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党组织协作破题超大城市治理
近日,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市民意外地发现,进出医院没有以前那么堵了。仔细算算通行时间,医院西门的排队时间约减少了50%。
作为GDP破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东莞机动车保有量超440万辆,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医院学校周边交通拥堵,连片风貌欠佳,一直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东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片区协同治理机制,在东城光明片区、市人民医院片区等“硬骨头”区域开展综合整治,不仅实现高峰期通行时间大幅压缩,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更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整治后,东莞市人民医院片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强化党的领导
从“九龙治水”到“一盘棋治理”
片区交通拥堵与风貌落后问题,往往是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难题。
东莞市委将学校、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整治列为“五项民生微改革”之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市级统筹。全市筛选出113个交通黑点开展集中整治,并连续两年选取难度最大、问题最突出的片区作为治理样板,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会同市委组织部直接介入,形成“市级统筹、片区主责、多方参与”治理新机制。
在光明片区和人民医院片区治理中,市委强化统筹协调,交通、交警、教育、卫健、自然资源、城管等多部门深度联动。交通部门牵头建立重点项目库并开展督查,交警部门创新“限时单行循环”“路口微改造”等方法;教育、卫健系统推动校、院履行主体责任;城管、农业、电信乃至工青妇组织共同开展“三线整治”、撂荒地治理、美丽庭院建设等专项行动。
东莞市人民医院开通微公交,方便群众就医。
短短数月间,人民医院片区构建3个区域交通循环系统,划定16处风貌提升点;光明片区高峰拥堵时间缩短一半,500万元环境提升计划获居民全票通过。
市民董女士说:“以前接送孩子上下学,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好了,路上有交警和志愿者引导,很快就能通过,家长省心多了,再也不用提前一两个小时出门了!”
激活基层组织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以医院、学校为核心的城市功能片区虽规模不大,却具有显著的跨边界、系统性特征,以往镇村基层常因资源有限、协同不足而治理失效。东莞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共治机制,有效激活末端组织动力。
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是关键一步。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会同市委组织部,按照工作相关、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原则明确协作党组织名单,光明社区治堵项目以社区党委为主体,联合辖区内学校、医院、交警等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担任“兼职委员”;人民医院治堵项目进一步升级2.0版,以医院党委为主体,横向跨辖区、纵向跨市镇村,联合11个党组织,并引入多家央企国企助力,实现资源整合、效能倍增。
机制创新同样重要。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委组织部联合教育、卫健、交警等部门,通过“市级专班+基层党组织”协作机制,制定“大事围桌共议、急事线上秒回、难事高位协调、实事责任到位”的议事规则。光明、人民医院片区经联合调研26次和30次,分别制定“治堵36计”“治理72变”等清单,挂图作战、对账销号。
治理过程注重打破有形与无形壁垒。人民医院党委主动拆除350米高大院墙,拓展出近百亩休闲空间,打破医院与周边割裂状态;跨辖区堵点治理中,党组织协调机制压实共治责任,迅速解决以往推诿难题;镇街和村社区在市级政策支持下,大胆推进土地盘活与环境改造。新谷涌社区在街道党委推动下,拆除17亩老旧厂房,牺牲短期租金收益,换来毗邻6000平方米现代厂房的长期盘活,充分体现“党建促共治、协同破难题”的基层新生态。
交通改善了,环境也变美了。光明片区人居环境提升计划加快推进,人民医院旁边近100亩撂荒地有效盘活,45亩亲子农业园、20亩生态停车场、休闲运动广场、建筑垃圾改建山体公园等工程陆续完工,新谷涌社区中心成功翻新成“一老一小”活动场所。
市民姜先生点赞:“这一片以前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现在变成了山体公园,晚上散步、带孩子玩有了好去处。环境干净整洁多了,住在这儿心情舒畅!”
延伸
画出“党员+群众+社会”共治同心圆
片区治理往往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利益格局,没有党员带头攻坚、群众积极参与,很难真正推进。
东莞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市委领导多次一线部署,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各治理主体组建党员骨干团队。人民医院片区60人党员团队狠抓进度;万江街道党工委组建“清表专班”一周拆出百亩作业面;东城街道交警大队党总支跨镇支援治堵;光明社区党组织书记推动9个私人停车场开放共享,新增泊位超1000个。党员带头拆壁垒、啃硬骨,成为治理中最坚定的力量。
群众参与则是治理可持续的关键。在光明片区,社区与学校拆除“心墙”,联合清理临停车辆,党员教师带头推广校车接送,校车使用率最高提升22个百分点,大大缓解拥堵;街道团委联合党员家长组建190余人交通协管志愿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借助“莞一夏”青少年培训引导公共资源下沉。治理过程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群众主场”。
社会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多家建筑业央企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助力道路整治与风貌提升;市交控集团整合人民医院片区超3000个停车位,提供接驳公交、智慧停车等服务;万科物业、东城工商联等商界力量主动捐资捐物支持环境改造。“党政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助力”的共治“同心圆”越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