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汕头:党建引领打响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攻坚战

时间:2023-01-04 11:01:4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练江,流经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潮阳区入海,被誉为粤东地区的“母亲河”。然而,因多年遭受污染,练江一度黑水肆虐、异味弥散,成为百姓心头之痛。近些年来,汕头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压实各方责任、完善网格治理、推动产业转型等措施,打响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攻坚战,实现国考断面Ⅳ类的转折性变化,练江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各级书记主抓——

  驻点包干 压实各方责任

  “巡查时主要看亲水平台上有没有淤泥、有没有企业偷排污水等,每条溪流自己去看看才放心。”对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党委书记林秋荣来说,即使镇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需要处理,他依然坚持定期巡查河段,及时发现问题,落实专人处理。

  汕头市把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作为“书记工程”,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对重点工程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对每个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一位区党政领导具体牵头,成立专班全程负责,就地实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涉及重大问题和建设进度慢的项目,市主要领导直接协调解决,确保无障碍施工。

  党政领导驻点包干,污染治理全面铺开。各级党委书记作为本行政区域练江治理的第一责任人,逐级立下“军令状”,建立市领导包干支流责任制度及驻点办公制度,市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包干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每月安排专门时间现场驻点办公,市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组成18个调研组开展现场调研、交流座谈,提出治理建议。区主要领导每月至少驻点一次,镇主要领导常态化对辖区内重点河段进行巡查,全力当好治河“主角”。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层级的壁垒,实现上下游、左右岸、江河交汇处等水情复杂河段的系统治理、联防联控。根据河流水质数据、整治进展,定期对每条河流治理情况进行考核量化打分,层层压实环保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尽其职的生态治理工作格局。

  五级网格共治——

  联建议事 协商解难题

  治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全方位考验着基层治理水平。汕头市以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做到污染整治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与落实练江流域河长制深度融合,构建起“练江流域(汕头段)总网格—区级大网格—镇(街道)中网格—村(社区)小网格—具体点位微网格”五级网格架构。区、镇(街道)、村(社区)和具体点位的各级党组织主动扛起网格治理责任,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各级网格员各司其职,带动群众参与和配合开展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五清”专项行动,在清除污染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培养文明生活习惯。

  练江干支流两岸拆违工作是推进练江综合整治的“老大难”问题,潮阳区谷饶镇溪美村党员全部入网格,挨家挨户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顺利推进谷饶溪溪美段占地搭建30多年、涉及25户拆迁户3000多平方米的拆迁工作,迅速扭转练江整治工作被动局面。

  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就是网格上推动污染整治的“红色引擎”。练江在流经潮阳区、潮南区部分村(社区)之间形成不少交界地带,这些地方容易存在工作盲区,治理难度较大。对此,汕头市积极探索区域“大党委”基层治理模式,大力推动区域党组织联建共治,推动共同议事协商,合力解决问题。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和蓝丰村由于权属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两村之间的水塘成了“三不管”地带,在镇党委牵头下,三方党组织组成“大党委”,通过研究协商,一起出钱出力,成功解决卫生死角问题,得到村民的肯定和支持。

  推动产业转型——

  一线帮扶 促生态惠民

  练江(汕头段)两岸原来分布着数百家纺织服装企业、作坊,这些企业是练江流域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排放的污水也是练江的主要污染源。市、区两级党委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通过建立纺织印染园区,实现企业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各级党组织靠前服务,上门摸排企业需求,逐一制定帮扶对策,确保印染企业稳步过渡入园、有序生产。

  “刚开始,很多企业顾虑很大,不愿停产退出过渡入园,我们就专门打造红色服务团,由党员骨干带头进厂入户,全覆盖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及时帮助解决困难。”潮南区纺织印染中心党组织相关负责人说。党员骨干在走访时,发现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现场审图、实地踏勘,快速高效拿出了打通堵点的“药方”,构建集纺织印染、供水、污水处理等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模式。

  汕头市还把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融合起来,不断推动产业兴农、生态惠农。在优化水环境的同时,大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多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产品,群众的腰包也逐步鼓了起来。

  陇田镇东华村党总支采取“支部+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成片种植番石榴、阳光玫瑰葡萄及优质水稻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