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未曾真正离开
非典过后的十几年间,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叶欣的雕像还在静静凝视着她这个为了事业献出生命的地方。雕像的基座上,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医精诚。
2003年非典袭来时,叶欣主动包揽非典病人的抢救、治疗和护理等工作,最终不幸感染病毒,抢救无效后,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十多年来,在广东省中医院,每一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医院的同事总会跑到雕像前鞠一躬,与她聊一聊生活的变化;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孩子们通过学习课文《永远的白衣天使》永远记住了她……
叶欣的精神正在影响更多人。2015年,省中医成立叶欣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百姓健康保健护航,延续大医精诚的行医理念。
时代强音▶▷“这里危险,让我来!”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承担着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叶欣正是这里的急诊科护士长。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是叶欣在抗击非典时留下的平凡却感人的一句话。面对非典患者,叶欣和时任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不让他们插手,声色俱厉,毫无商量的余地。
叶欣还是科室里的大管家。非典时期,为了增强同事的抵抗力,她坚持每天在临睡前煲汤,第二天带回医院给他们喝。忙碌时,她甚至“狠心”地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抢救工作高风险、高强度,叶欣却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然而,此时,非典病毒正在悄然入侵她的身体。
“我好像发烧了。”3月4日午觉后,她跟身边护士说。果真,39℃。此后,叶欣被隔离,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隔离期间,叶欣仍用手机打电话,关心科里的同事,叮嘱年轻人要小心,问:“你们没有发烧吧?”又说:“我没事,过几天就会好的,就会回到科里工作的。”她还不忘管理病人:“5床每小时尿量多少?注意给危重病人按时翻身……”
3月8日,病情急转直下,叶欣转至危重病人监护室。
在这里,叶欣戴上厚口罩,已没有力气大声讲话,却还心系他人安危。当有主管医生靠近时,她用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后来,医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说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添麻烦。她还劝阻院长吕玉波:“你是院长,全院人看着你。你不要走近,我会传染。你不能病。”
医院想尽了一切办法救治叶欣,但回天无力。在2003年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她还是离开这个世界。
精神坐标▶▷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叶欣成长在医学世家,父母、祖父辈都是医生,幼时起,她就热爱医护工。1976年在卫训队毕业后,她加入了广东省中医院,如愿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1980年,叶欣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急诊科护士长。彼时,急诊科人手少,夜班多,工作繁重。丈夫张慎看妻子劳累,自作主张找一个清闲的岗位,不料被叶欣拒绝。她说:“我愿意一辈子当护士。”
在一段时间内,张慎难以理解妻子的固执,工作苦又累,还会被病人投诉,为何她就不愿转行?
直到妻子生病后,张慎才理解,原来在工作中,医护人员付出的是一片爱心。这份工作需要有善良品质、不畏艰险的高尚情操。“叶欣崇拜这样的人,所以热爱这个职业。”
叶欣走后,丈夫张慎向吕玉波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让叶欣头戴燕尾帽、身穿护士服、脚蹬护士鞋,走完最后一段路;第二个是希望用叶欣留下的钱,来慰问这些为救她而感染的医护人员。
“这都是她的心愿。”张慎说。
叶欣离开已有十余年,但广东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从未忘记她。
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大家都会在叶欣的雕像前鞠一躬;急诊科每年新入职的护士,也会在雕像前宣誓;有的同事结婚、生孩子,也会跑到雕像前,念叨一下。
为弘扬叶欣精神,广东省中医院把叶欣逝世的3月25日确立为“叶欣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以及春节、护士节、烈士纪念日等,叶欣的雕像前总是摆满了鲜花。
2009年,叶欣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孩子们通过学习课文《永远的白衣天使》永远记住了她。
2015年,省中医院还成立了“叶欣”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陈琛说,叶欣精神从不曾离开,大家时刻以叶护士长全心全意、精益求精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激励着自己,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