委”成员、种植大户奔走于各种现场推介会,蓝田甜心番薯品牌效应逐渐显露。2022年,蓝田甜心番薯收获90余万斤,总收入达到450余万元。

  高州市驻村第一书记把打造“一村一品”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独具高州特色的土特产,形成了大坡茶籽油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地域特产新名片,促使土特产由商品变“名品”。

  延伸“产”链条——

  链上发力 融合发展

  “只有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才能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村民。”谈起延长当地龙眼产业链条的过程,分界镇储良村第一书记尹伟龙深有感触。储良村龙眼种植面积逾3000亩,年产量达3500吨,但苦于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龙眼附加值不高,村民收入并未随着产量增加而大幅增加。

  尹伟龙多次动员种植大户创建加工作坊,组织种植户外出参观学习,还邀请技术专家到村指导设备、技术、销售问题。目前,储良村有100多家龙眼加工作坊,全村年加工龙眼干(肉)累计可达500吨,干果产值达1亿元以上。同时,尹伟龙带领村“两委”积极探索龙眼摄影、龙眼伴手礼等形式,助推深加工链条延伸,让更多群众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获益。

  像尹伟龙一样,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还有大井镇木广垌村第一书记欧阳元东,他围绕木广垌桂味荔枝做文章,以“农业+文化+旅游”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荔枝公园、村圩街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周边网红打卡地。

  依托农业产业优势,高州市驻村第一书记着力在农产品种植、保鲜、加工、销售、文旅等方面下功夫,全链条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群众和村集体持续增收。驻村工作开展以来,第一书记协助村(社区)成立农业合作社200多个,发展特色产业项目100多个,盘活流转土地8000多亩,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推动产业发展、强农富农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