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惠州:以高质量阵地建设服务 保障干部培训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8-21 20:22:11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干部培训阵地建设是锻造“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干部队伍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为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径。

  惠州市共有1所市级党校、1所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广东东江干部学院)、5所县级党校、75所镇街党校、1353个村级分校和6所市直行业党委党校。近年来,惠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健全基本培训制度要求,按照整体推进、错位打造、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实体运行、规范管理破解发展难题,形成覆盖全域、一贯到底的干部培训立体矩阵,为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统筹联动、系统打造,推动形成整体协同发展合力

  干部培训阵地建设不是孤立工程,需综合考虑主责主业、错位发展、办学质量等,以全局视野统筹推进。

  坚持“姓党”原则,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惠州市委每年专题研究党校系统办学工作,明确阵地建设规划目标、及时解决突出问题。惠州各级党校、广东东江干部学院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列为所有培训班次主课和必修课,确保始终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

  突出一体推进,错位互补发展。惠州制定印发《关于推动市委党校与广东东江干部学院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关于加强市县镇党校“五统筹”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各级培训阵地办学方向、功能定位,围绕学制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师资管理、教学考评等方面,建立“市牵总、县主体、镇补充”的统筹调配机制,形成融合发展、错位打造、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

  强化质量标准,提升办学水平。惠州市委组织部认真履行业务主管职责,以基本培训为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常态化开展办学质量评估的制度体系,牵头制定市县镇党校、行业党委党校和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办学质量评估办法,每年分级分类开展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在开展基本培训中的经验做法,督促突出问题整改提升,确保规范有序运行。

  2022年,在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入选省级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名录后,惠州市委组织部专门制定《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办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规范管理与质量提升。目前,学院累计面向全国办班1822期,培训学员9.1万人次。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阵地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需构建长效性机制,破解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置缺乏、基层党校保障不足等难题。

  以改革激活力。针对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活力不足的难题,惠州实施党校“双轨制”管理体制改革,将市、县党校由全员参公管理,调整为行政管理人员参公管理、教师系列事业管理,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考核激励、职称评定等制度,近3年来新引进33名专职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6人晋升职称。

  以建设优保障。面对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基本培训需求的矛盾,惠州按照勤俭办学、量力而行原则推进校园提档升级,指导市委党校和5所县级党校实施新建或改扩建计划,目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具备独立办学条件的2个开发区与市委党校联合办学,创新开展市县分段培训、提级培训,“市级党校勉勉强强、县级党校哭爹喊娘”的状况得到历史性改变。

  以管理促提升。针对镇街党校“缺资金、缺场地、缺师资、缺食宿”等问题,惠州印发《关于建强镇街党校的若干措施》,市县镇配套3500万元专项经费,高标准建设全市75所镇街党校,连续5年面向全市选聘镇街党校“百人讲师团”成员,累计选聘党员教育讲师963人,通过“镇街党校+村(社区)分校+特色现场教学点”模式,推动镇街党校规范化运作,目前已开展专题培训1000多场,覆盖11万多名学员,成为“镇村基层党员进党校”培训主阵地。市级成立市直机关工委党校、教育工委党校、两新工委党校等6所行业党校,满足各行业系统党员培训需求。

  坚持共建共享、强化保障,优化师资科研资源要素供给

  干部培训阵地建设要行稳致远,离不开全方位、全要素的服务支撑,需以师资共育、科研联动、资源共享为三大支柱,破解资源分散、学用脱节、可持续性不足等难题。

  师资共育。将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的教师全部纳入培养范围,制定分阶段全周期的培训计划。每年至少举办1期骨干师资专题培训,每月依托“名师工作室”邀请省级以上好课程主讲人指导帮带,支持教师到中央党校等地学习,实行市委党校与广东东江干部学院教师互派交流、到县镇党校支教送教,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共有5名青年教师获评“百名南粤党员教育优秀讲师”等省级荣誉。

  课题共研。制定《重点教学科研工作项目清单》,实行揭榜挂帅、组团认领。设立“教学精品建设”专项资金,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交叉观摩、教学评比竞赛等活动,激励教师集中精力精雕细琢,逐步把有潜质的教学科研项目打磨成精品。近3年来,共4门课程、3本教材获评省级“好课程”“精品教材”等荣誉。

  资源共享。依托“惠州数智党校”信息平台,建设全市教学科研资源库,包括由355名“专职教师+特聘专家”组成的优质师资库,覆盖368个专题的核心课程库,涵盖47个基地贯穿“高潭—海陆惠紫—粤港澳大湾区”10多条教学线路的现场教学资源库。依托“粤视会”直播系统,开设惠州市新时代公开课,定期邀请金一南、金灿荣、余斌、杨伟民等知名专家来惠授课,推行“市级主课堂+县镇分课堂”学习,平均每场覆盖3000多名干部,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延伸。

  成果共用。连续两年举办“红色东江”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40多家党校、干部学院参加,征集学术论文141篇,研发《坚定信念 对党忠诚——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员英勇事迹及其启示》等31门特色党课,编写《东江革命简史》等红色教材,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性教育优势。

  干部培训阵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办学格局的系统推进、创新活力的不断激发、资源要素的持续供给。唯有通过系统性规划、创新性配置和制度化保障,才能将干部培训阵地打造为政治锤炼的大熔炉、能力提升的练兵场、创新实践的孵化器,才能为强国复兴伟业锻造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