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江门:坚持党建引领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时间:2022-03-16 15:09:0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拖拉机、旋耕机、水稻穴直播机等机械“排兵布阵”,平田、播种、洒药等一系列“春耕动作”行云流水。近日,2022年江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在素有“广东第一田”之称的台山市中国农业公园举行,现场科技范十足。

  受农业效益偏低、农民外出务工、耕种条件差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近年来江门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现象,造成耕地资源浪费。为此,江门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不仅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更建强了基层战斗堡垒、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在上述措施的带动下,目前,江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蓬江区棠下镇中心村,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块经过集中整治行动后,重新变成了可耕种的良田。“今年我们将重新发包种植水稻。”中心村委会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台山市汶村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开展春耕生产。台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台山市汶村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开展春耕生产。台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谁来整合?

  破解碎片化土地利用难题

  走进鹤山市龙口镇中七村,远远望去,该村约250亩的撂荒地已被整理平整,一排排农作物长势喜人。

  “此前,不少村民认为种植粮食的收益不高且风险较大,纷纷弃耕外出打工或从事鱼塘养殖,仅有部分年龄较大的村民仍在坚持耕种粮食,部分片区的耕地已弃耕撂荒长达2至3年。”中七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龙口镇借助去年引进的鹤山市旺牛世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的技术支持,以“公司+政府+农户”的模式,统筹推进中七村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作为龙口镇复耕复种的示范村,目前中七村共有9个地块实施了复耕复种,是江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典型案例。

  “在解决‘谁来整合’的问题上,我们推动党组织发挥牵头作用。”江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在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中,由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在调研摸清耕地撂荒情况基础上,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将碎片化土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大块土地,有效推动了土地撂荒问题解决。

  在鹤山市古劳镇双桥村,该村党总支探索创建“三变”改革的新模式,推动成立了荣耀股份经济合作社。“我们以土地入股方式整合辖区内27个经济组织的鱼塘和耕地,通过保底加收益分红方式与华侨城古劳水乡合作建设渔耕文化项目,盘活了农村资产,破解了农村土地丢荒和碎片化难题。”双桥村委会负责人说。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长期以来,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宅群村各村民小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近年来,虽然各村民小组逐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或者农户自身种植能力等原因,村内还是有不少土地常年性撂荒或季节性撂荒。

  去年3月,宅群村因地制宜,开发村内常年性撂荒或季节性撂荒的农地,建设“红心农场”。党员干部化身“农夫”,种植农产品,并将农田的收获用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员干部深耕“责任田”,也带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村内的公益劳作,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目前,“红心农场”已收成两造水稻以及番薯等农作物,撂荒地“长”出了新希望。

  谁来经营?

  因地制宜打好整治“组合拳”

  恩平市大槐镇佛良村位于恩平与阳江市那龙镇的交界处,长期以来外出人口超过七成,存在土地丢荒和碎片化等情况,“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带动帮扶作用,由村委会出资租用旋耕机帮助30多户农户复耕复种,目前已完成杂草清理和土地平整50多亩,并通过集约化运作大大激发了群众种粮积极性。”佛良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小凤说。

  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要解决“谁来经营”的问题。为此,江门市打好整治“组合拳”,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分类采取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

  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新会区古井镇党委针对因耕作条件恶化导致奇乐村连片耕地撂荒的情况,投入14万元,铺设灌溉管网水渠3000多米,从附近山塘引水灌溉,彻底解决撂荒地晚造水稻用水问题,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为了推动精细化、规模化经营,台山市水步镇党委整合200多户1477亩耕地,将撂荒地集中连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引入天禾农业服务公司作为牵头服务主体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由合作社负责田间管理,第三方公司负责稻谷回收,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此外,江门还实施党组织托管服务,实现撂荒地复耕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例如,鹤山市桃源镇实施“党委+党支部”联动模式,按照每年每亩400元的保底收益标准为村民提供兜底保障。

  “我们引导各村党组织以‘党建责任田’模式,发动村民签订协议,将撂荒地经营权委托村集体管理,累计整合约600亩,引进了优质甘薯种植项目。”桃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谁来耕种?

  结对共建实现可持续经营

  去年3月,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党员干部自行出资租赁试点开办“红心农场”,7名党员、村干部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负责农场的种植、管理。回忆起当初的场景,宅群村党支部书记方晓莹历历在目:“干部们都是农民出身,可否由大家尝试租赁这些撂荒土地进行耕种,造福村民呢?”她提出这个想法后,很快就获得了村里其他党员干部的赞同。

  解决了“谁来整合”“谁来经营”等难题后,“谁来耕种”的问题又摆在了江门各级党员干部面前,宅群村的做法颇具代表意义。

  方晓莹介绍,宅群村结合积分制管理,将党员干部在“红心农场”的公益劳动作为评先评优和表彰的参考依据。“我们还在除草、犁地、收成等农忙时期,聘请村内留守妇女、困难户到‘红心农场’做短工,解决人手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已有6名村里的留守妇女常态化参与农场的劳作。”

  在此基础上,江门还通过党支部结对共建的方式,针对在撂荒地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销路问题等,推动全市各镇(街)党(工)委积极导入科研院所、非公企业、商协会党组织等各种资源,帮助撂荒地复耕复种实现可持续经营。

  例如,鹤山市桃源镇中胜村党支部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推动专家团队到村实地调研,谋划打造农业科研及农旅研学基地。同时,引导商(协)会“两新”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解决甘薯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预计甘薯产业将产生约70万元的收益。

  在资金保障方面,江门市积极统筹涉农资金,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补。其中,鹤山市按200元/亩的标准补助,目前已下达补助资金超274万元,用于撂荒耕地排灌渠维修、疏通机耕路等复耕复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鹤山市各镇(街)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用于改善和提升撂荒地的基础生产条件,目前10个镇(街)共计投入镇级复耕复种资金超过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还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大力推动复耕撂荒地的种植成果惠及村民群众,并通过线上、线下义卖的方式面向社会进行销售农产品,销售所得持续完善和推动复耕撂荒地的运营。“目前‘红心农场’已收成两造水稻以及一批番薯、云南小瓜等农产品,村党支部牵头优先将产品用于慰问孤寡老人、困难户等群体。”方晓莹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