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深圳龙华观澜街道:党建引领街区精治 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

时间:2022-05-25 14:42:23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微信图片_20220525095239.jpg

龙华区观澜街道党政班子、街道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社区党委班子现场观摩“共治小院”。程德坤 摄

  连日来,龙华区观澜街道大富社区陂老村访客不断。观澜街道党政班子、街道办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社区党委班子先后来到这里,现场观摩“共治小院”。

  “共治小院”是大富社区在观澜街道新一轮基层治理改革中自主探索创建的出租楼栋共建共治共享特色平台。

  在陂老村,6栋相邻的出租楼栋“共治小院”一字排开,“青春小馆”“燕筑小院”“半亩时光”……各具特色的名称与设计风格,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观澜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尤其是,2021年,观澜街道启动以“街区+红色网格”为主体内容的“党建引领 精治街区”治理改革,推动党员沉下去、向网格报到,引导居民走上来、参与街区治理,并在大富、黎光和牛湖三个社区展开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试点一年,“精治街区”改革成效明显,“党员回到群众中去,群众参与到治理中来”的局面初步形成,并催生出大富社区陂老街区“共治小院”、牛湖社区石一街区“楼栋红马甲”志愿服务站、黎光社区新围街区议事角等一批共建共治共享典型。

  基于此,5月20日,观澜街道召开全面推行党建引领“精治街区”基层治理工作现场会,将试点经验向全街道推广。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始终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广‘精治街区’的初心就是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观澜街道主要负责人坦言,基层治理是大课题,也是长期的课题,观澜将在“精治街区”治理模式推广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将基层治理的特点规律摸清摸透,走出一条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基层治理新路。

  聚焦精细治理

  构建立体网格化治理体系

  在观澜新一轮治理改革中,街区是最核心的创新设计。

  当前深圳的街道,尤其是原特区外的街道,治理承压尤为明显:管理面积大、服务人口多,治理机制与现实不匹配,基层严重超载;城市化进程快,各种隐患矛盾纠纷多发;居委会相对弱化,自治功能不健全;社区无力承担繁重管理职能,“看得见管不了”;街道推进基层治理缺乏抓手和平台,“管得了治不好”。如此种种,亟待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来解决。

  观澜街道地处深圳北部,素有“深圳北大门”之称,面积约34.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3万,其中非户籍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96%。在某种意义上,地大、人密、事多的观澜,堪称超大城市深圳的局部投影。

  那么,社会治理创新如何破题?观澜着眼精细治理,确立了网格化治理理念,并着力构建以街区为中枢的网格化治理体系。

  早在2017年,观澜街道即启动基层治理改革,推动实施“基层治理精治工程”,着力探索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观澜样板”。在这一阶段的探索,观澜街道确立重心向下原则,以社区为网格,构建“片区责任制”模式,将资源、管理、服务下沉社区,让社区有权限、有力量负责辖区内的基层治理事务,能够管好、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新一轮基层治理改革中,观澜街道将辖区三大试点社区视为三个网格治理大单元,每一社区综合考量生产生活空间、场景、文化等要素特点,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治理单元——街区网格。

  同时,依托社区原有城市基础管理网格建立红色网格,每一街区网格涵盖多个红色网格,推动各类党员力量向红色网格报到,建立网格服务团队,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民情民意收集等工作。

  至此,观澜初步构建起“社区—街区—红色网格”立体网格化治理架构,三个试点社区共划分20个街区、68个红色网格。

  强化条块融合

  从“一人挑大梁”到“众人拾柴火焰高”

  “社区—街区—红色网格”立体网格化治理体系如何将精细化治理落到实处?创新何在?

  首先,压实街区负责人治理主体责任,为街区治理“赋责”。

  根据改革设计,街区网格作为最基础的治理单元,是实践公众参与的空间载体。

  街区网格由试点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包干,担任街区负责人,统筹挖掘街区各方力量,组建街区理事会作为治理平台,开展街区共建共治共享。特别是“街区网格”既强调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的职能属性,坚持分管业务“条”上的职责不动摇,又注重突出属地属性,强调班子成员在街区“块”上抓治理、提效能的责任。

  具体而言,街区负责人需紧密围绕“1+3+N”工作目标开展街区治理工作,“1”是坚持党建引领,做实红色网格;“3”是常态化抓好党群服务、城市管理、安全管理三个方面的工作;“N”是统筹资源为居民群众提供N项便民服务,解决一人干、一群人看和推诿扯皮等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就地处理和协同作战优势,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

  “在某种意义上,街区网格是社区的微缩版,化解了社区体量过于庞大、精细治理难以落地的尴尬。同时,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包干街区网格,也直接压实了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的治理主体责任,让社区治理从党委书记‘一人挑大梁’变为党委班子‘众人拾柴火焰高’。”观澜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次,进一步推动力量下沉,为街区治理赋能。

  观澜街道在不打乱试点社区职能分组的前提下,将社区“两办一中心”工作人员全部一一对应到各个街区,推动468名机关党员、社区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到68个红色网格报到。同时,在街区显要、适当的位置设置“精治街区”公示牌,由街道数字治理办统一设置制作,公示内容包括街区基本情况、治理目标、街区负责人、红色网格牵头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街区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工作职责、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居民监督和反映诉求,从而真正实现“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每一个诉求都有人理”。

  再者,坚持融合互动,最大化释放共治效能。

  在“精治街区”治理模式中,街区与红色网格并非物理叠加,而是不断融合,产生共建共治共享的化学反应。

  观澜街道推动试点社区各类党员向网格报到,通过“联户走访”,开展“六上门”服务,并建立党员积分、支部积星激励机制,将红色网格打造成为联系服务居民、沟通政情民意的服务枢纽与治理桥梁。同时,红色网格嵌入街区治理结构,红色网格服务团队牵头人均为街区理事会理事,深度参与街区治理。

  牛湖社区石三街区第27红色网格牵头人朱县华每次走访街区居民,都会首先亮身份,告诉居民,“我是党员,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我们,能够解决的我们一定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也可以反映到街区,大家一起想办法”。“我们就是群众和街区治理之间的桥梁。”朱县华有感而发。

  创新激发活力

  微治理典型持续涌现

  观澜“精治街区”试点改革以来成效明显。

  一方面,3个试点社区的20个街区累计召开了街区理事会145次,讨论表决街区治理议题272个,其中已处理231个,41个正在跟踪处理中。议题涵盖了疫情防控、市容市貌整治、环境卫生提升、公共设施维护及增设、文体活动项目引入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68个红色网格重点联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4000余人次,摸排出党员70多名,为群众办实事110多件,认领群众“微心愿”540余个,收集群众各类诉求500多件次,100%得到了解决或回应。同时,组建了“578(我去帮)服务队”“楼道红马甲服务队”“环卫督查自管队”等25支队伍参与街区治理,围绕“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使用、防疫卡点值守、核酸检测、燃气入户、环卫测评等辖区当前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红色网格累计服务覆盖人群超过10万余人次。

  不仅如此,“精治街区”改革的创新设计压实了社区党委班子的治理责任,也因此激发了街区负责人的自主探索热情,推动街区治理走向更精、更细、更实。

  在大富社区陂老街区,社区党委委员、陂老街区负责人何穆婷与社会组织、房东、租客共同打造了出租楼公共空间和共治平台“共治小院”,是观澜街道街区治理走向更精细化的典型成果。

  街区治理试点以来,身为陂老街区负责人,何穆婷的街区治理做得有声有色,但她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我一直在想,街区理事会虽然聚集了一帮街区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街区还有很多居民,一个理事会不能容纳太多人,所以,我就在想,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动居民参与进来。”何穆婷说。

  她把目光投向了街区里一栋栋出租楼。在街区走访中她发现,这些楼栋每栋都有几十到几百人,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圈子。但实际上,租客们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大家早出晚归,周末也都各自宅在出租屋内,一栋出租楼就是陌生人社会的缩影。

  倘若一栋楼里的人们都互不交往,又如何吸引他们参与街区治理?在街区理事会理事的提议下,何穆婷想到,通过建设一个个楼栋的公共空间,让租客们走出自己的房门,走进小院来,喝茶、聊天、交友,开展楼栋共建,激发共治热情。

  何穆婷给这个楼栋公共空间取名“共治小院”,“相当于我们街区理事会下面的更小一层的治理抓手,给更多人参与的机会,把街区治理做得更加精细”。

  何穆婷很快行动,她与红色网格党支部书记、社会组织负责人一起入户走访,和25号出租楼房东协商,解释自己的想法,征得房东同意后,对小院开始改造。很快,小院地砖铺了起来、圆桌茶几摆放了进去、顶棚进行了修缮,“燕筑小院”雏形初显。何穆婷发动房东、租客一起打扫布置小院空间,通过“共治早茶会”,让房东、租客彼此熟悉,开展“最美房间”评比,激发大家参与楼栋共管的热情,并引导房东、租客和街区志愿者建立小院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

  空间更漂亮了,房间更干净了,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了,燕筑小院的治理成果有目共睹,也得到了更多出租楼栋房东的认可。现在,“共治小院”已经从一栋楼扩展到了6栋出租楼,“共治小院”成为了一条独特的共建共治共享风景线。

  不仅如此,观澜街道其他试点社区也都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平台,黎光社区街区议事角、牛湖社区楼栋红马甲志愿服务站相继落地,“民情小店”“治理红黑榜”等一批微治理典范脱颖而出。

  ■声音

  街区负责人黄思标:一群人,一条心,扑下身,才能暖民心

  担任牛湖社区石一街区的街区负责人一年时间,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党委委员、社区工作站副站长黄思标最自豪的是,为街区居民建起了一座占地超过2100平方米的公益康乐园。

  这是“小街区”共建共治解决“大民生”的典型案例。在石一街区,一片空地荒废许久,经街区居民提议,街区理事会在社区党委支持下,协调城市更新单位、街道和社区三方出资75万元,将空地改建成一座集健身康乐、篮球场、表演舞台和便民停车场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公益乐园,解决了居民群众休闲娱乐和停车的大难题。

  从公益康乐园的建设中,黄思标看到了街区治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底色。

  去年初,观澜街道启动街区治理试点后,黄思标最大的感觉是,街区里面所有的这些活,他都要去想,去组织,去思考。

  “以前,我在社区主要是负责安全生产这个‘条’,只要对上能对接,对下能管理就行,但在‘块’的方面没有明确。现在,街区治理明确了我们这些社区班子成员‘块’上的治理责任。这是一个挑战,很考验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但是好处显而易见,就是管理更加精细,也更加贴近群众了。”黄思标坦言。

  街区理事会是开展街区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平台。在石一街区理事会成员中,有红色网格牵头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三会”成员、企业负责人、环卫公司代表、居民和商户代表、社区组织“楼栋红马甲”负责人,以及社区工作站相关工作组的负责人、基础网格员、综合巡查队员,都是在街区比较有威望或者是群众比较熟悉的人。

  试点到现在,石一街区理事会开了超过10次会议,讨论了20多个议题,每次议事会当场形成决议,并由专人去跟进落实。能够用街区资源解决的问题,街区自己包干,需要社区或者街道跟进处理的,由社区牵头协调解决。

  “开展街区治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带着居民们一起干,最大限度地调动‘块’上的力量,‘条块’融合起来,服务和治理融合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黄思标有感而发。

  一群人,一条心,扑下身,暖民心!观澜街道启动“精治街区”试点以来,在街区负责人的牵头推动下,街区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许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操心事得到了解决,大至一座公益康乐园的建设,小到一批防撞柱的安装、一片晾晒区的规划,无不得到居民的交口称赞。

  红色网格员郑霞:“红色网格”照亮党员初心

  据统计,“精治街区”全街道推广后,观澜将总计有超过1700名党员下沉网格,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但是,红色网格的机制设计,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党员回到群众中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试点以来,试点社区党员纷纷开展“联户走访”,联系群众,服务解忧,从精神到行动不断经受着洗礼。“红色网格重拾淡化了的党群干群关系”“红色网格联户走访就是用‘真’‘诚’开展网格走访,感受居民的‘累、苦、甜’”“每次走访,都能接触真实的群众生活,收获满满的感动”……在“红色网格 学史力行 服务有我”征文活动中,众多红色网格员用朴实的文字,表达着“党群同心”的真挚情感。

  广培社区第一红色网格牵头人、企业主郑霞就是红色网格员群体的典型代表。因工作忙碌,郑霞每天驾车穿梭在广培社区,却是社区里“熟悉的陌生人”。

  红色网格“联户走访”工作启动后,郑霞一度迷茫,“自己从未近距离接触过网格工作,不知道牵头人要做什么、联户需要怎么做?”

  去年4月,第一次走进社区木头湖村陈锋家,郑霞内心忐忑、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说什么以及走访如何进行下去。此后的再次走访,郑霞的疑问更加强烈,“联户就是这样进去和群众聊聊天吗?我们能带去什么?切切实实能帮助到他们吗?什么才算是真正意义的走访?”

  疑问不断叩击着郑霞的心灵,促使她去追索“红色网格”的深层意义。

  为了带动网格组员一起参加联户活动,郑霞专门做了一个时间调研表,把网格11名党员和2名基础网格员分为4个小组,每个月都有一个组长带领小组做联户活动。

  同时,为了真正把关怀和温暖带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她在联户对象上作出安排,首先选择街区里的残疾人、清洁工、病患家庭等相对弱势居民。

  经过三次联户走访后,郑霞有了新的认知,她将联户对象分为重点关心和常规关心两种。对于重点关心的群众,做到每月上门看看,送关怀送温暖。

  “每一名红色网格员,都是一支小小的火把,给社区有需要的居民送去光明,也同时在我们自己心中点亮明灯,照亮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感动与被感动都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郑霞坦言。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