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挑大梁 再造一个新广东

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图为广州城景 (资料图)
岭南大地,秋光正好,南粤儿女,奋楫扬帆。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和“十五五”待启的重要节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号角催征,广东大地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场景。
2023年4月,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时刻,在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为广东现代化建设定向导航。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广东勇担时代重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干劲拼劲再出发——2023年6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具体部署。
如今,全省上下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力奏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时代强音。
紧跟总书记奋勇向前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2023年6月,广东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1”是锚定一个“走在前列”的总目标;“3”是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10”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这是广东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坚定态度和郑重宣示。全省上下闻令而动,各地各部门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因地制宜出台“施工图”、敲定任务书,以细化实化具体化的工作落实,凝心聚力把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变成广东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占全国1/10以上,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每10部智能手机中就有4部产自广东;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是“广东造”……
近年来,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作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广东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2024年,广东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截至2025年9月,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户,占全国1/10,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呈现出“量质齐升、提质升级、增强信心”的良好态势。
此外,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广东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前列。广汕汕高铁、广州白云站等一批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广东已实现“市市通高铁”。
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
近年来,广东按照“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目标定位,携手港澳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狮子洋通道等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经珠港飞”客运项目运行顺利,大湾区“组合港”“一港通”航线拓展至116条,实现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
与此同时,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横琴全面实施分线管理、琴澳一体化格局初显,前海金融和法律资源加速集聚,南沙开发建设加力提速,河套深港科创合作迈入新阶段。
联通,不仅仅涉及道路交通的“硬件”,还包括公共服务的“软件”。如今,“湾事通”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出行、支付、就业等服务,“湾区社保通”成为连接港澳与内地的“民生纽带”,“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创业和定居……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基本形成。
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7.7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11月2日,十五运会火炬传递的“0号火炬手”——人形机器人“夸父”惊艳全球。从机器人“七剑客”到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从深圳南山“机器人谷”到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如今,机器人企业在广东聚木成林。广东拥有从AI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以及超大城市群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
广东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176.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不久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经济数据显示,新质生产力的表现亮眼——“部分高新技术和新能源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广东,新质生产力还助推着传统产业转型。近年来,广东推动以“链式改造”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场景。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使用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并与之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全面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近年来,广东牢记嘱托,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聚焦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美丽圩镇、推动乡村再造、促进城乡融合等重点方向,全面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展现新图景。
县域强,则全省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122个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不同赛道争先进位的升腾气象。2024年,全省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乡镇,联城带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广东加速镇域经济空间重构。目前,广东拥有3个“千亿镇”,共有134个镇入围全国千强镇。
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触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2023年年底,广东出台“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旨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月23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辖内的“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项目宣告全面完工,这栋4层的小红楼引得不少街坊连连称赞。这是广州市首个中心城区“原拆原建”自主更新项目,为老城更新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有志青年前来广东实现人生梦、见证中国梦。”今年2月,广东吹响引才聚才集结号——宣布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短短半年,已有超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近年来,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实际行动广聚英才,以真情实意礼遇人才,厚植“视人才如珍宝”的良好氛围,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充分彰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