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激活红色引擎 凝聚发展合力
大亚湾开发区创新大厦打造党群服务站,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亚湾开发区供图
近日,惠州市“红色引擎 聚力发展”两新党建项目创新大赛决赛落幕,来自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开发区”)的三个项目均取得佳绩。其中,《党建引擎“139”模式燃动重大项目建设》更是在1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佳绩的背后,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探索。两新组织,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合称。面对着两新组织迅速成长、不断涌现,大亚湾开发区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创新地开展党建工作。
结合两新组织行业领域自身特点,大亚湾开发区因情施策、因地制宜,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两新党组织“两个作用”,推动两新党建高质量发展,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39”模式燃动重大项目建设
在大亚湾石化区,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工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这个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其建设进度不断“刷新”,让不可能成为可能:2020年8月13日,项目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协议;2021年1月7日,项目正式动工建设;预计2022年中旬投产……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得益于联合党委的统筹协调。为全力保障恒力石化的用地需求,大亚湾开发区和世界500强企业欧德油储联系搬迁,将3年的用地整备期缩短至9个月,极大提升了恒力项目的落地速度。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得益于联合党委的服务保障。“大亚湾开发区党员干部24小时扎根岗位,对于企业的任何需求,实现100%的回应解决。”恒力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项目是大亚湾开发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前,大亚湾开发区正抢抓发展机遇,推动恒力PTA、中海壳牌三期等大项目建设。项目投资大、工期紧、任务重,参建单位多,工程进度、质量等要求如何保证?大亚湾开发区创新实施“1+3+9”模式(1是成立一个联合党委;3是发挥好政治引领、统筹协调、服务保障等3大作用;9是多措并举做到思想、组织、先锋等九项引领),引领重大项目又好又快建设。
在大亚湾石化区西南部,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配套工程正在稳步建设中。去年8月,在大亚湾开发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大亚湾环境水务集团协调联动项目中标单位中交四航局、中交广航局、中交一航局等各参建方,探索实施“1+3+9”模式,以党建引领项目建设。
在项目办公区,联合党委突出智慧化管理,建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的项目党群服务中心,并结合BIM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搭建智慧管理平台,为联合党委议事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通过推行重大项目联合党委领导下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项目进度、安全生产等问题,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将项目企业的“单打独斗”变为“集团作战”,通过“规模效应”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联合党委成立时间虽短,但工作效率很高。我们一定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各参建单位同心协力,确保项目优质高效完成。”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配套工程一标段参建单位党员付亚磊说。
在恒力石化项目,区级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常态化走访恒力公司,先后组织协调解决公司员工招聘、职工住宿场所等问题;在中大惠亚医院二期项目等项目工地一线,建立书记谈心室和流动党员之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保证流动党员在项目部工作期间“流动不流学,离乡不离党”……正是这样细腻的党组织关怀,引领着大亚湾党员干部与重大项目的一线员工同心同行,不断创造全新的可能。
“党建链”串起“产业链”
随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将助力大亚湾区加快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各企业的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呢?
去年以来,大亚湾开发区打造“1+1+6+N”产业链融创工程,通过中海壳牌党委等“产业龙头”示范带动、党建示范企业积极带动,以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6个优势产业链纵向驱动,把党建工作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企业“朋友圈”,结成“发展共同体”。
在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厂区,“隔墙供应”的管道从厂外接到厂区内一排两层楼高的设备厂房。来自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壳牌”)的化工废气就在此进行压缩、净化、液化处理。
在产业链上,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将石脑油隔墙供应给中海壳牌;中海壳牌生产的环氧乙烷,由智盛(惠州)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加工生产表面活性剂,作为欧莱雅、宝洁等化妆品原料。中海壳牌产生的废气供给凯美特工厂生产出食品级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可乐、雪碧等产品。此外,中海壳牌的环氧乙烷还能跟华达通的二氧化碳生产碳酸酯,惠州宙邦使用碳酸酯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提供给电池制造商,送入知名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工厂。
当前,大亚湾石化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95%。大亚湾开发区把科莱恩化工、智盛化工、凯美特、宙邦等同一产业链的企业,串联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以党建“内链”驱动产业“外链”一体运转,使原材料供应更便捷、物流成本更低廉、运输模式更安全,有效提升了石化区产业链附加值,实现了链上主体合作共生、提质增效。
“实施产业链党建后,中型企业向龙头企业党组织靠拢,链上企业可以在党组织引导下抱团取暖。”大亚湾石化区某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之间的交流更频繁了,由从前单纯的合作关系,变成了同志关系,变成了双方技术人员在车间商议、解决问题,谋求共同发展。
在产业链党建这根“红线”牵引下,在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效破解产业链党组织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多点支撑、全面覆盖的党建服务圈格局。目前,大亚湾石化园区党组织的覆盖率达100%。
大亚湾石化区建立园区产业链书记联盟,每季度由1名轮值书记统筹谋划党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遇事共商。比如在三菱化学按期供热问题上,通过产业链书记协调,惠州天然气发电公司成立供热管道工程党员突击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问题,铺设管道1800米,在1个月内完成原本3个月的工程量,确保三菱化学的顺利生产。
党建引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大亚湾石化产业朝着集群化加速迈进。2021年前三季度,大亚湾石化区实现产值1359亿元,同比增长37.6%。大亚湾区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首位。
“红色能量”赋能科创企业
在大亚湾开发区西区街道,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商务楼宇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这些商务楼宇是经济发展最活跃之地,也是新经济组织、科技企业和各类人才最集中的场所,已然成为“竖起来的社区”。
“支部建在楼上”,对企业发展究竟有哪些好处?当把视角转向西区街道后不难发现,在商务楼宇里种下的“红色种子”如今已遍地开花,其源源不断的“红色能量”正不断赋能一个个“黄金商圈”。
以创新大厦为例,从2009年开始建设以来,这里已经先后培育了150家科技型企业,18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推动了1家科技企业在新三板上市。2016年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十年之间,何以为能?
原来,为了提升服务,针对入驻企业单位多元、党员流动性大、活动阵地缺乏等问题,创新大厦楼宇联合党支部通过建立一个党建服务窗口、搭建一个党建综合平台、改善一个创新创业环境的“三个一”模式,为进驻楼宇的7家职能机构、57家优质企业员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创新大厦利用楼宇内机关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企业党组织为主的多方力量,将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成为群众喜爱的温馨家园。近年来,创新大厦建立了楼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问题导向、统筹协调、资源融合、群策群力”这一机制,发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问题共商、共同治理的整体效应。
升级改造科创园停车场,增加车位75个,解决了园区停车难、路线堵的重点问题;在楼宇内设置共享书吧、党员之家和多功能活动室等免费场地,解决了办事群众和企业职员午休难、活动开展难的痛点问题;在楼宇开展核酸检测上门服务88次,服务千余人次……
创新大厦还设立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利用楼宇内各种机构资源,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比如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开展“楼宇党建服务企业,普惠金融惠企惠民”活动,与礼仪协会联合开展“三余读书,七碗茶会”读书分享会活动……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层层传递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从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成立联合党委到“红色能量”赋能壮大科创型企业,再到“党建链”串起“产业链”,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党建引领下,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