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创新办学模式激活镇街党校
惠阳区在良井试点开展乡镇党校建设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全面推开,实现了镇级党校、村级分校全覆盖,以“五个活”办学模式,做到了哪里有党员,课堂就往哪里开设。
办学地点活。利用镇村会场、中小学会场、老围屋、老祠堂等场地,不大拆大建,配置若干桌椅、电化教学器材等设备,即把相应场地变成可培训、可集会的教学点。如秋长街道开发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田村碧滟楼,打造“秋月书院——新时代讲习所”,成功开展了五期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
办学时间活。结合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生活习惯,灵活调整学习培训时间,一些白天无暇上课的党员,可以选学“夜校”或者“周末班”。如良井镇霞角村利用周末开展《宪法修正案》等专题学习培训。淡水街道河背社区利用居民饭后散步的时间,在晚上七点围绕和美家庭的主题开设道德讲堂,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
办学师资活。以镇街党员领导干部和优秀村(社区)“两委”书记为基础,向上依托区级党校师资和区直部门领导干部,向下吸纳法制副主任、优秀村(社区)干部、优秀乡贤、两代表一委员、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站所专技人员和老教师老党员等人才,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党政领导+先进典型+乡土人才+产业带头人”师资库。如淡水街道星河社区动员社区退休老党员,推出了“老党员讲党史”等特色党课,受到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全区目前“入库”教师达100名,每个镇街都有一支至少有5人以上的“土专家库”。
办学内容活。注意收集分析党员干部的能力短板和基层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培训。在规定动作上,开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必修课,加强对党的重要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培训;在自选动作上,对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或针对特定群体的政策宣讲开展精准培训。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道德课堂中,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形成有叶挺将军纪念园、镇隆“一馆三址一长廊”等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保、客家文化等方面的精品专业课程和现场教学资源。
办学方式活。采取长短结合、单专并用,以专题、系列的培训课程设计,以单节穿插的培训组织方式,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和学习难兼顾的问题。以现场观摩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座谈会讨论等方式,把课堂延伸至田间、车间、院落等地点,延伸至田间政策宣传、工作布置会、入户走访等工作中,广泛开展“流动党课”。综合运用远程教育站点、“掌上村务”和微信等平台,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学习随时随地,如良井镇组建村委小组微信群,让镇三套班子、线室主任、部门负责人随时解答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群众提出的疑问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