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翁源:小邻长“趟”出家门口的“百千万”
“杨叔,您说的那处积水沟我知道了,这就带工具跟您去看看!”近日,翁源县翁城镇富陂村邻长刘永强收到村民反映后,麻利地抄起防水靴、杀虫喷雾和铁铲赶赴现场处理,像邻长这样及时解决民生小事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翁源县的村头巷尾温暖上演......
去年以来,翁源县聚焦治理效能弱、发展动能散等问题,积极探索推行“睦邻制”改革,在全县156个行政村全覆盖推选产生4401名邻长,通过“邻”集智慧汇民意、“邻”结网格微治理、“邻”聚力量促发展等方式,将邻长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更好赋能“百千万工程”。
“邻”集智慧架起党群“连心桥”
“以前村里修灌溉渠,各户想法不一,现在开个‘邻里议事会’,大家坐下来摊开说,问题很快就有了着落!”新江镇连心村村民郭大爷口中的“邻里议事会”,正是翁源县“睦邻制”的重要载体之一。
为破解“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实困境,翁源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创新推行“1+X+N”邻智汇聚模式,推动党群情感相连、诉求相通,让“连心桥”更贴民心、更接地气。“1”即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依托党群服务室、大树下庭院等阵地建立“邻里议事厅”;“X”即由各村邻长牵头,常态化组织召开会议;“N”则是广泛发动党员、致富能手等多元主体,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落地等群众关切开展集中议事。自去年以来,全县邻长累计组织召开“邻里议事会”257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71条,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
其中,新江镇19个行政村邻长发动商户代表、村民小组长等组建“乡土智囊团”,通过“邻里议事会”对典型镇建设规划进行讨论完善,将收集到的“丰富碧道公园便民设备”“增加农贸市场摊位数量”等47条建议融入规划,助力新江镇在全省第二批典型镇规划审查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等次,成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生动实践。
“邻”结网格织密治理“一张网”
“徐邻,今天雨量实在太大了,我们这有几户村民家里都浸水了,能不能找人过来帮帮忙?”在周陂镇哈水村的网格微信群里,村民永贵叔的求助信息刚发出,邻长兼微网格长徐福志立即回应:“我马上到!”这一声“马上”,正是翁源县“睦邻网格”微治理中“邻”与“网”紧密相连的鲜活注脚。
为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覆盖”转向“精准滴灌”,翁源县将全县行政村科学划分为156个一级网格、1978个二级网格及4401个三级微网格,分别由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小组长、邻长担任网格长,通过构建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三级组织体系,推动“睦邻制”深度融入网格治理。其中,邻长作为三级微网格长,凭借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穿梭在村头巷尾,累计提供“微服务”1718次,调解矛盾纠纷349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24件,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尤其是在今年8月份的防汛关键期,4401名邻长闻“汛”而动,主动将微网格转化为责任田,依托“睦邻制微信工作群”建立24小时应急联络机制,不分昼夜巡查排险,全力确保风险隐患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累计协助疏通沟渠、加固边坡115处,提前安全转移群众1047人次,真正让这张平时“润物无声”、急时“战则有我”的睦邻治理网,在风雨中交出了一份“拉得出、顶得上、护得稳”的民生答卷。
“邻”聚力量激活发展“新引擎”
“多亏了邻长阿方牵线搭桥,我们家的兰花再也不愁卖了!今年光线上订单就有7万多单,比往年多赚了10万元!”江尾镇松岗村兰农丘大哥捧着刚装盒的蝴蝶兰,笑得合不拢嘴。这一幕,正是翁源县推行“睦邻制”以来,邻长带领村民抱团发展、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真实写照。
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支撑。针对部分村庄资源整合不足、村民单打独斗等问题,翁源县以“睦邻制”为纽带,创新推行“支部领航+邻长带头+产业联动”模式,通过邻长“穿针引线”,将分散的农户、技术、市场串点成链,推动“邻里合力”向产业集聚,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强劲动能。一方面,邻长带头深入走访摸排村民产业需求与资源底数,“一户一档”建立产业台账,带动农户联合发展兰花、三华李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邻长主动对接电商平台、商超、合作社等资源,多措并举拓宽销售渠道助农增收。
更值得关注的是,邻长还担任产业人才培育的“孵化器”,通过“邻里课堂”“田间课堂”等方式,将自身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乡土教材”,手把手为农户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如龙仙镇蓝青村邻长李碧孟在自家2亩土地试种单杆结穗玉米品种成功后,以“传帮带”的方式将左邻右舍培育成种植能手,示范带动百余名劳动力参与农田管护,实现稳定增收。
从“邻智汇聚”到“邻网共治”,再到“邻力兴产”,翁源县“睦邻制”实践让村情民意更有热度、基层治理更有温度、产业发展更有力度。下一步,翁源县将持续深化“睦邻制”与“百千万工程”的融合创新,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