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潮州完成百个村(社区)“书记项目”
将群众的“鸡毛蒜皮”当成“心头大事”来办

时间:2021-09-30 12:10:13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村里有了健身广场,村民有了运动场所”“有井就不怕没水喝了”“晚上串门有路灯,村民就不怕黑了”……日前,在潮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努力推动下,一件件民生实事顺利开展,村民享受到一系列“书记项目”的民生成果。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潮州市委组织部完善落实“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机制,聚焦基层群众出行、饮水、交通、休闲等“急难愁盼”问题,筛选出100件示范效应强的实事作为“书记项目”,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领办攻坚,示范带动全市新一届“两委”干部积极投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

  这不仅是潮州市委组织部的创新自选动作,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目前,100个“书记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此前,为确保“书记项目”高质量落实落地,潮州市级财政专门配套400万元党建工作经费,根据工程预算、集体经济、项目可行性等情况进行补助。

  解决安全之患▶▷ 群众安危挂心头

  “现在晚上出门散步再也不怕了,路灯装到了家门口。”饶平县浮山镇浮山村村民胡炎城高兴地说。该村连接浮滨大道的主干道,一直没有路灯照明,夜晚道路一片漆黑,村民夜间行走需打开手电筒,还偶有绊倒的事情发生。由于出行极为不便,村民基本没有夜生活,因此安装路灯成为大家的一大心愿。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浮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王伟胜与村干部多次谋划,主动向村民征求意见,明确将安装路灯工程列为“书记项目”,还多次在夜间打着手电筒进行实地考察。多少米间隔最佳?需要装设几盏?哪个弯道要着重注意?党总支部多次召开会议制定详细解决方案,并决定安装性价比高的太阳能路灯。

  明灯照亮归家路,夜来茶香满山村。今年5月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的路灯,彻底解决了2831名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晚间寻亲访友、饮茶闲话成了小山村的生活日常。一盏盏普通的路灯是浮山村党总支部情系百姓、服务为民的生动写照。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湘桥区开元广场人流密集,附近有一处老旧的电缆裸露在外,对过往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辖区消防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影响了社区营造安全和美的生活环境。

  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解决,这是开元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桂曼的处理方式。在走访发现该安全问题后,她立即向上级领导积极反映,联系电力、城管等部门实地考察,现场组织开凿路面,更换设备,仅在一周内就顺利解决这一高悬群众心头的安全问题。

  来到潮安区登塘镇世田村,沿着主干道进村,能看到卫生站附近的池塘换上了新装。原来,为保证村民出行安全,村党总支特地在池塘周围安装了防护栏,用红绳串联起来的防护栏古色古香。

  去年12月才上任的世田村党总支部书记蓝锦锋,虽然是个“新手书记”,可工作起来思路清晰、毫不含糊。他一上任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在村里走访调研,了解村民最期盼的需求。彼时,很多村民都忧心忡忡地反映,村里卫生站附近的池塘没有任何的安全防护栏或警示标志,而且杂草丛生。村里老人小孩居多,极易在此发生事故。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蓝锦锋就“暖”到了群众心坎上。大池塘绿化美化工程成为“书记项目”后,蓝锦锋自己找资金、做规划、抓进度,为降低成本,他还协调施工人员采用现有材料在池塘边安装了护栏,同时清除了杂草、铺上了步道,真正为过路群众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如今这个池塘的小拐角,已经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出入探访的必经之路。

  世田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时有参加红色教育的人们前来瞻仰学习。前不久,经常驾车经过该路段的黄女士告诉笔者:“安护栏前,这段路又是弯道又靠近池塘,开车经过时总是让人提心吊胆。现在装上护栏,汽车行驶安全多了。”

  饶平县所城镇鸿南村口的池塘,同样存在道路出行隐患。“池塘长年淤积、水体黑臭,位于小学附近,周边群众反映,特别怕儿童溺水。”鸿南村党委书记杨国海介绍,“因为之前村里资金困难,我们只能先从管理宣传入手,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了解到潮州市委组织部的补助政策后,杨国海迅速行动起来:“上级补助一点、集体负担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事情就能办成了。”在村党委的组织下,池塘清淤、护栏安装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为村民构筑起了安全防线。当群众看到整齐崭新的防护栏,纷纷称赞,“现在安装了护栏,孩子放学后就算奔跑嬉戏,心里也觉得踏实多了。”

  解决生活之难▶▷ 安全饮水润民心

  “今天我们能用上、喝上这么干净的自来水,这要感谢‘书记项目’!今后再也不用为饮水发愁了。”潮安区归湖镇高峰村38岁的陈荣斌一边拧开水龙头,一边兴奋地说。

  高峰村位于万峰山下,海拔较高,生活饮水一直是令村民头疼的事。陈荣斌回忆,“以前每逢旱季,尤其春初冬末季节,几个月不下雨是常有的事情,我们要走很远的路去找山泉或者下山去河边取水。”

  “我们曾先后通过打井抽水、修建蓄水池等,想方设法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民生工程,逐步解决自然村群众饮水难问题。”高峰村党支部书记陈千锦补充道,“但因为时间长,加上人口多、水源差、水路长,水管、储水池年久失修老化,导致近些年断水现象时有发生。”

  今年,高峰村又遭遇旱情,加上部分储水池渗水、水管漏水,水源又没管好,全村多处供水开始出现不正常现象。陈千锦在了解情况后,组织专业人员多次上门实地走访调研,将村饮水工程列为“书记项目”,通过修建储水池和增引山泉水水源,彻底解决当地群众饮水难问题。

  目前,该项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了200多人季节性饮水难问题。不仅如此,自来水水量比以前充足了,水质更好了。如今,每家每户的洗衣机、热水器都派上了用场,再也不是摆设了。

  从无水到有水,从挑水到自来水,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书记项目”带来的成果。今年上半年,受旱情持续影响,饶平县浮滨镇荆山村两条饮水管道源头断水,村原蓄水池又因老化漏水无法使用。为解决全村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荆山村党支部决定利用5万元“书记项目”经费,撬动筹集10多万元新建蓄水池,一举解决全村1400多名村民的饮水难问题。

  农村供水事关人民福祉,党史学得如何,始终要见诸行动。4月初,饶平县东山镇大片村新修建的一眼100米的深水井正式投入使用,这已经成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水井。在这之前,由于天气连续干旱,该村村民经常碰上停水、断水等情况,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村党组织书记余龙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是共产党员、是‘两委’干部,连群众喝水这种小事情都解决不了的话,还当什么党员、当什么干部?”他找来党员干部共同商议,组织村民召开多次村民代表大会,把村民反映集中的用水难问题梳理出来,立即付诸行动。

  “饮水井修成之后对我们村民的帮助很大,以前用水比较困难。真的感谢镇、村帮助我们打好了这口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大片村村民余伟中感慨道。

  “村里修建的深水井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余龙辉看着自己日夜记挂的村民喝上了放心水,由衷地说道:“通过学党史,悟思想,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信念。”

  水是生命之源,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是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为缓解近年来的旱情,潮州坚持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因村谋划、因户施策,切实解决“喝水”这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全力保障群众饮水需要。

  解决生产之愁▶▷ 铺就群众暖心路

  金秋时节,一辆辆满载着当季水果的车辆穿梭在潮安区文祠镇赤水村的环山路。今年以来,赤水村党支部积极推进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一条新整修的生产路、乡村主干道,大大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以及批发商进村收购水果。整修一新的道路更是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赤水村水果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不畅,果品出山难,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

  瞄准百姓需求,解决群众难题。对此,赤水村党支部书记江绍茂多次进行走访和实地勘察。他深刻认识到道路不通畅是制约赤水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村民急切希望有一条畅通的“产业路”。“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环山路的修建列为‘书记项目’,并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推动环山路的扩建项目于6月上旬修建完成。”江绍茂说。

  赤水村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力求把环山路打造成群众出行的“幸福路”,让广大村民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现实优惠。环山路的建成,不仅降低了村民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更拉近了党心民心之间的距离,这既是村民“致富路”,又是党群“连心路”。

  在江绍茂的工作规划中,接下来还将在环山路沿线发展农特产品种植,同时引进更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拓宽乡村发展路径。

  最近,饶平县联饶镇赤岭村村民余大叔的心情也格外舒畅,因为村后环村路道路硬化工程将宽阔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通到了他工作的地方,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余大叔告诉笔者,“过去到了收获季节,农民运输龙眼等水果的时候,行驶在坑坑洼洼的路面容易翻车。有时候一下雨,整个路面都是雨,骑上摩托车容易摔倒。”

  赤岭村党支部书记余伟华召集支部党员多次研究,决定将修环村路建设作为“书记项目”。今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将这条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道路全长200米。

  说起环村路道路硬化工程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余大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环村路实现硬化之后,秋收季节运粮食比以前方便多了。”

  通达的是路,连接的是心。一条条农村道路就像一根根纽带,将政府和群众的心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在饶平县联饶镇胶墩村的田间,一眼望去,路路相通,路面宽阔。田间路由窄变宽、从无到有、由陡变缓,还配套新修建了排水沟,加设灌溉、排涝设施,实现了村民道路通到田间地头的心愿,也铺成了平坦的“致富路”。

  “以前没通这条田间路的时候,老百姓劳动强度大,运输东西不方便。”胶墩村党支部书记余惠德说,“现在田间路通了,拖拉机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劳动强度。”

  解决发展之盼▶▷ 乡村劲吹文明风

  在湘桥区意溪镇西都村,夕阳西下,村民结束一天的忙碌,聚在健身广场下棋、聊天、健身,不亦乐乎。“自从村里有了健身广场,大家吃完饭就到这里散散步、健健身!”正在健身广场散步的西都村村民卢培斌说。

  得益于“书记项目”的推动,从今年5月开始,西都村有了一块专用的体育健身广场,群众足不出村就能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锻炼身体,充分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

  谁能想到如今热闹的健身广场是昔日居民避而远之的垃圾场。健身小广场的前身是杂物、垃圾的堆放地,环境脏乱差,成为村民的一块心病。一直以来,这块位于村主路路口、卫生站的空地形同垃圾场,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每次进村和出村都要掩着鼻子经过,臭气熏天,垃圾成堆。”卢培斌对此印象特别深刻。

  这样的情况持续多年,垃圾场旁边便是西都村党群服务中心,“夏天臭气熏天、蚊虫乱飞,村民苦不堪言,盼望着垃圾场搬迁。”西都村党支部书记卢浩凯说。

  为让村民有一处休闲健身的场所,西都村经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将垃圾场改建为健身广场、党建小公园,并把党建、文明实践等融入其中,增设休闲座椅,完善相关配套,借助“书记项目”投入资金,修建约3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全面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该村还开展庭院美化行动,并在广场周围栽上绿化苗木,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让曾经“脏乱差”的村庄换上了美丽的“新装”。

  卢培斌说,以前村里没有游园等休闲场所,村民农闲时节没什么娱乐休闲活动。自从有了休闲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等,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一下子多了起来,大家打球、跳舞、健身、唱歌,各得其乐。

  随着经济的发展,枫溪区詹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村里老年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詹厝村原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老人盼望有新的活动场所。詹厝村党总支部书记詹爱平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给村内长者提供更好的生活照料及文娱活动的好去处,进一步推动村养老服务公益事业发展,詹爱平将老年活动中心改造列入“书记项目”。

  经村党总支部调研了解,当即计划对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并且实现了空间拓展,在增加长廊设计的基础上,还布局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老年活动中心等多重功能。

  提档升级后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80平方米,设置阅览室、书画室等活动场所,为村里老人创造了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活动地点。日前,项目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多人。老年活动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人气越来越旺,本村和邻村的老年人很喜欢这个地方。”詹爱平说。

  如何管好用好村里的“钱袋子”?如何制定一本“清楚账”让村民心里不再糊涂?……在湘桥区桥东街道社光村党总支书记陈金中的创新改革下,借助“书记项目”的契机,着力打造“阳光村务”,将话语权和参与渠道交还群众。其中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大小支出、重要会议和决定,村民都能及时了解和参与,村民有要求可填写进村委会下发的意见征集卡,对于符合村发展的好建议,提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实施。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方式提高了决策落地效率,改善了乡风民风。阳光村务,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也是营造乡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村民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户外宣传栏、公开栏及广播了解村务,在家动动手指也可以看到。”陈金中介绍,该村探索“互联网+公开”新模式,通过在党建公园创建户外网络宣传平台、开通“美丽社光”微信公众号,以及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在户外宣传平台播放“三务”情况,在公众号和微信群发布“三务”信息。

  出门的道、饮用的水、运货的路、休闲的地,潮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将群众的“鸡毛蒜皮”当成“心头大事”来办,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据统计,在“书记项目”的引领下,潮州新一届“两委”干部今年已办理民生实事4886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000多个,让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