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举行庆祝中国医师节活动暨骆抗先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医”路有你 衷心感谢
音乐响起,灯光闪烁,骆抗先缓缓走上舞台,向台下的观众挥挥手,面带微笑。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广东省庆祝2019年中国医师节暨骆抗先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骆老再次赢得了鲜花与掌声。
本次报告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省卫生健康系统代表、省直机关和广州市直机关干部、驻粤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代表1200余人参加会议。
骆抗先始终奔跑在消灭乙肝的赛道上,尽管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不服老——凌晨两点半起床工作,每天工作超10个小时。2017年,“骆抗先工作室”成立后,骆老更忙了,他总是亲自带队走进基层展开流行病调查,面对面指导基层医生,只为了探索一套可复制推广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
如今,88岁的骆老正在和时间赛跑,他希望自己能跑快一些,再跑快一些,早日实现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
行医感悟
医生热心肠对待病人
步入古稀之年时,骆老成为一名“网红”医生。75岁时,他“折腾”着开通了“骆抗先新浪博客”,传播乙肝科普知识。
这源于一名患者的建议。2006年,该患者在求诊时对骆老说:“您出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病人,如果能开博客就能帮到更多人。”
患者的这句话,骆抗先记在了心里。在学生、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台旧式电脑,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打字。
在骆老的卧室,小书桌放在床边,桌上放着他的电脑、纸笔和参考资料。他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坐在书桌前写书、写博客。有时候,这张桌旁会多出一瓶氧气,因为他心脏不太好;有时候,这张桌上会出现血压计,因为他血压偏高。但这些都没有阻碍他继续写博客。
如今,骆抗先工作室的博客访问量超过1500万,每天约2万人次浏览,每篇文章有超过1万次转载,相当于组建了一支万人科普志愿者队伍。
除了写博客,骆老还坚持每周平均出3次门诊。他看病速度慢,首诊病人基本上是半个小时。问病史时,骆老从不放过蛛丝马迹;有时他“管得宽”,还“掺和”别人家务事,让妻子管管丈夫,不能让他多喝酒……
为啥一个人聊这么久?“人家给了钱的,不能让人吃亏啊!”骆老幽默地说。后来,他认真地说:“病人多,我的号很难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挂号都得挂上半年,聊几分钟就打发了,能治好吗?对得起别人吗?”
行医65年来,骆老真心待病人,不收受病人红包与礼物。仅有一次例外,那是一名在他手里起死回生的病人出院后,一针一线给他织的毛衣。骆老推辞再三,面对病人的坚持最后还是收下了,但一直放着没穿。“毛衣是患者亲手织的,是心意,但也算是礼物,这回我破戒了。”他说。
未来愿景
创造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骆老乐此不疲投入地工作?
“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骆抗先的学生刘志华说,骆老的梦想是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让我们子孙后代不再受乙肝的困扰。“现在这个梦想尚未实现,他怎么能停下奋进的脚步?”
2017年8月,骆抗先工作室正式成立。首个设点是粤北阳山县范村。从那时起,骆老就更忙碌了,经常带着工作室的人起早摸黑,下乡筛查调研。
起初,热心曾遇冷。尽管筛查点就设在村里,但很多村民还是不愿意来抽血检查,甚至有人认为,医生是在抽血卖钱。
筛查工作搁浅,这可愁坏了骆老。倔强的老人带头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单、做解释,说服村民参加筛查。在走遍了范村的19个自然村后,前来筛查的村民人数慢慢多了起来。
目前,广东基层乙肝治疗尚不规范。忧心忡忡的骆老几乎每两周出差一次,带上亲手编写的培训计划和讲义,到200公里以外的阳山县人民医院,与当地医生一起接诊病人、讨论病例,一对一地传帮带。他希望让更多患者接受规范治疗。
乙肝筛查和治疗随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支撑。骆老想成立一个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争取早日兑现消除乙肝的承诺。
基金会成立之初,骆老想着先自掏腰包。在家里,他翻出零零散散几个存折,拉着工作室成员张明霞跑了几趟银行,总算凑齐了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医院领导知道后深受感动,坚决婉拒骆老的馈赠,最终通过多方努力解决了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张明霞曾劝说骆老留着钱养老,但骆老听不进:“我有吃有住,没什么地方需要花钱的,留着也没用,给病人还能多救几个人。”
如今,阳山的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已筛查了1000多名村民,筛查出来的乙肝患者正在接受治疗。一套经济快捷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已初步形成。
骆老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以前,骆老会听听戏剧,消磨时间。但现在,连跟人闲聊两句都觉得浪费时间。时间对他永不够用,因为骆老的时间,是用来对付乙肝,治疗病人。
“我就像块钟表,现在走得越来越慢了,哪天或许突然就停了,现在活一天就干一天。”骆老说,自己正在与时间赛跑,“我想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直至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