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广州黄埔打造基层宣讲品牌 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2020-11-19 09:28:51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百姓“音浪”起,知行共潮生。

  “那里每个村子都修建了‘村村通’公路,再也见不到人背肩扛,取而代之的是车来车往,而这一切都是脱贫攻坚带来的。”

  “誉品社区依靠群众力量,一周多时间,就完成对小区所有人员、车辆的摸查登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这些朴实的讲述凝聚着思想的光芒,正随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埔公英”基层百姓宣讲团的成员们飞向大地。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聚广泛思想共识、熔铸坚实精神支撑。为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今年8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成立“埔公英”基层百姓宣讲团,遴选出讲政治立场、懂基本政策、善用群众语言的人担任宣讲员,深入浅出“言传”,用真理的力量感召群众。

  “埔公英”们参加理论培训,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内涵,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带着贴近老百姓的故事来到一线机关、社区、企业宣讲。

  叫“埔公英”是希望百姓宣讲团像蒲公英种子一般,将党的理论思想播撒于人民的心中。从群众中来的“埔公英”,将着力讲清、讲明党的科学理论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讲清、讲明党的科学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埔公英”用小切口呈现大议题,用“草根语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接地气的故事展现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用朴实的言语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帮助百姓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如今,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百姓讲给百姓听”蔚然成风。正有更多来自百姓的“潮音”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强信心

  淬炼奋斗决心的“精神之钙”

  信仰之力何来?

  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曾燕来说,信仰来自一场跨越千里的育人接力,让她坚定教育扶贫的信念。

  对于出身贫困山区的肖楠而言,信仰之力源自家乡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藏在心中关于贫困的记忆已成过往。

  在坚守社区一线的周璇看来,信仰就凝聚在她所在的基层社区,志愿者们尽心尽力服务群众的日常中……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理想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13名“埔公英”宣讲团的成员从生活中的小事讲起,贴心跟群众讲好信仰“知心话”。

  从普通的学校课堂讲到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从家乡一条泥泞的小路,引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千钧之力;从基层社区的件件小事,讲明“共建共治共享”的大道理。

  不管宣讲内容、形式如何多变,“埔公英”的宣讲最后常会落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小故事阐释深刻主题、讲清重大道理,坚定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让更多人走入到我们的故事中来,用心用情感受故事的力量,从而达到对理论更深更透彻的理解,筑牢信仰之基。”“埔公英”凌潇湘这样说道。

  宣讲不仅为群众“补钙”,也让“埔公英”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我感到教育扶贫势在必行。”在参与宣讲的两个多月来,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政治老师曾燕常准备宣讲资料到夜深,看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广黔两地携手努力的日子历历在目,曾燕愈发感到,要不断推进教育扶贫,才能筑起脱贫致富路。

  云埔街誉品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璇希望,通过宣讲推动基层干部增强理论自信,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进而达到科学有效地布局、谋事和发展。

  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理论传播者首先应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理论的人。

  在正式宣讲之前,为让“埔公英”能真正带着信仰的种子飞向大地,黄埔区委宣传部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数名专家学者传道授业,举办多场专业化、优质化培训。

  培训首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的授课既横贯古今中外,又包含思辨的哲学内容,不仅“使知之”,更让宣讲能手“共思之”。不少“埔公英”觉得,这些培训对他们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帮助很大。

  “王向明教授已经成为我的偶像,我在网上找到很多他的公开视频,细心学习揣摩,提升自己的宣讲技巧。”因为这次培训,在宣讲之路上,李昱有了自己的偶像。

  暖人心

  用身边事润泽百姓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理论宣讲也要以人民为中心,用宣讲来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远在天边不如近在身边,身边的信仰才能长驻久留。

  王向明表示,面对最基层老百姓,好的宣讲一定是从讲故事开始的。用故事演绎道理,从故事升华到道理才是好的宣讲。

  正如王向明所言,“埔公英”的讲述都是从故事开始,他们不是理论的“二传手”,理论在他们的讲述中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案例:一个基层社区的志愿服务,一条10年前的新闻报道,一只从山区来到大湾区的扶贫鸡都成为理论宣讲之基。

  在黄埔区云埔街,周璇的宣讲中,精心制作的五段视频勾勒出志愿者工作的日常。义诊、义演、义剪、义卖助残……一个个身穿红马甲出现的或亮或明的影像里,既有古稀老人,也有三四岁的小孩子们,他们都在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来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环境的改善。

  “我结合社区实际,用了小切入点,然后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接地气的宣讲,让大家共情共鸣。”周璇希望,居民可以在身边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加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黄埔区文冲街,一篇10年前的报道吸引着听众的目光,报道上赫然写着:“文冲改造暂时搁浅三成村民不签约。”指着这张颇有年代感的图片,林绮芳抛出一个问题:“到2020年,黄埔区已经成为全国首个区级‘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这是为什么呢?”

  在听众探寻的目光中,林绮芳缓缓道出宣讲主题:“其实就是因为以前没找到‘桥’、没找对‘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也是我们今天宣讲的主题——谈谈‘干部的基本功’。”

  从文冲街道的旧改讲起,林绮芳的讲述让现场来自文冲街道的基层干部产生了共鸣,大家小声讨论着,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下关键点。

  “我们要通过宣讲,让老百姓的思想统一起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林绮芳说,宣讲让她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动力去讲好更多的“中国故事”。

  在黄埔区夏港街,飞峡鸡的故事紧紧牵动着听众的心。一次山区的偶遇,让广州“诚实守信”好人候本文和阳山县黎埠镇升平村的贫困户刘大爷结下不解之缘,有了飞峡鸡的故事。

  候本文到访刘大爷家时,看到刘大爷家里的鸡,非常活泼,在峡谷里飞来跳去。目睹这一幕的候本文心想:如果刘大爷也有一双翅膀,能飞着下山,该有多好。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帮助刘大爷脱贫。

  几天后,候本文再次上门拜访,向刘大爷介绍了扶持贫困户发展阳山鸡养殖项目。候本文每个季度向他提供鸡苗、饲料和工具,让他养出健康的“飞峡鸡”。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合作,“飞峡鸡”已经飞出了阳山,飞进了大湾区市场。

  如今,通过“埔公英”的平台,候本文开始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去回访刘大爷,看见他变胖了一点,皮肤没有那么沧桑黝黑,笑容一直挂在脸上,月收入也稳定在3000元。”候本文向大家讲着故事,脸上也浮现出笑容。

  无需刻意雕琢,生活自有其动人的力量。“埔公英”们用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给老百姓听,让理论宣讲接地气入人心聚能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踏踏实实去做心系百姓的事情,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埔公英”们希望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润泽百姓心。

  筑同心

  理论宣讲的“黄埔潮音”

  宣讲团名为“埔公英”,就是希望百姓宣讲团能像蒲公英种子一般,将党的理论思想播撒于人民群众的心中。如今,这个愿望正逐步实现,场场宣讲下来,收获好评如潮。

  “听‘埔公英’讲奋斗故事,也想起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小康生活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

  “有段时间家旁边修路很吵,让很多居民包括我都可能不理解,今天的宣讲使我们明白,很多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百姓好。”

  在黄埔区机关、社区、企业,“埔公英”讲述着家事、国事、天下事,听众们听着、思索着、反馈着,理论宣讲的“黄埔潮音”深入人心。

  在讲者和听者的互相“激荡”中,更多群众化身成为理论“粉丝”,理论宣讲的“传帮带”效应逐步释放。

  李昱就带动了一个新的“宣讲团”。

  为了展现恒运集团定点扶贫单位小江村的面貌变化,小江村驻村干部周末特意到公司加班,帮助李昱搜索和确定对比性更强的图片,大大提升了宣讲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在一场宣讲中,党员代表们接连发表感言,周璇虽然讲得口干舌燥,但仍意犹未尽,还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当天晚上她就在朋友圈里写道:发动群众工作中,适当营造仪式感非常重要。

  场场宣讲下来,凝聚的不止是宣讲员的心血。

  “此处删除‘沿着华夏文明的脉络’”“此处插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此处请注意核准”……在每位宣讲员的讲稿上,都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几十处修改,对标点、字词、语句、段落,皆有改动。这是黄埔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修改痕迹。

  产品的推销需要广告平台,理论学习与传播也离不开一个新载体与好平台,需要“网上”与“网下”联动。现场听得好,线上也可以看得到,从第一场宣讲开始,每位“埔公英”的宣讲过程都被制作成短视频刊发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南方+客户端等,让更多人能轻松、直观地接受和理解宣讲内容。

  目前,黄埔区共有4支理论宣讲队伍,分别是区级理论宣讲团,街镇理论宣讲团、“第一书记”宣讲团以及百姓宣讲团。宣讲队伍承担着政策理论宣讲、基层工作宣讲、群众课堂宣讲及身边榜样宣讲等任务,分别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街镇社区干部群众和村社居民开展宣讲。今年以来,全区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推进老城市新活力等主题,组织开展各类基层宣讲活动300余场次。接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持续深化宣讲,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送到群众中去,激励和鼓舞老百姓努力奋斗、不懈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未来,‘埔公英’百姓宣讲团会继续壮大,会根据重点工作或者理论学习主题,组建相应的百姓宣讲团,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宣讲形式,提升理论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黄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妍说,她希望精心打造“埔公英”基层宣讲品牌,让百姓故事、黄埔故事、时代故事,日益成为广大群众了解、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方针政策的新途径。

  ■延伸

  “90后”“埔公英”:靠“埔”青年让理论更走心

  “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一大批‘90后’甚至‘00后’,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杨琪是黄埔区一名“90后”助理检察官,她讲述着年轻人奋斗的故事,而台下坐着的大多数听众也正当青春年华。

  踊跃讲,愿意听。在“埔公英”基层百姓宣讲团中,有不少像杨琪一样的青年,他们是“90”后,也是推动新思想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后浪”。

  李钊银就是其中一员。她认为,青年更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把党的主张宣传好,把党的声音传播好。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怀着向更多人传播党的理论、让群众更了解社区实际工作的信念,李钊银报名参加了宣讲团。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宣讲,李钊银很紧张,但她又有期待,希望借助宣讲与听众共同学习进步。

  “比如我提到垃圾分类活动,或者是猜灯谜比赛,都是比较贴近居民生活的,我认为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很有帮助。”为了这次宣讲,李钊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文字内容几经修改。为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她还特意找来老家亲人帮忙,让他们拍摄图片和小视频,作为宣讲的素材。

  与李钊银一样,作为一名“90后”社区专职人员,毛雪莹的心愿很朴素:扎根社区奉献青春,情系居民服务一线,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社区专职工作者。

  扶贫典型代表丁铁刚、感动中国人物张渠伟、广西驻村书记黄文秀,毛雪莹依序用这三位人物的故事开启了她的首次宣讲。毛雪莹认为,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人物故事中去,可以让理论更加接地气,大众听起来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消化。

  “听了宣讲员的讲述,我非常触动,也深受鼓舞,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奔小康的路上,作出更多的贡献。”现场一位观众为她的讲述所触动,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时代会给“后浪”证明自己的机会。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活跃在抗击疫情一线战场上的,除了白衣天使,还有一线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

  同在龙湖街工作的毛雪莹和李钊银,刚到社区不久,还是新兵的她们就遇到了一个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

  “当时我们的团队仅有四个人,要面对辖内两个封闭式管理小区,9000多人口。”毛雪莹回忆道,接到防疫命令的那一刻,她就简单收拾了行李,从800公里外的家乡湖南县城向广州赶,24小时时刻待命,奋斗在防疫基层战线的最前沿。

  李钊银也主动担当,参与“三人小组”,协助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对从重点疫区返回的人员进行入户登记、体温检测等工作。

  同样值守在工作岗位的还有“90后”“埔公英”张靖宜,她是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的一名巡警。最近半年来,张靖宜一直守在隔离酒店,是负责“外防输入”工作的一分子。每天,她都要做好隔离人员的登记入住工作,负责酒店的安全防护。

  未来,“90后”“埔公英”们希望去更多的地方宣讲,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在小课堂汇聚大共识。

  “未来的宣讲,我希望可以走向企业。”杨琪说,检察机关有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个职能,工作人员去企业宣讲,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另一方面也让企业了解黄埔乃至广州的政策,共同助力营造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

  张靖宜则希望可以去派出所宣讲,在她看来,公安系统中,派出所是最苦最累的,“希望能在那里宣讲,鼓舞基层民警,帮助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张靖宜说。

  “埔公英”百姓宣讲团的青年们,如同一株株蒲公英,在自我学习中,传播理念,飘向远方……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