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广州:党员干部“沉下去” 群众幸福“提上来”

时间:2025-07-09 17:22:5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字体:

1.jpeg

康鹭“流动绿洲”民生微实事项目正为新就业群体派发凉茶

  “遇到现在这种高温天,这里有免费凉茶、解暑糖水,累了可以在车上歇歇脚、降降温,还有定期的义诊服务,太周到了!”“90后”制衣工小曾满脸笑容地说。

  时值盛夏,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推出康鹭“流动绿洲”民生微实事项目,提供凉茶、天灸、义诊、免费村巴等服务,这是该街道在新招工广场、“康鹭制衣”线上应聘小程序、“名师傅学堂”技能培训等项目基础上,为康鹭片区纺织工人、外卖小哥等群体搭建的健康守护、生活关怀、就业便利、能力提升立体式服务体系,获得打工者的一片好评。

  开门教育,开的是“党群连心门”,考的是“为民服务分”。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动人场景,正是广州抓实抓细开门教育的生动缩影。

  广州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推进“民生微实事”为抓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之策、利民之举、惠民之效,牢牢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民生实事绘就“幸福实景”

2.jpeg

白云区景泰街平安隧道人行连廊升级改造后更宽敞、更安全

  “我们都称这里是‘科目五考场’,平安隧道不平安。”居民李先生所说的“平安隧道”位于白云区景泰街,因为道路狭窄,经过这里的很多车辆被刮得伤痕累累。

  对此,当地社区将其纳入学习教育问题清单及民生微实事项目库,组织驻点的市区“两代表一委员”参与项目验收。改造后机动车道从2.3米拓宽至3米,并在隧道上方另设人行过道,实现人车分流,平安隧道终于“平安”了。

  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平安隧道的“变形记”,背后是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的深化、工作作风的转变。

  广州市委精心谋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推动学习教育扎实有序开展。市委领导班子深化落实领学带学促学机制,带头举办读书班、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带动全市2682个基层党委、3.9万个党支部及时跟进学,引导党员干部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现在造福群众的大事小事上,以优良作风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州作为超大型城市,实时在穗人口高峰超2800万人,人均财力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面临人口众多、流动性大、社会结构复杂、诉求多样等诸多挑战。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进一步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一幅幅暖心画卷在羊城大地次第铺展。

  ——老旧小区改造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几年,小区电梯三天两头出故障,有街坊曾经被困在里面,想起来都后怕。”关不上门、按钮失灵,电梯老化问题长期困扰老旧小区居民。对此,广州开展送规划图纸下村(社)、小区连片加装电梯项目,让居民幸福感有效“梯”升。

3.jpeg

番禺区市桥街康裕社区老旧电梯更新完成,居民“上上下下”安全更安心

  ——“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走进越秀区建设街黄花塘社区,新建的普惠托育园内,幼儿们在老师陪伴下玩着游戏,清脆的笑声此起彼伏。聚焦群众“带娃难”问题,广州纵深推进“一镇街一普惠”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建设,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现在有志愿者帮我预约医生,到医院还有专人陪诊,好方便!”荔湾区聚焦医、食、居、养、护、乐等需求,启动“百医护老”项目,打造“照护、关爱、就医”融合服务模式,赢得群众欢迎。

4.jpeg

越秀区普惠托育园解决群众“带娃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最喜欢广州的烟火气。”“在住房、医疗、教育上非常贴心。”广州深入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以“四高”“四无忧”人才政策为核心,让来穗就业创业人才“高”枕无忧;持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服务,组织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将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送到群众“家门口”,以高质量服务推动就业创业。

  ——让新就业群体有更多安全感和归属感。“总觉得自己是临时工,没单位就没办法交社保。”外卖小哥小赵很庆幸自己参加了用工保障联盟组织的政策宣讲会,不仅了解到政策,还顺利办妥了灵活就业人员保险。这是广州在全国首创的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重点提供政策解读、纠纷调解、就业帮扶、权益保障等8项服务,目前已覆盖新业态从业者85万人。

  近年来,广州主动回应民生关切、坚决兑现为民承诺,构建起“十件民生实事”与“民生微实事”双管齐下的服务体系,以点带面、从面到体,既有大工程推动、也有小项目发力,勾织出一张立体式、有温度的民生服务网,全力兜住群众的“幸福小日子”。市、区两级“十件民生实事”,重点关注受惠面广、资金量大的重大项目,涵盖公共卫生、文化教育、就业住房、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各领域;“民生微实事”重点解决看着不起眼但带来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民生实事,以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和“小而美”的微项目为群众提供“暖而实”的真感受。

  哪里是民生堵点痛点,哪里就是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发力点。从基础设施到文化需求,再到养老托幼,5.06万个民生微实事项目遍布全市,既是民生攻坚点,也是作风的检验场。广州推动党员干部树牢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走街串巷用脚步丈量民情,“精准滴灌”把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汇聚“小切口”的“大成效”,让大家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广州,“急难愁盼”如何变成“幸福答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广州探索建立“民情联络队”制度,积极发动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专兼职网格员等力量迈开步子、沉下身子,主动和群众“拉家常”、坐群众的“小板凳”,用真心聆听民声、用实招破解民需,真正将群众的呼声当成“报到的哨声”,办好每件事、赢得百姓心。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广州市强化领导包案责任制,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包案攻坚“骨头案”“钉子案”100多宗,示范带动区、镇(街)两级领导干部集中攻坚历史积案,一批沉积10年以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推动拆迁安置、邻避治理等问题由“一件案”向“一类事”转化。

5.jpeg

花都区“10号工作室”倾听群众诉求

  花都区创新“10号工作室”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以每月“10号”为集中服务日,直达基层开展民情接待、走访调研;黄埔区亮出项目征集二维码、评价卡、工作成效对比图,共计收集群众需求、建议约13.7万条;天河区、增城区以“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百姓提案”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金点子”……依托镇(街)、村(社区)工作站,代表委员成为民意代言人、代理人、代办人,进站与亮码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装上“加速器”。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搞不掂,去榕树里。”这句话在海珠区郭墩社区街坊们口中广为流传。遇到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大家都会想到去“榕树里议事厅”坐一坐、谈一谈,寻找破解之道。在广州,不难发现专兼职网格员、居住地党员走街串巷的忙碌身影,依托“榕树下议事”“村事大讲堂”等平台,建立协商共治机制,定期邀请群众提意见、共商议,将“从群众需求来、按群众意见办”体现到每个环节、细节上。

6.jpeg

南沙区港湾街南北台社区全职妈妈以互帮互助的形式,为辖区儿童提供临时照顾抚育

  “我把孩子放这里很放心,大家都是天天见面的街坊,社区真正实现了‘闲时帮大家、忙时大家帮’!”家住南沙区港湾街李小姐说的是社区“共享妈妈”项目。近年来,广州探索搭建“民事齐办”平台,以社区党员为主体,挖掘能人巧匠,联动区域资源,以“共建空间”撬动社会资源、“共营项目”定制众筹式服务、“共享公益”激发群众热情,实现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田野,广州党员干部坚持问需、问计于民,倾听民声、顺应民心,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成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明注脚。

  变“问题清单”为“成效账单”

  “今天的菜式真丰富呀,我要吃完晚饭再回家!”面对陪餐的老师,学生们开心地聊着学校食堂的变化。广州聚焦群众关心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强力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保障中小学生吃到称心如意的“放心餐”。

  找准问题症结,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实施“真查、实改”组合拳,深入查找民生堵点,整治破解民生难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对近年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信访反映等情况进行梳理排查,作为查摆问题重要来源,逐一列出清单、台账管理、定期过筛、动态销账。

  “现在一个号3天内都有效,省时省力又省钱,真是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一次挂号管三天”是广州在学习教育期间推出的医疗暖心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各区各单位坚持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对查摆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提出指导意见,为抓好集中整治提供精准靶向。

  广州把学习教育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结合起来,健全“群众有诉求、纪委快出手”机制,坚持“小切口、实举措、准发力”,将一个个“问题清单”变成“成效账单”。

  “重建东坑桥人人都欢迎,更安全了。以前很矮,下雨就过不去。”从化区城郊街城康村村民陈泽修满意地说道。针对危桥重建进度慢等突出问题,该街纪工委及时约谈,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督,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现在需要填报的表格少了很多,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群众。”番禺区市桥街西城社区党委书记谭敏仪感慨道。这种时间分配的“一减一增”,是广州村(社区)“两委”干部的普遍感受。广州优化“减负15条创新举措”,发挥基层观测点“前哨”作用,深化拓展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工作成果。

  问题查摆不是重点,整改落实才是关键。广州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民心之尺”丈量问题整改进度,以“群众口碑”检验集中整治成效,着力推动作风顽疾“清仓见底”,让问题清单“落地有声”、成效账单“取信于民”。

  以“见实效”感受“新变化”

  答好干部作风建设的“民心考卷”,群众满意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各级党员干部既要“尽力而为”显担当,更要“量力而行”求实效,推动民生实事着力点更准、落脚点更实、颗粒度更细,让老百姓看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

  “建良书记,现在谁家漏水、哪家取药难、哪个楼栋灯不亮,你们都第一时间给解决了,这种小实事真暖心,如果今年能再多办点就更好了!”家住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的吴阿姨给社区党委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生实事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最有评价权。“你们觉得这个民生项目是否办到了心坎上?”“这个项目是否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过程是否扰民?”“项目成效如何,是否满意?”作风建设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标准。在广州,“四个是否”是一个个“民微观察团”最常问的问题。

  近年来,广州注重健全以群众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让民生实事在一线检验、实效由群众评估,进一步完善民生实事“由民作主”的闭环链条。“十件民生实事”兑现没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调研、代表视察、实地检查等方式,逐项开展满意度测评,让市民群众从“点题者”变“点评者”。“家门口”民生实事办理如何?村(社区)“两委”干部通过设置民生微实事“评议码”、电话回访等方式,邀请群众代表走进现场,感受民生实事项目的实际效果,让成效“可视”、群众“有感”。

  羊城上下各级党员干部正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加强作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提升民生“温度”中检验学习教育“深度”,把学习教育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幸福体验,实现作风锤炼和民生福祉两促进、双提升。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