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深汕特别合作区:结出“百千万”新硕果

时间:2025-09-29 14:36:3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莲花山麓,大安红色文化园里,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在红色记忆馆驻足凝望;小漠湾畔,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内,机械臂起舞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如流水般下线;深汕大道上,车流如织,两旁现代产业园与高层写字楼竞相生长……

  这片热土,正悄然经历一场嬗变。

  “上半年,我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2.4%。”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说,“这背后,有一股强大的‘红色引擎’在驱动。”

  从“擂茶会”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子,到农村党员进党校“回炉重塑”;从“头雁”引领乡村振兴,到“红色文化园”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崛起,深汕坚持党建引领,催生新质发展活力,绘就“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新图景。

302a4772-c723-478a-95a4-f465987453aa.jpg

深汕坚持党建引领,绘就“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新图景。

  一碗擂茶里的“乡村善治路”

  傍晚时分,大安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茶香四溢。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手捧擂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村里的大事小情。

  “红色遗址怎么活化利用?”“村道硬化什么时候完成?”“留守老人关怀能否更细致?”“本地特色农产品如何打开销路?”……大安村党总支书记曾建鸿边听边记,将村民的建议逐一整理成民生清单。

  “这种‘擂茶会’议事模式,已经成为我们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曾建鸿说,“村民们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更愿意敞开心扉。”

  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地将普遍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与本地喝擂茶聊天的习俗相结合,探索出“擂茶会”议事模式。小事现场办,大事共同议,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乡村建设的“参与者”。

  截至目前,全区已举办806场次擂茶会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37件,化解率达95.6%,并形成闭环管理,推动乡村善治“百花齐放”。

  红罗村、百安村更因此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赤石镇和田寮村、红泉村等1镇11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南香村等4个村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农村党员的“回炉锻造记”

  在新落成的党校教室里,赤石街道50名农村党员正在专心听课。这是2025年农村党员进党校专题培训班,学员们全脱产参加“理论+实践”培训。

  “培训内容既有党性教育,也有政策解读和实用课程,都是我们工作中急需的知识。”一位参加培训的党员表示,“老师讲课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很接地气。”

  在小漠,43名农村党员通过“课堂+现场”“线上+线下”立体培养,实现了从“合格队员”向“先锋队长”的蝶变;在鹅埠,62名党员经过“理论铸魂+现场赋能”培训,成为政策宣传“播种机”、基层治理“排头兵”……

  “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培训来锻造党员先锋队伍。”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村党员回炉进党校轮训工作,自2022年启动至今,效果显著。在中心南片区攻坚行动中,赤石街道和相关部门党员干部采用新策略,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妥善化解了5个主体之间长达40多年的土地权属争议纠纷。

  “头雁”引领乡村振兴“示范路”

  金秋时节,深汕创业广场西侧,蛟湖产业园塔吊林立,首栋厂房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我们运用市场化思维,激活了闲置10年的留用地,建设串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新产业园区。”蛟湖村党支部书记叶泽洪自豪地介绍,“建成后,村集体将获得长期租金分红,这为乡村振兴闯出了一条新路。”

  蛟湖村的实践,正是深汕以“头雁队伍”全链条培养为抓手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深汕通过在选拔、培养和监督等方面探索建立制度机制,锻造出信念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一线铁军,不仅为像蛟湖这样的乡村带来发展新思路,也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优选拔。坚持优中选优,重点从本村政治素质硬、群众威信高的优秀村干部,带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致富能手,作风硬朗、甘于奉献的退伍军人,以及懂技术、有活力的大学生中筛选储备人才,确保把骨干力量充实到“领头雁”岗位上。

  重培养。聚焦能力提升,构建常态化培养体系。一方面,持续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学历提升行动,夯实理论功底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定期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赴深圳对口社区党委跟岗学习,选派骨干赴浙江大学参加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其推动乡村发展、服务群众的专业能力。

  强监督。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试行《深汕特别合作区村(社区)“两委”干部管理办法》,“一人一岗”建立人事档案,推行村干部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出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村(社区)“两委”干部季度绩效考核方案》,倒逼责任落实;深入推进民主监督,推动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和“三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