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广东新闻

携手育才 链动未来——广东大力推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

时间:2025-09-18 14:15:0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广东拥有7.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当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精准度?如何推动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适应性?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近年来,广东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院校、机构协同参与,产业、教学、评价融会贯通的技能生态链。通过撬动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评价,将产业前沿需求直贯育人全程,促进人才成长就业,实现技能强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体系

  接线、零点校准、启动机器人……走进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实训现场,一场机器人领域产教评一体化培训正火热开展。“库卡的培训体系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电气知识,到最前沿的编程逻辑和仿真软件,感觉自己掌握的是一门面向未来的‘硬核’技术,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一位学员激动地说。

  近年来,伴随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技术、新业态喷涌而出,传统院校培养模式对产业升级的适应性渐显不足。毕业生不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企业频遇“岗需无人”困境,“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为破解这些问题,广东省人社厅创新推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擎,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院校,形成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院校资源为基础、技能评价为纽带的融合发展机制,锻造符合产业需求的工匠队伍。

  目前全省已建设171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聚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希音、TCL等知名龙头企业、大型企业担任链主。这些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合作院校和培训机构自主组链建链,搭建技能人才培养供应链,共覆盖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了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化产业建设的同频共振。

  “龙头企业具备快速感知市场风向、及时迭代最新技术的能力,可以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优势,弥补单靠政府、院校培养的不足。”欧派家居集团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胡勇坦言,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机制为行业人才培育开辟新路。

  为推动该机制落地,广东省人社厅选择13条代表性生态链,通过省市区人社部门三级联动,开展“一链一策”重点培育辅导,“一站式”解决企业问题和诉求,推动形成示范效应。

  广州希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在线时尚和生活方式零售商,供应商遍布国内多个产业带。目前公司以“常态化培训+专场攻坚+产业带送教上门”立体培训模式,破解产业链不同供应商的痛点,为技能人才培养注入产业“基因”。

  希音公司培训认证业务负责人表示:“我国服装制造业超90%为中小工厂,复合型技能人才短缺,存在人才断层问题。产教评的导入,可吸引新生力量加入这个行业,为产业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目前希音公司已培训上下游供应商员工超6万人次,显著提升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管理水平。

  以前沿技术为尺,锻造产业“新工匠”

  “无破洞、无色差、重量达标……”希音公司产教评实训基地内,一场“服装质检员”考试刚刚落幕。来自湖南一家链员企业的邹女士成功通过考核:“获得认证后,工资待遇也会增加。”

  为促进培养评价标准与岗位用工标准相适应,广东充分向技能生态链下放技能评价自主权,支持链主企业将评价对象拓展至链内所有企业职工,支持链主企业发挥行业龙头、紧贴市场技术前沿的优势,聚焦产业用工标准开发人才评价标准,申报新职业新工种、编制国家职业标准,促进人才培养。

  在希音供应链体系,“服装质检员”岗位是关键环节,把控供应商面料、制衣质量。希音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现有《职业分类大典》中,“质检员”涵盖范围太广,职业技能标准适应不了服装行业发展需要。

  为此,希音公司向人社部申报“服装质检员”新工种。申报成功后,公司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将内部认证体系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打通,推行“一试双证”。评价标准覆盖全产业链,形成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在技能生态链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将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共享至各链员企业,结合链员企业特点,选派专家开发了如镀锌工、酸洗工、磷化工等特有工序认定标准。目前在船海产业主体工种上已实现链员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全覆盖,带动链内企业开展等级认定3000多人。

  针对评价流程繁琐等问题,广东支持企业在传统“理论+实操”考核方式上,将评价方式拓展到工作过程考核、工作业绩评审等,突出工作业绩贡献、企业日常考核结果等运用,让评价过程更加贴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需要。

  为实现产教评生态链机制的闭环,广东制定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增长机制。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将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建立“技能+绩效”薪酬体系,高技能人才薪资近年来每年涨幅超10%。技能“回报”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人才学习技能的热情,推动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培养对接岗位,踏上就业直通车

  过去,培训多聚焦技能提升,难与就业无缝衔接。依托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广东推动技能生态链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拿出真实岗位,面向应往届毕业生开展学徒培养和技能培训,让企业真正提前参与到产业人才的教学、实训等培育环节,让青年群体直通优质就业岗位。

  “通过技能生态链,可以获取到更广泛、实时的用工需求,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数字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文敬德表示。

  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广东各地纷纷展开探索,铺就青年人才高质量就业之路。

  ——把教学课堂设在企业。珠海技师学院与珠海格力电器共建工匠学院。企业提供免费食宿和补助奖励,生产设备就是教学设备、企业师傅就是课程导师、生产岗位就是教学场景,七成以上学生毕业后在生态链企业就业。

  ——把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广州机电技师学院与华为共建“校企联培订单班”,把华为考核指标导入学校教学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华为工程师入校授课,学生毕业通过考核后可入职生态链企业。

  ——把生产车间搬到基地。信宜市依托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欣旺达公司共建2000多平方米公共实训基地并引入真实生产线,为锂电池上下游企业提供用工招聘、岗前培训、技能评价等“一站式”服务。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降低了企业的引才成本,解决了企业缺青年、青年缺岗位的问题,实现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欣旺达公司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抓手,在产业引领、企业主体、政府支持、放权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放大政府、院校、企业“1+1+1>3”的协同效应,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