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龙湖龙华街道:赓续红色基因 擦亮党建名片
龙华街道党工委组织举办“红色渡口忆党史 革命初心永不忘”主题活动。受访者供图
说起大衙渡口送别南昌起义军的故事,汕头市龙湖区龙华街道大衙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自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红色渡口”更是成为当地众多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的打卡点。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学史崇德。依托“红色渡口”这一学习载体,龙华街道把扎实组织好、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促思、以学促干,将学好百年党史、赓续红色基因融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践中,并将这一思考、实践凝炼成“红色渡口”党建品牌,为龙华街道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红色精神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1930年,周恩来亲自主持领导,开辟了从上海党中央所在地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站”,通过“红色交通站”护送大量中央党政军领导人及经费、物资到达苏区。
汕头是“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站,由于是汕头进入澄海的第一站,大衙渡口成为汕头交通线路中的重要一环。解放战争时期,大衙渡口更是成为澄南游击队、平原武工队的联络点和接应点,许多地下革命同志在此乘船到凤凰山等革命根据地。在奇袭鸥汀警察所、锄奸行动伏击日伪密侦队长方顺、接应卓积基学警中队起义等活动中,大衙渡口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潮汕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009年,龙湖区委区政府在大衙渡口修建红色纪念亭,并将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6年,大衙渡口列入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名录。
大衙渡口的故事,无时不刻激励着街道、社区的党员群众。龙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绍佳说,红色教育基地就在身边,“红色渡口”故事就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最好的党史教材,必须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以“红色渡口”为党建品牌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用红色精神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为街道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火起来”
今年3月1日,龙华街道迅速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出台工作方案,第一时间对街道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并邀请市委党校老师任玉军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为题,为街道、村两级党员干部讲授党课。
3月23日上午,龙华街道在大衙渡口举办了主题为“红色渡口忆党史,革命初心永不忘”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邀请96岁的蔡鹤寿和90岁的王冰莹两位革命前辈结合自身经历,现场讲述自己入团、入党、参加革命的经历以及在大衙渡口乘船过澄海,上凤凰山的故事。现场还成立了“龙华青年说党史宣讲团”,致力讲好“红色渡口”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4月1日,龙华街道组织开展“交党费,学党史,忆初心”主题党日活动,街道机关全体党员、退休老党员依次排队用现金缴纳党费,通过现场缴纳党费的形式,让每一个党员切实感受到了缴纳党费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街道机关党支部还向党员们赠送《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
从机关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从校园课堂到田间院落,从党员干部到广大群众,从耄耋老人到青葱少年,如今,党史学习教育已在龙华街道蔚然成风。街道各村也结合实际,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活”起来。
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
学党史、悟思想,落脚点在于办实事、开新局。龙华街道提出,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起点,结合实际谋划推动“1+8”重点工作,即以党的建设和党史学习教育为总引领,统筹推进拆违、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街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平安视频监控指挥中心等八方面重点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火”起来的同时,发展镇域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等实践也在龙华街道火热上演,为辖区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
在大衙村、凤窖村,随着一处处违章建筑倒下,乡村环境正迎来新改变。龙华街道将推进拆违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去年华埠村统筹拆除违建近3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于近期连续组织三次大型拆违行动,共拆除违建超过4万平方米。
在南社村,投资超过300万元的南社文化公园正加快建设,环村道路、五人足球场、南晟文体广场等一批民生项目刚刚通过验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顺丰告诉记者,南社村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每天的“两委”会议中,要求每个人都要谈学习心得,“大伙儿坐下第一件事就是学党史。”从党史中汲取的红色精神和奋进力量,给干部们带来了工作动力,如今村里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乡村一天比一天更美。
而在龙头村,农民公寓已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原来,历经多年的努力,该村农民公寓已有实质性进展,目前已完成全部审批程序,最快三个月后能启动建设,这也意味着该村在高起点打造农民新村、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龙头村还计划建设电商大厦,将其打造成为龙华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龙华电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