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建设 > 党员教育

东莞: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

时间:2025-01-17 11:47:55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1月10日,由东莞市委组织部、东莞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东莞市关爱服务流动党员“旗峰暖流”行动启动仪式在大朗镇举行。东莞与湖南岳阳市、四川广安市、江西宜春市签署共建协议,开启跨区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合作的新篇章。

  作为制造名城,东莞是外来人口流入大市,大量的流动党员广泛分散在各行各业和32个镇街。

  东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来,东莞创新实施流动党员“双融”工程,通过强化区域联动、市镇联动和部门联动,凝聚多方合力,从摸排纳管、教育培训、关爱激励、发挥作用、示范引领等五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引导广大在莞工作生活的流动党员积极融入东莞组织体系、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在引领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市基层治理、绿美生态建设等重点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融入组织:

  找到每一颗“流动的红心”

  1月10日,在东莞市关爱服务流动党员“旗峰暖流”行动启动仪式上,东莞发布流动党员“双融”工程实施方案、2025年度“旗峰暖流”十件实事、流动党员志愿服务“十员”任务等内容,并为流动党员党组织授予“乡音调解志愿服务室”牌匾、为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代表授旗、为流动党员代表送上温暖。

  为了深化合作与共建,东莞与湖南岳阳市、四川广安市、江西宜春市签署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推动“双融”工程共建协议》,这标志着开启了跨区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合作的新篇章。此外,东莞市江西商会党支部与宜春市驻东莞流动党员党委、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党支部与广安市前锋区驻东莞流动党员党委、东莞市湖南商会党支部与岳阳县黄沙街镇驻东莞流动党员党支部等多个党组织,分别签署《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合作共建协议》,加强了属地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党组织之间的互融互通。

  “近年来,东莞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更强了,凝聚力更强了,作用发挥更强了。”流动党员代表、江西省宜春市驻莞流动党员党委书记陈志强分享了流动党员党委在东莞的成立和发展历程。陈志强介绍,2023年9月,在东莞石龙镇居住的70多岁党员陈水生接到“宜春市驻东莞市流动党员党委正式成立”的消息,高兴得像孩子般跳起来。陈水生说:“我2005年外出打工,头一次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流动党员在东莞有了‘大家庭’,真好,真好!”

  东莞常态化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依托“严实莞家”微信公众号开发线上信息登记平台,实现流动党员“码”上报到,更加便捷找到组织,发现每一颗“流动的红心”。

  市镇联动摸排纳管,让流动党员及时“回家”。建立健全“党务系统推送一批、基层党组织发现一批、职能部门反馈一批”摸排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联合社会工作、公安、人社等部门,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实现应纳尽纳、应转尽转。

  逐级压实教育责任,让流动党员管理“有家”。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对摸排出的党员实行“一人一档”,安排专人定期督促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跟进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生活等情况,定期与流出地党组织沟通联系,多途径掌握流入党员情况。

  为了加强源头管理,东莞还主动与流出地组织部门建立共管机制。协同公安部门梳理流入东莞人口较多的全国、全省各县(市、区)名单,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与流入人口数量排前的县(市、区)组织部门沟通对接,建立会商工作机制,强化两地共管合力,从源头上做到流动党员“点对点”摸排。同时,依托公安、人社等部门的信息登记平台,加强新录用员工、新登记居住人员政治面貌信息收集,及时从流入“第一站”发现流动党员。

  东莞各镇街也积极响应。市委组织部官微“严实莞家”发出动员令,莞城、虎门、麻涌等多镇以寻找流动党员为主题制作宣传海报,流动党员扫码即可找到党组织;厚街镇制定《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及登记工作管理制度》,对企业、社会组织、商圈楼宇、住宅小区等进行不定期摸查登记;茶山镇建立出租屋“智安小区”党支部,推动视频门禁、人脸识别等系统覆盖小区所有出租屋,以科技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流动党员。

  教育关怀:

  守护每一个“流动的梦想”

  “以前,很多同事下了班都在打牌、打游戏;现在,有了新就业群体党校,不少人有空闲时间就去听听课,学技术、学业务、交朋友。有时党校老师还会来站点办讲座、开论坛,学习内容很丰富。”

  这是外卖小哥王金华在参加东莞新就业群体党员培训阵地学习后的真实感受。近年来,东莞市大力实施党建新就业群体凝心聚力行动,依托镇街党校开设“新就业群体专修室”,结合新就业群体的工作时间和实际,不定期开展各类学习培训,以学习培训提升能力、以权益保障凝聚人心、以服务治理增强信心,引导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推动红色暖意不断向“新”涌动。

  聚焦流动党员,东莞构建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做到教育管理抓得实,服务关怀做到位,守护每一个“流动的梦想”。

  强化学习教育,让流动党员强党性、增技能。立足流动党员实际,采取网络线上学、送书上门学、实地深入学、分类施策学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流动党员积极自学、参加党支部学习交流,确保学习教育不断线。

  强化关爱帮扶,让流动党员安居东莞、贡献东莞。常态化开展流动党员就业创业服务,为有需要的流动党员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并用好镇街维权专员队伍,面向流动党员开展政策宣传、诉求收集、劳动纠纷调解等权益保障工作。

  东莞市委组织部协助货拉拉党委成立货拉拉司机流动党员党支部,加强对司机的教育管理和关怀服务;石碣镇在核实登记流动党员信息后,对没有工作单位的按其居住地情况,编入所在村(社区)的非公联合党支部进行教育管理;江西赣州商会流动党总支打造线上“云课堂”,建立“在莞赣州籍党员之家”微信群,为流动党员常态化参与学习教育提供保障。

  融入发展:

  激活每一份“流动的力量”

  去年6月高考期间,东莞4.26万名考生奔赴考场。来自东莞24家企业的近200位爱心司机,在东莞市委两新工委、市道路运输行业党委的发动下,主动参与“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为学子们保驾护航。这是东莞坚持行业协同共管,推动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缩影。

  在东莞,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已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善治的一股重要力量。

  东莞健全完善平台机制,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激活每一份“流动的力量”。

  激励干事创业,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注重安排流动党员参与村(社区)、网格、住宅小区、园区、商圈楼宇、产业链、新就业群体等党组织工作,发动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出租屋综合治理、农贸市场提质升级等,引导外来人口更好融入基层治理格局。以乡情为纽带,发挥流动党员在同乡群体中的沟通联系作用,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鼓励流动党员主动认领办理民生“微实事”“微心愿”,探索实施融入基层治理积分制,激励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

  东莞各镇街和行业党组织也纷纷探索,让流动党员服务发展大局。

  大朗镇“两新”组织党委、公安分局党委合作,从四川省广安市流动党员党支部聘任了游忠华和邓康兵两位党支部书记担任大朗特邀调解员,平均每天调解老乡纠纷3起以上,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另外,还动员了40名优秀流动党员担任禁毒信息员、反诈宣传员,组织283名广安市流动党员参与镇内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东莞实施“双融”工程,让流动党员流动不失学、“有家”更有为,推动流动党员融入全市党组织大家庭、融入东莞高质量发展大局,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为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东莞路径。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