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茂名高州:绿了乡村 淳了乡风

时间:2025-07-04 14:45:11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高州.jpg

学砚湖公园已成群众休闲好去处。

  行走在高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城在林中、村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党组织发动到群众自发参与,从公共区域绿化到“绿美庭院”建设,高州市推行“一年七个植树日”活动,将“有喜事来种树”与年例习俗相结合,让“年例树”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植绿行动,实现了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文明新貌蔚然成风、振兴活力蓬勃涌动的良好局面。

  三级联动完成植绿27.2万株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高州以典型镇、典型村、结对帮扶村为重点,定下25.5万株植树计划。高州市28个镇街、488个村(社区)同步设立义务植树点,各级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带动全市群众参与其中,乡村绿化工作再掀起一片热潮,目前已交出植树27.2万株的答卷。

  年初,高州市召开全市绿美“一张图”绘制工作推进会,高州市委组织部发动2800多个基层党组织5万多名党员行动起来,高州市林业局派出200多名专业人员,到镇村指导绘图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审图小组,对各镇村的“一图一表”逐图过筛、逐村过关,明确“在哪种、种什么、种多少”。

  高州市直机关108个单位机关党员到村种下54片“结对林”;各镇街驻外党组织、商会联手在学砚湖公园开展“驻外支部林”“商会林”植树活动;各中小学组织师生、家长以“小手拉大手”植树活动为载体,建设“绿美校园”;各领域群体以“一年七个植树日”活动为契机,自发组织到“四旁”“五边”植绿护绿;南塘镇建起“绿美先锋队”,发出“植好树、存好心、带好头”植树倡议书,鼓励党员群众捐苗捐资,筹集资金30余万元、苗木1700余株……系列举措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的力量,县镇村三级“绿美细胞”全面激活,高州市“绿色家底”不断增厚。

  年例植树育新风

  年初,高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多部门向党员群众发出倡议,倡导把绿美高州生态建设与年例习俗结合起来,开展“做年例,齐种树”植树活动,迎来绿美新风尚。截至今年6月,高州全市党员群众累计种下“年例林”488片,从倡导到自发,干部群众的植绿干劲持续高涨。

  年年有年例,岁岁添新绿。长坡镇旺利村把年例林种植与其年例传统习俗“火把节”进行创新融合,得分最高的村所制作的火把获得“火把节”头位;新垌镇章王垌村特别邀请亲朋好友种上一棵“年例树”,村里还特意选取了有好寓意的白银树以及和顺树;在根子镇,商会带头返乡做出好榜样,大家做年例都不再比排场,而是简办年例。商会乡亲筹资1.2万元,捐树150株,带动村中群众种下一片荔枝树;在大井镇,各村积极响应号召,清理村庄“四旁”“五边”公共区域,群众认种认养、捐资捐苗,种下了一批荔枝树、紫花风铃。

  如今,高州年例正悄然迎来新风尚,从比排场转向比种树。在年例日,干部群众、亲朋好友、乡亲参与植树已蔚然成风,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年例林”正拔地而起。

一线实践

  长效机制“美得持久”

  今年高州“一年七个植树日”活动刚落下帷幕,各镇村的党员、群众已陆续投入到管护工作中来。

  妇女认领,带动家庭,辐射邻里。“我们村把绿化管护成效作为家风评比、‘美丽庭院’评选的重要一环,把公共绿化区域分摊到户、责任到人。”沙田镇曹岭村妇联主席徐荣珊说。沙田镇采用“1+1+N”管护机制——每名妇女认领1棵树,带动1个家庭,辐射N户邻里,让植树护绿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新载体,妇女群体正成为乡村绿化管护的重要力量。

  为实现“储备—栽种—管护”全链条跟踪,高州市专职网格员常态化巡查2969个植绿护绿网格,村干部、党员组团下沉召开“树下议事会”,解决管护问题2000余个。选派林业技术人员+驻村干部+“土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分片培训28个镇街20多万人次,开展抚育管护“回头看”检查70多次。通过一系列的流程举措,绿美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接下来,高州将重点围绕‘十路十校十公园’做好绿化配套工作,充分动员社会群体,持续加强绿美管护,让每棵树苗茁壮成长,用广大群众可感可及的绿美成效讲好绿美高州故事。”高州市委组织部相关业务负责同志表示。

走访手记

  于绿意盎然处看见乡村振兴新希望

  行走在高州乡村,最直观的感受是绿意扑面而来。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片绿色背后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

  在长坡镇旺利村,传统的“火把节”被赋予新内涵——评比标准从单纯的民俗表演,转向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这种巧妙的规则改变,既保留了文化传统,又引导村民关注生态建设。基层干部说:“与其强行禁止旧习俗,不如给传统注入新内容。”

  沙田镇的“1+1+N”管护机制展现了群众工作的创新。通过妇女带动家庭、家庭影响邻里的方式,将公共事务转化为个人责任。一名正在浇树的农妇说:“现在管树就像管自家菜园一样上心。”这种将公共事务“私有化”的治理思路,破解了“公地悲剧”的困局。

  在根子镇,乡亲带头简办年例、捐资种树的做法,体现了新乡亲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我们带个头,乡亲们就跟上了。”这说明在乡村治理中,示范引领往往比行政命令更有效。

  高州的实践表明,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善用文化基因、创新参与机制、发挥示范效应。当治理方式与群众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相契合时,政策落地就会事半功倍。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正孕育着无限希望。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