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江:打通城市各领域党建内循环,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党建新格局
长期以来,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梅江区作为山区梅州的中心区域,面对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功能区域扩展、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高度聚集、快速流动的人口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梅江区加快探索城市党建工作,通过打通城市各领域党建内循环,织密党的组织体系,理顺一批体制机制,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社区、两新组织、网格、商圈等党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城市党建发展路径,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什么是符合山区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模式?党建引领如何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笔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走访。
支部建到区域
基层党建新形态带来新活力
“数学考试的卷子发下来了,我的成绩不太理想……”
“我的孩子最近状态不太好,也不愿意和我们敞开心扉,我该怎么办?”
……
今年10月,梅江区首个“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在芹洋半岛区域党委阵地挂牌成立,为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驿站投入使用后,许多有此类需要的群众表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芹洋半岛位于梅江区金山街道南部,属于新城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引擎。随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区域内集聚了不少企业和住宅小区,在辖区生活和工作的人员达1.1万余人,党员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市民到芹洋半岛区域党委阵地开设的红色书吧阅读。 受访者供图
“常住人口不断增多,各类社会资源不断集聚。人员背景多面、住房类型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金山街道党工委委员、芹洋半岛区域党委副书记梁旦说。
抓好城市党建工作,归根结底是党员群众在哪里,党组织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2020年,梅江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以群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优化整合区域内人才、服务、阵地等资源,探索成立芹洋半岛区域党委,构建“1+3+5+N”的党建工作格局,形成“六位一体”区域党建工作模式。
“区域党委要做的不仅仅是党组织建设。打破壁垒,以更强的包容性将企业、公共管理部门、机构等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构筑生态圈,服务区域发展。”梁旦说。
破圈融合,正是芹洋半岛区域党委的新探索之一。
芹洋半岛区域党委串联起区域3个村(社区)党组织,融合教育、地产物业、法律服务、销售和信息等五大行业,链接N个“两新”党组织、驻区单位、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行“两新”党组织每月轮值制度,针对群众需求,统筹整合其他成员资源予以满足,实现服务资源“供给侧”精准化、动态化,真正让区域党委活起来。
界限不断被打破,服务不断在叠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探索、新形态层出不穷。
“成立区域党委既推动形成了问题解决有效联动的机制,更进一步激活区域单位和各类组织开展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的活力,为区域各类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搭建平台。”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区域资源,做好‘联’的文章,就能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是符合山区城市实际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笔者走访了解到,区域党委成立以来,共收到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20余件,目前全部办结,群众满意度达到100%。企业和群众普遍反映“更容易找到组织,反映得了问题,办得了事”,党的工作从无形变为有形。
花小钱办大事
将共建共治共享融入老旧小区改造
走进位于梅江区江南街道的梅南大院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融洽的画面:树上鸟儿欢唱,崭新的柏油路面上停车线规整清晰,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居民或闲聊小憩、或锻炼身体,十分惬意。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后,50岁“高龄”的梅南大院小区迎来了新生。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梅南大院小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长期存在路面破损、污水堵塞、飞线凌乱等问题。今年3月,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顺利完成,这个50岁“高龄”的小区迎来了新生。
江南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改造前期梅南社区党委首先成立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临时党支部,开展摸底排查,对住户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登记,并会同社区、施工方、业委会、业主代表到现场设计,做到听民意、调民情、聚民智,让住户们“点单下菜”。
需求列入清单,改造改到心坎。随着改造深入,修整道路、搭建屋顶、更换排水系统、补充公共休闲娱乐设施等住户愿望,一件一件变为了现实,老住户们过上了新生活。
城市的另一头,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新生活也在同步上演。
“党建政策暖心房,金龙花园住户齐声来赞扬……”位于三角镇的金龙花园小区里,群众唱起了欢快的山歌。路整洁、车停正、人欢笑,过去“脏乱差”的金龙花园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通过党建引领,多方联动,三角镇金龙花园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顺利完成,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2017年以前,这个曾经的“三不管”(无单位管理、无业主委员会、无物业管理)小区空地杂草丛生、绿地被私自开垦种菜、车辆乱停乱放、高楼层供水不足等问题突出,环境“脏乱差”,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20年,金龙花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小区内更换路灯、铺设柏油路、重新规划停车位、清理排污管道、增设二次加压供水泵、线缆“下地”……在社区指导下,小区设立了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引导党员和居民积极参与自治,重新打造出一个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更新的当务之急。自2019年8月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来,梅江区坚持党建引领旧改工作,在汇聚民智、智慧管理、网格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江南街道发动老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建立社区“大党委”,吹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冲锋号;西郊街道党工委成立勤力苑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以党组织带领党员、党员发动群众,为小区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建引领、多方合力之下,梅江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结合“两美”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专班,形成统一协调管理体系,简化审批办事流程。同时,根据不同老旧小区的特点,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居民自筹一点”等方式筹措改造资金,拓宽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来源。
近两年来,全区纳入改造项目的老旧小区共21个,涉及191栋3575户。其中,新中苑小区、梅南大院小区、勤力苑小区、金苑小区C区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完工。
探索数字治理
建设智慧社区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我想听一节党课,增长自己的知识。”在三角镇墟镇社区新开发的5G+数字社区内测平台上,记者看到用户“小橙子”留下这样一条留言。
“这个平台涵盖了社区概况、书记信箱、人大联络站、党务公开等板块,同时设置了一键呼救、志愿者活动、随手拍等功能按钮。”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平台不仅实用性强,还能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居民在上面留言许了一个愿望,另一人帮助他实现了就能获得爱心积分,在线下兑奖。”
墟镇社区位于城区,小区和居民众多,日常工作重点难点在于如何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在2021年墟镇社区工作规划蓝图上,打造智慧社区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数字社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让社区群众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今年以来,梅江区在三角镇墟镇社区试点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加强智慧社区软件系统开发和功能优化。同时,分期推进墟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设施配套建设,加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探索基层党建大数据应用,推动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立互联网高效“云网络”,巩固和扩大党的网络阵地。
“目前,5G+数字社区平台处于调试阶段,待各部分功能稳定后将开放给群众使用。”墟镇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丘丽娜表示,通过这一平台结合线下的服务场地,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党员志愿活动,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如群众参加活动可以获得积分,并可用于换取社区的一些服务或租借办公场所、便民物品。”
大数据植入寻常百姓家,让社区变为智慧社区,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丘丽娜介绍,墟镇社区致力于将互联网思维深度应用到社区“党建+网格”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中,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
“试点建设取得成效后,将逐步在三角镇龙东社区、金山街道群福社区等地推广应用。”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动“互联网+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为当地居民办理事项、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志愿服务等提供良好平台,推动有效解决社区工作力量不足、网格治理死角、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难题,提高为民办事效率,为“互联网+党建”推动基层治理新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亮点扫描
党旗插到改造一线
加快“一城两坊”开发利用
梅州江北老城,中华路与辅庭路交界处,站在宽5.8米、高8米多的望杏坊牌坊前,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当年古城内吟诗诵赋的声音。
望杏坊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今年4月,为推动“一城两坊”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梅江区西郊街道成立了望杏坊工作专班和临时党支部,提前完成联络宗亲任务后协助鹤和楼修缮和展陈,重新竖立望杏坊石质牌坊,引导朝议第、太史第、千顷堂等后裔自主修缮古民居。
望杏坊改造涉及2000多户群众,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这支由西郊街道、黄泥墩社区党员干部及党员群众组成的队伍迅速扎根基层,开展入户调查、房屋改造、史料挖掘、城市业态引进等工作,助推鹤和楼等名人名居启动修缮保护工程。
党旗插到改造一线,党员干部也拧成一股绳,不断攻坚克难。
“望杏坊这一历史街区刚揭开面纱,很多古民居背后的故事都鲜为人知。”西郊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深入挖掘史料,党员们和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屋主后人取得联系,研究族谱,还主动购买了书籍,自学建筑知识,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俨然成了半个建筑师。
“临时党支部里,党员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例如党员李顺祥曾从事新峰路征拆工作,擅长房屋勘测、与群众沟通,在入户调查房屋权属、面积、群众租赁意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负责人说,经过入户走访,望杏坊核心区有151户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池塘。对此临时党支部争取资金,重新铺设排水排污管道,并对四口塘进行截污、清淤,整治和改善水环境。
临时党支部的建立,逐渐激发了周边群众的内生动力。朝议第等多座古民居的宗亲后裔自筹资金修缮房屋,一些群众也主动让地,支持改造工作。黄泥墩社区居民钟导粦借出近400平方米空地,建成小型停车场。他说:“政府为百姓干实事,实施老城改造,我也希望尽一份力,腾出闲置地方便邻里停车。”为壮大力量,望杏坊提升改造项目正在谋划成立区域党委,吸纳更多村(社区)、“两新”党组织的党员,以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为改造工作提供保障。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大行动’系列活动的契机,街道积极对接市、区挂点单位和‘双到’单位,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活动成效真正体现在每一件实事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西郊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