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党组织协作破难题 构建片区治理新格局
2025年9月1日上午8时,东莞市人民医院与平常一样迎来了就诊高峰,但交通秩序井然:无人机空中喊话引导,停车诱导屏指引车辆停放,崭新的分流护栏引导车流有序行进,交警与医院安保人员共同指挥车辆行人……有市民反馈,进入医院的时长较往常约缩短了50%。
就在前一天,光明片区两所全市最大的民办学校也迎来了返校高峰。3.6万名学子集中返校,交警、社区干部、学校老师、家长志愿者联合上阵疏导交通。“以前接送孩子上下学,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现在通畅多了!”家长们普遍为治堵成效点赞。
医院、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和连片风貌不佳,一直是东莞市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东莞市坚持“党建强则治理强”,通过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激活基层组织动力、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有效打破管理壁垒、凝聚各方合力,打造片区交通和风貌综合治理的新样板。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片区治理新机制
以医院、学校为中心的城市功能片区,规模在数平方公里以内,是市县层面的“微单元”,也是跨边界、跨主体治理的大挑战。东莞市通过推行“党委领导+‘百千万’统筹+多部门配合”机制,消除条块分割造成的管理盲区,将原本分散的“指头”攥成有效治理的“拳头”。
东莞市将学校、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整治纳入市委“五项民生微改革”,在全市选取113个交通风貌黑点,由各镇(街)党(工)委具体领导、实施治理,以交通治堵为切入口推动区域环境风貌系统提升。交通、交警部门密切合作,坚持“跳出局部治交通”,加装隔离护栏规范秩序,设置严管路段震慑违规停车,规划限时单行道巧妙分流,集中力量对医院学校门口、关键掉头路口等“肠梗阻”部位实施“大手术”,构建起区域交通大循环。市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负责把好源头关,督促学校、医院担起“围墙外的责任”,积极推广校车、公交专线、接驳巴士等公共服务,从源头上减轻私家车致堵压力。自然资源、城管、农业、电信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因地制宜做好综合治理“加减法”,盘活撂荒地、提升绿化度、翻新外立面,规整旧“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压减低效地、取缔乱停放,实现“交通治到哪儿,风貌就提升到哪儿”。
光明片区和市人民医院片区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直接介入,治理后不仅高峰拥堵时间压缩了一半左右,治堵成果也有效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治理的信心和积极性。光明片区500万人居环境提升计划获得居民代表全票通过。市人民医院周边近100亩撂荒地、45亩亲子农业园、20亩休闲运动广场等空间有效盘活重构,多年来风貌品质不佳问题随着交通治堵得以连线成片破解。
激活基层组织动力,创新片区治理新模式
交通和风貌问题,基层最有痛感,但苦于缺乏协同。本轮治理重点是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共治机制,改变长期以来“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治理困境。
创新共治模式,改“各自为战”为“主动协同”。以党组织协作实现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工作联动,将基层不同单位和主体的党组织联合起来,将共建共治的责任压实到人,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主体多、责任散、协同差等问题。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协调下,光明片区以“大党委”形式实现党组织协作,动员学校派出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的“治堵兼职委员”,建立“大事围桌共议、急事线上秒回、难事高位协调、实事责任到位”的议事协调机制,从村校联合打通交通循环、家校协同提升校车使用率、警校携手加强停车管理等方面提出“光明治堵36计”。
推动壁垒消解,改“小院高墙”为“主动开放”。在治理过程中注重有形壁垒和无形壁垒一并打破。比如,市人民医院党委在治理过程中着力拆除“两堵墙”:主动拆除横亘在院区和毗邻村之间长达350米的高大院墙,彻底打破医院和镇村长期存在的分隔状态,为广大患者群众拓展出近百亩休闲空间;着力消除院内外管理壁垒,模块化整合内部停车场,开放院内道路参与交通循环,院内外泊车位由市交控集团实施“停车一张网”,院内外车流由交警实施统一管理。光明片区重在拆“心墙”,由于大校集中、拥堵严重,当地长期承担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学校与属地之间的分歧较大。但在党组织协作下双方主动合作,组建联合工作队,共保校外通道畅通。
加强基层赋能,改“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市级相关部门对土地利用、建筑拆改、复绿复耕等关键问题给予具体指导,镇(街)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狠抓落实。最典型的是新谷涌社区在万江街道党工委推动下,拆除17亩老旧铁皮厂房,以100万元年租金的短期损失,换取毗邻6000平方米空置现代厂房的长远盘活。“现在环境好了,也不堵车了,企业愿意来,预计每月可为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新谷涌社区党委书记说。
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凝聚片区治理新力量
片区治理面临诸多“硬骨头”,只有党员带头冲锋、动真碰硬,才能真正调动起全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市人民医院地处两镇两村交界,日就诊量过万,周边交通堵点黑点多达20个,高峰期往往拥堵一个小时以上。尽管在市中心地带但周边风貌长期疏于治理,超过100亩土地撂荒闲置,近50亩农田分散利用,20亩土地垃圾堆积成山,泥头车乱停乱放,居民文化广场沦为大型停车场,社区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面对众多治理难题,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医院、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引进四家建筑业央国企助力,来自不同领域的11个党组织共选派60名党员骨干,组织30次深入调研论证,实施100天项目攻坚。万江街道党工委组建“清表专班”,提前一周进场清理出超百亩成熟作业面,为集中攻坚赢得先机。经过4个月治理,市人民医院三大交通循环建设竣工,17项风貌提升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综合治理成效初显。
光明片区治理牵涉约3.6万个学生家庭,以及日均人流量约3000人次的患者群体,医院学校、家长医患、商铺居民利益错综复杂。因此,光明片区治理更注重以党建激活共建共治的“一池春水”。社区和学校每周组成联合“清场队”,疏导学校周边临停车辆为校车开道。学校党员教师带头落实校车接送,带动校车使用率提升22%,减轻了私家车接送学生造成的拥堵压力。街道团工委联合党员家长组建交通协管志愿队,带动190余人加入交通协管队伍。党建引领下的社会共济氛围越发浓厚,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在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门诊,光明学校在中秋节为社区老人送月饼、送祝福……东莞市将交通治理和环境风貌改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以“百千万工程”为笔,以“民生微改革”为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魂,书写着一张又一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