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机制创新的“破壁密码”
在粤北群山之间,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的马蹄基地里,收获机穿梭往来。新鲜马蹄经强镇富村公司的清洗加工线分级包装,次日便出现在大湾区超市货架上。
这个由镇党委牵头成立的公司,不仅让“顿岗马蹄”摆脱了“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更是韶关实践“政府主导、平台实施、资源整合、市场运作”模式运营的一个缩影。
作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践,韶关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强镇富村公司有序发展机制,让强镇富村公司成为整合乡村资源、做活“土特产”文章的核心载体,写出强镇兴村的生动答卷。

创新机制,有序发展
走进韶关曲江区樟市镇,恒温菇房整齐排列,一簇簇草菇长势喜人,工人正将新鲜采摘的草菇分拣发往珠三角。
去年以来,樟市镇光辉村紧扣“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阶段目标,以典型村培育为契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盘活20亩废弃设施农业用地,创新采用“村级经济公司+技术团队+订单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年产300吨的草菇种植基地,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70万元。
“以前村里的土地散、资金散、人心散,想发展产业却迈不开步子。现在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公司,把‘碎银子’聚成了‘金元宝’,我们不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们赞不绝口。
韶关的实践始于制度设计的精准发力。2023年,韶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规范和促进强镇富村公司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积极引导乡贤、本土人才、致富能人和群众参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强镇富村公司的设立、运营和管理工作。”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公司的市场属性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强镇富村公司运营管理的十条要求》则细化权责清单,规定“公司作为以镇村集体为股东的股份制公司,要建立完善公司的股权制度,细化股东大会议事规则,明确投票条件和程序”,确保公司发展不偏离强村富民方向。
经过2年多的探索与发展,到2025年3月15日,韶关全市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新增营业额4800.71万元,共获得利润419.6万元,分红给村集体185.3万元,安排就业795人,支付农民薪酬393.89万元,利润率、分红分别同比增长1.5%、98%,总体上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韶关的探索与全省实践形成呼应。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由镇属国企牵头,10个村、联社集体组建惠农公司,探索政府引领、各村抱团、公司管理的新路径,将分散的573亩留用地指标集中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700多万元。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成立镇村合办公司,构建“镇党委+各村党组织+公司党支部”发展格局,整合26个村的资源打造“西阳等路”品牌,建立了“西阳山水+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农户”农产品供货链条,开拓了直播带货、单位工会团购等销售渠道。这些实践印证了党建引领在资源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为唤醒沉睡资产组织根基。
从“抱团取暖”到多方共赢
韶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坚持“市场导向、依法依规”,推动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强镇富村公司不是“第二镇政府”,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
为确保公司规范运营,韶关明确“十严禁”底线,包括严禁转包、严禁公务招待转嫁、严禁违规担保等。同时,规范激励机制,支持公司“上规上限”,对表现优异的职业经理人认定为“丹霞英才”,享受相应政策。
在翁源县龙仙镇,公司建立了“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哪些业务可做、哪些不可做,确保公司规范运营、高效运转,最大限度控制经营风险。
在始兴县顿岗镇,公司搭建集产业、人才、服务为一体的“三农”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投资700余万元建成广东顿岗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占地面积10亩,集农副产品加工、检测、冷链、仓储、物流以及农业培训、产业孵化和“农韵顿岗”区域品牌推广于一体。
韶关强镇富村公司普遍将“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纳入运营章程。
这种共赢机制在全省得到深化拓展。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惠农公司创新“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就业增收”模式,由南水镇属国企南通公司牵头,全镇10个村(联社)共同入股,联合出资3000万元组建农村集体股份制企业——惠农公司。吸纳本地村民就业超500人。2024年惠农公司实现总收入4578万元,同比增长20%,为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约416万元。
梅州市梅江区全区成立强村公司33家,清凉村成立由村经联社控股、村集体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强村公司,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抱团发展后有什么好处?在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的村干部看来,以前发展集体经济靠单打独斗,产业发展不成气候,产出效应不明显。强村公司成立后有了“领头羊”,通过以强带弱、弱村抱团,可有效带动村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1+1>2”的效果。
“土特产”跃升“金招牌”
“过去卖原竹赚得少,现在经公司加工成竹艺品,价格高了很多,还不愁销路。”始兴县顿岗镇村民的感慨,道出了韶关强镇富村公司做活“土特产”文章的核心逻辑。
依托本地农林资源优势,韶关以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为抓手,推动特色农产品实现价值跃升。
通过探索产品直营(联营)专卖、连锁超市专柜、产品特供、社区零售、“基地+餐饮”合作等五大模式,到今年6月,韶关全市镇级强镇富村公司建立商标品牌81个,销售本公司商标品牌营收达到3763万元。
翁源县龙仙镇注重品牌建设,先后注册公司LOGO及“龙鲜汇”等品牌商标,推出自有品牌的米、油、面等农特产品。在线上通过淘宝店铺、抖音账号注册“翁源县龙仙助农馆”、农特产品进驻广州优拓邦大型连锁线上超市专柜等形式开展品牌宣传,在线下通过开设产品展厅和“龙仙助农馆”超市,以及参加广州国际生态农产品食品产业博览会、广东省第二届林业博览会、第十八届IGO世界粮油展等方式开展品牌实物宣传,以现场展销打响公司品牌,并瞄准节日礼品市场,开展农特产品礼包套餐进机关、进企业、进超市等促销活动,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
韶关强镇富村公司普遍推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级品牌体系。
这种“品质提升+品牌赋能”的路径,在全省多地结出硕果。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强镇富村公司为榕树村丝苗米打造自主品牌,公司深挖榕树村的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打造差异化品牌标识。设计团队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装与LOGO,突出“富硒土壤、有机种植”的核心卖点,榕树村丝苗米销量正逐步提升。
从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的品牌超市到梅州的丝苗米提升,强镇富村公司正让越来越多“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从韶关到全省,“强镇富村公司”正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品牌化的发展路径,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