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梅州梅江区:发动党建大引擎带动乡村新经济

时间:2021-04-15 09:36:0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三角镇宫前村在去年建起一座乡村体育馆,为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活力。罗蔚然摄

  一到傍晚,三角镇宫前村的乡村体育馆就热闹起来。打球的人带着球具陆续从城区赶来,不一会,球馆前的停车场就停满了车辆,击球的“砰砰”声回荡在村子上空。“村子有了球馆,我们可以按时间段免费使用,业余生活变丰富了。”村民赖阿姨感叹。

  这个拥有乡村体育馆的村子,其实在2020年之前还是个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有钱办小事、无钱办大事,村里的各项事业因为资金问题推进较为缓慢。一系列的变化,源于宫前村对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

  近年来,梅江区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到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围绕“分步分类、因村施策、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组织带动、支部挑担、党员带头,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了梅江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政策激励▶▷

  典型带动激活村子改造动力

  沿着宽阔的村道,走进三角镇宫前村,一座崭新大气的乡村体育馆映入眼帘。灰色的墙体、宽阔的停车场、崭新的设备让这座乡村体育馆与城区其他体育馆并无区别。“这座体育馆离城区不远,灯具、地胶都很新,而且停车地方多,开馆后我来了好几次。”适逢傍晚,笔者碰到了前来运动的市民钟鑫,他表示非常喜欢这座体育馆。

  据该村党总支书记叶晓芳介绍,这座体育馆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2020年5月建成,6月正式投入使用,刚运营半年,已有不少球友光顾。“现在,有两位教练在体育馆内开了教学班,不少羽毛球爱好者趁着周末来体育馆学习羽毛球,人气越来越旺。”

  体育馆虽然热闹,但建造的过程并不简单,资金便是摆在宫前村“两委”干部前的第一大难题。“我们村原来没有固定的产业,2019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9.6万元,主要来源是村资产的两间店面出租的收入,其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扶持和党员群众、乡贤村民等捐赠。”叶晓芳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曾是梅江区许多农村的现状。不少村庄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无法深入开展各项惠民、利民的项目,乡村的发展卡在了瓶颈,乡村振兴战略无法进一步实施。

  变化源于宫前村被确定为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试点村。“目前全区有11个市级试点村,宫前村是其中之一。”据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统筹全区各级力量,安排挂点区领导、帮扶工作组、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四位一体’进驻帮扶,确保圆满顺利完成试点任务”。

  据了解,梅江区深入实施“五共五建五强”结对共建,推动“万企帮万村”“千干扶千户”政策落地落实,先后出台了《梅江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梅江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方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镇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相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建就是生产力”,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硬道理,宫前村的变化就是例证之一。乡村体育馆原是一座废旧砖厂,2016年关停后便荒废。经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对废旧砖厂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乡村体育馆。采取物业出租型模式,合股改造和经营,其中宫前村经联社占60%股份,收益按比例分红。

  “乡村体育馆建设完成后,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增加16万元的收入,去年一年我们村的收入便增加了9万元,实现翻倍增长。”叶晓芳说。

  因地制宜▶▷

  盘活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天朗气清,暖风和煦,西阳镇太平村的蔬菜大棚里蕴藏着活力生机。

  走进大棚内,茄子、丝瓜、辣椒垂挂枝头,色泽诱人;工人们低头忙碌,清理枝叶、采摘蔬果、搬运。“每天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修剪枝叶、松土施肥、采摘等,一天能有100元的收入。”该村村民钟菊荣正在为茄子藤修剪枝叶,她说,自从蔬菜大棚建起来之后,她每天都奔波于各个大棚之间,生活充实,收入稳定。

  据该村党总支部委员宋春霞介绍,眼前的这些蔬菜大棚是由太平村与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强惠农业”)合作建起的,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们投入50万元入股强惠农业,按照分红的形式,每年能给村子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村子经济发展得更长远。“村内可耕种的土地较多,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品质得不到保证,价格卖不高。通过大棚种植,收益至少要比露天的高2倍,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能有可观的收入。”宋春霞说。

  在村党总支“牵线搭桥”下,强惠农业集约流转了150亩农田,在太平村建起了27个蔬菜大棚,并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打造“一村一品”,通过村企双方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建立完善产供销链条,村内的农产品可直接抵达消费市场,富了周边村民,旺了村集体经济。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当前,梅江区大力推动“党建进村、党员带头”,组织开展党员评星定级、党员之家挂牌活动,深入开展“亮党旗亮党徽亮身份”行动,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内生动力,各村结合产业结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特点,通过特色产业带动、盘活资产推动、乡村旅游拉动、光伏产业促动等方式,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动力引擎,让村子摆脱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扰。

  据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0家,成功培育10个特色专业村,建成了一批富民兴村产业。如,三角镇梅塘村打造以杨桃采摘、木屋名宿和特色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杨桃产业园;三角镇三角村通过对原来内部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差”的市场进行改造提升,通过镇、村、村民三方入股参与融资,提前租赁经营权改造,既改善了周边环境,又通过市场租金、屋顶光伏发电、收费停车场、圩日经济等,预计为三角村集体经济带来约195万元收入,开创农村农贸市场现代化经营新模式;城北镇银营村、玉西村使用扶持资金投资水电站,每村每年保底收入3万元;西阳镇筀竹村以“桃源筀竹”为主题,打造了一批兼顾乡村特色与城市特点的书屋、民宿、咖啡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往,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新的增长点。

  “目前,梅江区个别村干部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存在一些思想压力,不愿意冒风险,担心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牢固树立经营乡村的理念,抓住乡村振兴发展重大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抓好‘两委’干部培训、后备干部培养、乡村经济培育等工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全面开展村集体经济增收行动,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周末经济、美丽经济,确保年底前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清零。”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