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惠州惠东:以迅应“汛” 为生命筑起“无形屏障”

时间:2025-08-21 20:17:44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山水,并在很短时间内出现河水暴涨。”回想起8月4日那场山体滑坡,63岁的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百丘田社区红星村村民小组长朱运生仍心有余悸。

  8月4日13时许,百丘田社区百爵山后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

  就在泥土裹挟石块倾泻而下的10分钟前,在百丘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捷文的敏锐判断和高效指挥下,包括朱运生在内的10名群众,全员安全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在这场惊险转移的背后,是惠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建设的“基本功”,是专门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前置应急演练的“提前量”,是基层党员干部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更是刻进骨子里的应急响应“硬流程”—它们共同构筑起灾难与生命之间那道无形的生命屏障。

  以迅应“汛”,与“汛”赛跑

  雨是从凌晨开始倾泻的,乌云像一层厚厚的棉被压在天边,雷声一直滚到惠东县城。

  8月4日11时许,63岁的朱运生和百丘田社区“两委”干部杨卓康、冯仕坚穿着雨衣、踩着雨靴,又一次走出家门,他们要对区域内的易涝点再一次进行重点巡查。

  8月初以来,惠州市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8月4日5时至17时,惠东平山街道发生特大暴雨,12小时降雨量达145.6毫米。气象局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

  8月2日以来,百丘田社区党委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及县委的工作安排,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社区9名“两委”干部和9名村(居)民小组长全员出动,一刻都不敢放松,冒着大雨,紧急对辖区内交通隐患点、低洼地带、山体边坡等重点区域实施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排查,织密防汛安全网。

  8月4日的这次排查中,杨卓康、冯仕坚和朱运生一行刚走到朱观喜广场后山时,在朱氏宗祠附近发现了一根倒地的电线杆。

  他们随即警觉起来,顺着小路前行。半山的祠堂边有一个鱼塘,很快在鱼塘旁发现了一个六七十厘米宽的洞,地面轻微塌陷。距离此洞10米左右,又发现了另一个同样大小的洞,洞内隐约传出水流裹挟着石块发出的轰隆隆的声音,水流夹杂着山泥渗出。抬头望去,坡上的泥土簌簌脱落,在山腰处还有冒出的黄泥水的痕迹。

  朱运生敏锐意识到,此处可能会发生山体滑坡,便第一时间报告给陈捷文。

  陈捷文接报后立即赶赴现场,凭借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和敏锐的警觉性,他意识到此处有出现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风险。

  “山水太急了,可能要滑坡,马上转移群众,多拖一分钟,就是多赌一分风险,撤!”陈捷文当机立断。

  心中有数,第一时间转移

  陈捷文说:“人命大过天,什么地方要进行人员转移,涉及多少户人,我们早就有方案、有计划,宁可十防九空,都要做好应急预案,将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连日来,陈捷文带领社区党员干部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日夜轮班,持续开展监测预警、隐患排查、转移群众、下沉应急力量等工作。哪里水位上升,哪里排水不畅,哪个是滑坡隐患点,他们都心中有数。

  4日上午转移的决定一下,陈捷文迅速将险情上报平山街道三防指挥部,请求增派救援力量;同时,马上设置危险区域警戒线,进行道路封锁,在关键路口竖立起“前方山体隐患,禁止通行”警示标牌,以最快速度通知所涉区域的海伦堡弘诚厚园项目部工作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6名群众安全转移。

  与此同时,4名群众离开项目部约200米位置时,由于河水暴涨,路道被淹,最深的地方已经超过1米,受困出不来。

  接到群众求救的电话后,陈捷文迅速报告平山街道三防指挥部,平山街道紧急联系惠东县消防救援大队携带专业救援装备(包括橡皮艇、救生衣、绳索等)火速驰援。消防人员与当地干部一起,用橡皮艇将4名被困人员全部转移出来。

b76b4f1757.jpg

消防员利用橡皮艇转移被困人员。通讯员/供图

  就在橡皮艇刚靠岸没过多久,后山山体突发较大面积山体滑坡,大量泥土、石块混杂着树木残枝,在汹涌水流的裹挟下倾泻而下,瞬间掩埋了水泥路、地砖、围栏。

  从半山腰到海伦堡弘诚厚园项目部办公楼堆积起大量黄色泥沙,一大片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已被泥土覆盖。办公楼外围玻璃门窗碎了、大门变形了,泥沙堆积到离办公楼约3米的地方,停放在院外的两辆汽车被泥土冲到停车库里。

  被安全转移的蒲先生回忆,橡皮艇刚靠岸,耳边便传来一声闷响,伴随着一阵地面震动,“当时还在下着雨,突然就听见轰的一声”。

  8月6日,站在朱观喜广场上的高岗向下望去,一大片赤黄色的泥沙裸露在外,已找不到昔日广场的痕迹。

  庆幸的是,山体滑坡虽然埋没了朱观喜广场,但因动员到位、执行有力,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在距离此次事故发生地不远的陶然居,是百丘田社区另一处低洼内涝险情点。几位社区党员干部已经连续几天蹲守附近,密切联系县镇救援力量,及时处置险情,48名居民在水还没漫过第一级台阶时就已安全撤离。

  生命至上,筑牢“红色堤坝”

  事实上,在惠东,洪水的记忆是深刻的。早在2018年,“8·30”洪水和“9·16”台风“山竹”肆虐期间,惠东县城多处陷入深水中,县城道路如河,群众出行受困。近年来,惠东县系统梳理县城积水问题,对易涝区域和地势低洼点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如今,县城多个片区已经进行积水点改造。

  此次暴雨中,惠东县闻“汛”而动,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吹响防汛“冲锋号”,紧急召开会议,精准研判、周密部署防御全局。社区党组织坚决执行上级防汛部署要求,开展24小时“拉网式”巡查,精准预判风险,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切都与坚实的组织力量分不开。

  在此次防汛救灾中,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印发通知,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逆水而上、冲锋在前,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筑起一道道“红色堤坝”。

  “市委组织部每年都会采取重点培训、示范培训等方式,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去年11月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我们以履职所需,专门安排了应急、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等7个专题培训。”惠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培训要求社区党组织书记们在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对中,做好‘防’和‘救’两方面工作”。“防”就是要核准社区基本情况(人口、物资储备等)、强化摸排细查(易涝、塌点及辖区内“一老一小”情况)、做实应急预案(制定、预演及细化完善等)、完善值守机制。“救”就是要遵守应急预案(按岗就位、实地巡查、开展救援),落实值班值守(上传下达、信息互通等),动员社会力量(救援机构、志愿者等),细化安置善后(问需、关怀等)。

  此次汛期中,惠东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落实暴雨预警双重“叫应”制度,提前做好抢险物资、人员力量下沉等准备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挺立防汛前沿阵地。

  此次10分钟成功避险,生动彰显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凭借高度警觉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果断处置,高效组织群众转移并迅速联动救援力量。

  实践证明,建强一线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尖兵”作用,将“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宁可十防九空”的坚决行动,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有力屏障。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