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珠海答卷”
在珠海市香洲区,社区党建网格化让社区里的每个网格片区都有党组织,小区里的每栋居民楼都有党小组,党员就在群众身边,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党组织反映问题倾诉心声。
在小横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在这里可以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便民事务办理。不仅如此,中心还设有志愿服务、居家养老、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无论是港澳居民还是内地居民,在这里都能感受家的关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珠海聚焦城市发展新定位、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以党建引领、民生导向、全民参与,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到其带来的红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聚合力▶▷
共驻共建提升城市基层党建组织力
走进香洲区北堤社区渔民小区,入口处的街角公园不时传来老人和小孩的欢笑声,小区内老旧楼房干净整洁,路面车辆停放井然有序。然而,两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缺乏物业管理,小区杂草丛生、车辆乱停乱放、入口处都是乱土堆。
现实中居民们虽苦不堪言,但小区里却缺乏能够推动环境治理的组织力量。为此,社区党委发动小区党员加入业委会,并在业委会中成立党支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红色业委会”推动下,通过居民自筹、上级党委支持和撬动社会资源,“脏乱差”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们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得到提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珠海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项资源下沉基层,不断夯实服务群众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目前,珠海已建立区、街道、社区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度,推动街道与辖区单位、行业系统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同步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以四级联动机制促进各项基层事务快速得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的治理格局。
珠海还强化责任导向,建立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的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将参与共驻共建情况作为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让基层问题“有人管、管到位”。
为推动更多资源力量下沉基层,珠海已全面铺开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街道社区报到工作,以“线上注册、线下报到”的“双报到”模式,激活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据统计,在疫情防控中,珠海2600多个单位党组织、5.3万余名在职党员通过“双报到”加入一线,在关键时刻充分凸显党组织在服务大局、建设队伍、凝聚人心的功能作用。
此外,珠海还注重探索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新路子,重点推行“社区党建网格+”“红色业委会”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议事制度等举措,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不断延伸基层党建服务群众的触角。
近两年来,全市126个试点社区选举产生2400多名社区议事代表,召开各类议事会近300场,超过6万人参与,解决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广场舞扰民等千余件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激活力▶▷
强化党建引领助推两新组织发展
纳米银消毒薄膜、红外额温仪、无创呼吸机……去年,正值疫情最严峻的时刻,珠海清华科技园党委以党建引领发挥园区科研优势,快速生产出一系列疫情防控急需的科技产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边推动科技研发,一边落实一线防疫。该园区党委在疫情关键期快速成立党员抗疫先锋队。以园区每栋楼宇为单位,将160多家入园企业细化落实到每个小分队,坚持每天全覆盖走访,了解每栋楼宇的动态情况,逐层逐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
危难时刻见真章。疫情期间,清华科技园党委快速调动各方资源实现为抗疫助力,得益于近年来珠海大力推进“两新”领域党建工作,“两新”党组织政治引领和基层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两个覆盖”指标显著提升。过去,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少,党组织覆盖率不高,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和活动面临一些困难。如今难点变亮点,近年来,珠海深化“两新”组织党建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工作,推动560家非公企业新纳入党组织覆盖,1188家5类企业中符合条件的100%单独建立党组织,105家社会组织实现党员主要负责人和党组织书记“一肩挑”。
珠海还实施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出台扩大党组织覆盖8条措施,打造横琴国际商务中心、富华里、南屏科技园等一批党建示范点,全市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75%。
为增强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力,珠海以牢牢树立“抓业务必须抓党建”意识,推动组建12个市级行业党委,统筹实施“党建业务双融合”20项行业党建书记项目,着力构建统一归口、条块结合、责任明晰、有机衔接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格局,推动律师、互联网、物业管理行业党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服务群众载体更加完善。珠海市委出台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意见,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为要求,把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做实做强。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党群服务中心376个,实现了街道、社区、园区、新兴领域区域党委、大型企业、社会组织、行业系统全覆盖,建起“十分钟党群服务圈”。
塑品牌▶▷
党建示范助力大湾区建设
每天中午11时30分,在小横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长者饭堂里,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和餐补优惠政策,吸引许多港澳和内地的老人来这里午餐。“虽然港澳居民还不太了解社区党组织,但通过这些服务平台的链接作用,他们逐渐意识到有困难就要找党组织。”小横琴社区党委书记陈景锋说。
来到与澳门仅一墙之隔的茂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的初心广场上有许多跑步锻炼的居民;走进大厅,行政事务便民窗口、文化活动休闲空间、党建活动交流室等功能设置一应俱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来到大湾区就业创业。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探索党建引领内陆港澳居民社区治理模式正当其时。近两年来,珠海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美好提升计划”,打造了茂盛社区、小横琴社区等一批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社区党建示范点。
面对“一个湾区、两种制度”的特殊实际,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既是党组织政治功能在实践中的延伸拓展,也是促进跨境人员密切交流的重要推动力。这样的基层实践正不断在珠海涌现:面对珠澳两地居民反映的鸭涌河水污染整治引发的臭气排放问题,通过茂盛社区党委书记杨斌牵头多方反馈,经珠澳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仅一周时间该问题便顺利得以解决。
创新基层治理,核心在党、关键在人。近年来,珠海市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以香洲区为例,11类社会管理协管员与专职社区工作者统一纳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起正常晋升、正向激励的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杨斌就是该政策的受益人之一,由于工作能力突出,目前享受事业单位十级管理岗位工资待遇,“感谢组织的信任与培养,我要更加努力,为服务社区居民作出更大贡献。”杨斌说。
如今在珠海,基层社会工作者有了一个可预期的、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体系,使更多优秀、能干的社会工作者愿意工作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创新在基层。
为让基层党组织有能力服务群众,近年来,珠海市财政每年按每个社区10万元的标准安排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区、街道进行配套,2019年度全市累计投入3亿元资金,实施“民生微实事”“社区微公益”等特色惠民项目1000余个,服务居民200多万人次。随着众多便民利民举措和活动不断推出,在珠海,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有了家的温暖,党建工作彰显出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