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丹灶党校打造立足南海、面向全国的一流基层治理学院 以有为党课促进基层善治
丹灶党校坐落在美丽的仙湖湖畔,是丹灶最具发展潜力的片区之一。丹灶宣办供图
刚过去的2020年,南海区丹灶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百事食品、米思米等一批重磅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南海中学实验学校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相继动工,为丹灶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丹灶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增强能力、提升素质,丹灶镇委积极响应上级关于加强镇级党校建设相关精神,2019年1月挂牌成立了中共丹灶镇委党校(下称“丹灶党校”)。以打造立足南海、面向全国的一流基层治理学院为目标,两年来丹灶不断完善镇委党校软硬件配套,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建成高质量的基层党员干部教学平台。
自挂牌以来,丹灶党校及其分教点共举办各类线下教育培训400多场,培训人数约3万人次,培训项目综合评价平均分超96分,着重提升党员干部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力促进了基层善治,得到各级委培单位及学员的广泛好评,成为佛山镇街党校中的佼佼者。
优质硬件配套形成108人高水平师资队伍
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重视发挥党校作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南海,由于基层党员干部人员基数大、分布较为零散,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成为基层之需。丹灶镇一直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为破解基层党员学习培训资源少、缺乏系统性的难题,早在2016年,丹灶就成立了南海区首个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通过建设一个教培基地、组建一支运营团队、聚集一批教学资源、编制一套培训手册的“四个一”工程,逐步实现了常态化运作。
2019年1月,培训基地正式挂牌成为镇委党校,对打造分层次、递进式、立体化的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丹灶镇委委员曾景棉表示,丹灶党校从培训基地升格为基层党校,在制度设计、培训思路、管理机构、师资力量都做了升级,挂牌近两年来,丹灶党校紧紧围绕“三三三工作思路”,即聚焦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三大领域,做强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三大功能,力争实现贯彻重要思想、强化人才支撑、总结“南海实践”三大目标,致力把镇委党校办成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集基层各类党员干部教育资源为一体的高质量教学平台。
在硬件建设上,丹灶党校坐落在美丽的仙湖湖畔,是丹灶最具发展潜力的片区之一。
“丹灶把党校放到环境最优美的地方,可以看出对党校建设的高度重视。”南海区责任督学、丹灶党校顾问张敏说,镇委党校现占地面积4.3亩,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校内多功能报告厅、培训室、党群服务中心、党史馆、图书室、讨论室等功能场室一应俱全。有了最好的硬件配套,丹灶党校还致力构建起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去年7月,丹灶党校聘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何艳玲教授担任名誉校长,牵头规划镇委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聘请原党校教授、区退休干部刘文利,市党代表谢晓云、区责任督学张敏组成顾问团,指导丹灶党校日常工作。同时广泛邀请名师、专家、能手,组建了一支包括专家教授、机关干部、本土讲师在内的多层次师资队伍108人,形成“党性教育”“法治教育”“社会治理”三个专业师资清单,梳理出85门核心课程及36个现场教学点,以满足各类教育培训需求。
打通教学“最后一公里”把党课搬进村祠堂、榕树头
除了注重师资库的建设,要吸引党员自主学习,内容是关键。近两年来,丹灶党校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方式,以学员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为标准推进教学创新。
张敏从事教育事业有37个年头,他表示,和一般教学不同,党校教学要更加突出党性训练,更加突出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对基层党员干部,通过重要理论学习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
为此,丹灶党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课程在年度教学计划中占比不低于70%。每季度制定党支部“三先”清单,引导党员先学重要精神、先议重要事项、先做好事实事,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每期主体班和专题班的“第一课程”。
此外,为了打通党校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丹灶党校还构建起分层次、递进式、立体化的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起以校本部为中心,各村(社区)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等党建阵地为分教点的覆盖全镇党员的教育网络,现有分教点110个。
在教学过程中,丹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发“乡村党建课堂”特色现场教学项目,把党课搬到村祠堂、榕树头等乡村特色场景中开展,邀请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村居干部、本土讲师分享党员声音、党建故事,让年轻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走近基层干部,增强党员干部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现党员有形象、组织有威信、群众有感情、执政有根基。
丹灶党校首席顾问刘文利教授表示,丹灶党校面向基层,发挥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来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聚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著名教师、党政干部、行业专家;开拓最有特色的现代教育基地,包括乡村党建课堂,请本土讲师现场教学;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方法,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手机为载体,在全区率先推出“云课堂”,讲授了“党史博览”和链接了其他精品课程超过100堂,受到广大党员干部欢迎。还根据培训班的性质开设行动学习、案例教学等。
接地气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年轻党员干部们的好评,更使年轻人受到深深的感动,“走进村居、基层,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基层党员干部,从他们的事迹当中学习到宝贵经验,这样的形式非常好。如何把工作做到位,如何与村民沟通交流,也让我未来更有信心和决心把工作做好。”新入驻丹灶镇属公司的年轻文员孔耀东说。
全方位拓宽培训模式培养基层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近两年发展,丹灶党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不断取得突破,成为丹灶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佛山市党代表、南海区委委员、丹灶镇委党校顾问谢晓云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增强党员干部的“八种本领”,要求党员干部“打铁还须自身硬”。丹灶党校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八种本领”。
“坚定、有为、专业,这是2021年我对丹灶党校的寄语。”丹灶党校名誉校长何艳玲表示,丹灶党校的定位是“立足南海、面向全国的一流基层治理学院”,致力培养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为此,丹灶党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情景教学、实训课堂、行动学习、思维训练、主题辩论、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青年干部的培训,强化提升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丹灶党校还把本土优秀干部请到讲坛上来,把一线尖子放到师资库,把一线生动素材放到课程,做到“一线融入”。基层干部带着问题来,把学到的经验、思路用在工作实践上,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南海区委党联办副主任钟晓雄认为,丹灶党校最大的特色是理论政策授课能够结合南海镇街实际,在课程中安排评论、交流、活动等,能够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学得有意思、觉得有收获。
针对基层党员干部、“三农”工作队伍、“双创”人才骨干等不同群体,丹灶党校还开设了“机关黄埔班”“村居‘头雁’班”“青年党员先锋营”等特色主题班,开发“乡村党建课堂”“七个一体验式培训”等教学形式,创作“党史博览”“党员讲家乡”“一次规范的专题组织生活会”等电教素材,通过“菜单+点单”选课、“课堂+现场”教学、“理论+实践”培训,打造极具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
何艳玲介绍,随着丹灶党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近期,丹灶党校将以推进村和社区新任“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精品班为重点,打造拳头产品和党校教育的本土文化品牌。中期,党校计划搭建移动学习平台,推出一批高质量、具有丹灶本土特色的线上微课,完成整个数据化的部分和模块化的精品课程建设。未来,将通过推出本土教材、数字化学习产品,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
为了实现一系列目标,丹灶党校将进一步扩容,远期规划占地101亩,包含40—500人的培训室18间,可容纳1500人同时培训,打造成为立足南海、面向全国的一流基层治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