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汕头:五年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10-13 11:42:2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五年过去了,一场党建引领的深刻变革正不断夯实着这座城市的治理根基,为汕头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增效。

1.jpg

一场党建引领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汕头这座城市的治理根基和民生温度。郑淼鑫 摄

  龙湖区的一栋居民楼里,年过七旬的陈伯按下紧急呼叫器不到10分钟,“呼援通”社工服务中心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已赶到他的家门口。这个曾经只有几名成员的小小微公益组织,如今已成长为服务覆盖全区1.8万名长者,累计处置紧急呼救超2.3万次的公益平台,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该社工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说:“从几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部电话到一个平台,是党建让我们把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这是汕头基层党建五年答卷的生动缩影。五年来,汕头市委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固本强基

  从“理论学习”到“思想扎根”

  每月10日晚上,金平区月浦社区的党员活动室里总是灯火通明。社区党委利用“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这是我们雷打不动的‘主题党日’。”社区党委书记说,“五年下来,党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越来越高了。”

  这背后是“铸魂赋能”体系在发挥作用。今年以来,汕头创新建立“五学五讲五提升”教育机制、“三联三学”学习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2024年来,汕头大力推进“千名书记、万名党员”进党校大轮训活动,全市累计开展党员培训超6000场,培训党员逾50万人次。

  在濠江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音画党课”正在东湖社区上演。通过将专题课程与现代潮剧相结合的形式,让群众在乡音乡韵中接受教育。“日益丰富的党课开展形式,让大家伙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了。”一名社区干部笑着说。

  从镇街党校到榕树下的党课,从“音画党课”到“网上红色展馆”,汕头推动党员教育既保持“原味”,又增添“鲜味”。汕头市委组织部相关同志介绍,汕头全市已建成11个党员教育基地、69个镇街党校、417个分教点,形成“15分钟党员教育圈”。

  织密组织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澄海区澄华街道的住宅小区里,“红色物业工作室”的牌子格外醒目。在这里,物业党员和社区党员共同办公,居民反映的问题“一门式”解决。“过去物业和社区各干各的,现在党建一条心,办事不再跑断腿。”居民李女士深有感触道。

  五年来,汕头持续织密建强组织体系,构建起市委直管7个区(县)党委、5个市直系统党(工)委的“1+7+5”领导体系,新设快递、住建、交通等9个市属行业党委。全市基层党组织增长至1.3万余个。

  在南澳县,渔民党员组成的“海上党支部”成为独特风景。党支部将组织生活开到渔船上,党员带头推广生态养殖,带动渔民增收。“党组织建在海上,党员作用发挥在船上,服务送到渔民心上。”一名老渔民感慨道。

  网格化管理体系更加精细。全市以1092个村(社区)为基础,科学划分4616个网格,实现“一网格一党支部(党小组)”全覆盖。“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成为汕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金名片,五年来,4.25万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网格,527个单位党组织结对镇街,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应急处突中发挥关键作用。

  服务赋能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

  潮南区雷岭镇麻埔村的荔枝林里,驻村第一书记正带领果农试种新品种。这个曾经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村企联建“先锋工场”,去年集体收入增加30多万元。“党建强了,产业兴了,村民腰包鼓了。”村支书笑容满面。

  “千名干部联千村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1000多名市管干部全覆盖挂点联系1092个村(社区),走访群众26万余人次,办成民生实事1.6万余件。

  更可喜的是,党建引领下的“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因地制宜拓展四点半学堂、长者饭堂等各类特色功能,全市103个村(社区)试行“周末不打烊”,132个村(社区)试点“积分管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获得积分兑换物品。“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小小积分激发了基层治理大能量。”汕头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同志表示。

  五年来,汕头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结出累累硕果:

  ——党员作用有效发挥。深入实施发展党员“培源提质”计划和流动党员管理“暖流连心”计划,建立老党员生活补助制度,推行“党群连心、服务为民”工作机制、“双报到双服务”、“服务基层先锋行”等载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收行动,试点建设50个“先锋工场”,连续2年开展乡村绿化集中攻坚,植绿超141万株,绿美汕头更加可感可及。

  ——城市治理精细高效。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网格,实现“多网合一”。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建立居委会依法履职事项、依法协助事项、取消和禁入事项“三张清单”,系统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

  ——新兴领域党建攻坚。制定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10条措施,深入开展两新党建“双百双联”、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建立新兴领域诉求建议直通机制,设立“暖蜂驿站”,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传统领域巩固提升。深化政治机关建设,开展“党建和业务双优同创”,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全市各级公立医院全面推广夜间门诊服务“亮灯行动”,完善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推动传统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整体建强。

  五年砥砺,初心如磐。汕头五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执政根基才能牢固,改革发展稳定才有最可靠的保障。

  从呼援通的紧急铃声到网格员的敲门声,从长者饭堂的饭菜香到四点半学堂的书声,汕头用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站在新的起点上,汕头将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基本,以更坚实的组织保障,续写新时代特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砥砺这五年

  汕头村企联建“先锋工场”

  蹚出乡村振兴新路

  盛夏清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梅浦村的荷塘中,莲蓬饱满,农户忙碌。一颗颗莲子经过加工包装,变身为村民口袋里的“金豆子”。这一转变,源于汕头市委组织部在全市推广的村企联建“先锋工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搭建村企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走出一条“强村、富民、兴业”的共赢新路。

2.jpg

村企联建“先锋工场”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受访者供图

  曾经,梅浦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单打独斗”,莲子销路难觅。2021年,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党组织成立梅仙园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全村耕地,带动约80户农户种植莲子。随后,村里又与合作社共建“先锋工场”,以“党组织主导+村民耕地流转入股”方式,推动莲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自2023年创办以来,工场已累计实现经营利润约6.7万元,百亩荷塘还成为文旅热点,吸引众多游客研学打卡。

  梅浦村的实践,是汕头推动村企联建“先锋工场”的生动缩影。2023年来,汕头在全市选取(三批)50个有基础、有意愿的村(社区)开展试点,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潮南区成田镇东盐村,粿品“先锋工场”让村民王秀珍实现了“手艺变现”;在金平区月浦社区,360平方米集体土地出租给企业用于糖果包装,带动百名群众就业;在南澳县云星村,党组织与企业共建茶叶“先锋工场”,推动“海岛单丛”取得SC认证,走向大型商超;在潮阳区尖山村,姜薯产销“先锋工场”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技专家+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推动山区特产搭上发展“顺风车”……

  “先锋工场”不仅是生产、加工、销售的集合,更是党建引领下资源对接、产业融合、技能培训的综合平台。汕头建立“三个一”挂钩联系机制,即一名乡镇领导、一名驻村干部、一名村党组织书记共同联系工场,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格局。同时,配套“村+校+企”就业培训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

  据统计,在“先锋工场”的带动下,第一、二批试点的40个村,2024年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增加19.3万元,累计吸纳就业或培训农村闲置劳动力近4000人次,蹚出一条以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破局突围的特色路径。先锋工场出品的“东盐粿品”、“禾皋麻叶”、“里前”东京丸等一批特色品牌逐渐打响,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集体增富。

  从莲子到茶叶,从粿品到海产,汕头的“先锋工场”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激活致富链、延伸幸福链,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如今,这一模式正在更多村镇复制推广,持续为汕头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注入新动能。

一线实践

  汕头连续五年实施“千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

  阵地焕新

  让服务更接地气

  “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建得可漂亮了,地方变大,办事方便多了。”在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里前社区,居民站在崭新的两层楼建筑前,欣喜地感叹。此前,这里还是一处老旧平房,如今已成为集办事、议事、活动于一体的“社区客厅”,实现从“旧貌”到“新颜”的蝶变。

  里前社区的变化,是汕头市连续五年推进“千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的生动缩影。自2021年起,汕头市委组织部以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聚焦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通过“新建一批、扩建一批、提升一批、优化一批”,推动全市109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从“有”到“优”、从“物理空间”到“功能枢纽”的跨越。

3.jpg

汕头市连续五年实施“千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郑淼鑫 摄

  “群众再也不用上戏台办事了。”濠江区玉新街道玉石社区党委副书记黄辉铭的感慨,道出了不少村干部和村民的心声。过去,玉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寄居”于老年人活动中心,群众办事需穿过老戏台再上三楼,极为不便。在市、区两级财政和党费补助支持下,该社区新建了约1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配置“一厅五室”,群众办事“不再爬上爬下”。

  澄海区莲下镇建阳村的老党群服务中心年久失修,功能受限。2022年,该村通过“市区补助+镇村自筹”投入150余万元,建成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新阵地,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幸福驿站”。

  五年来,汕头连续实施“千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累计投入近6.2亿元,推动28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建新建和改建扩建,同步建成152个党群服务站、74个外出党员联络站和流动党员报到站。

  阵地建得好,更要用得活。汕头在推进提档升级的过程中,注重推动服务功能从“行政化”向“生活化”转变。城市社区拓展“四点半学堂”、“创客空间”、心理辅导室;农村地区则设置农业技术推广站、便民快递站、广播站、警务室等功能室。

  如龙湖区南社村将冗余办公区改造为多功能活动室,濠江区岗背社区“拆墙便民”,将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场地变为群众跳广场舞、培训英歌舞的活动空间……

  “社区合伙人”机制的引入,进一步激活了阵地活力。金平区金丰社区成立社区社会企业,招募38家单位、团体及50余名热心志愿者成为“合伙人”,深耕“丰彩同行”党建品牌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推出“丰苗成长”“丰彩桑榆”系列活动,通过开设寒暑假公益课堂、建设社区食堂,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探索创新运管模式新路径。龙湖区联合卫健系统开展“医”心惠民系列活动,把名医讲堂、中医义诊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党群服务中心化身“健康会客厅”。

  五年来,汕头以“千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抓手,推动基层党建从“建阵地”向“强功能”转变,从“优服务”向“善治理”深化。一批批原本“老破小”的场所蝶变为“党群连心桥”,一个个曾经的“行政办公室”变身“邻里活力源”。

  汕头市委组织部相关同志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动阵地功能融合、服务提质、机制创新,让更多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员群众“愿意来、经常来、喜欢来”的温馨家园,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坚实的红色动能。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