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茂名高州山美街道:枢纽驱动绘新篇 党群同心筑和美

时间:2025-04-30 14:16:44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山美街道是高州城区东大门,依托“铁路+高速+城市干道”立体交通枢纽优势,锚定“产城融合新高地”目标,紧抓重点项目攻坚、基层治理创新、乡村振兴突破三大主攻方向,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两年间,迎宾大道施工道路全线贯通,城东新区城市综合体加速崛起;乐天高新科技产业园厂房拔地而起,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同进村以典型村创建为引领,通过“强村公司+群众共建”模式实现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城东社区“红色驿站”累计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成为基层治理暖心品牌……

  从“交通枢纽”到“经济磁场”,从“治理末梢”到“服务前沿”,山美街道正以奋进之姿,绘就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图景。

  城市扩容重任在肩  聚焦“两轴—两个圈层”

  山美街道坐拥高州火车站,临近包茂高速两大门户,省道S280、S388与高凉东路、永青大道、通川大道等城市干道交织成网。

  作为高州东大门,该街道是高州城市扩容提质的东部主战场,更是高州主动融入茂名“两轴—两个圈层”布局的桥头堡。

  “我们抢抓机遇,把迎宾大道、潘州大道北建设作为首要发展任务来抓,为城市扩容打通交通大动脉,在高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山美担当。”山美街道党工委书记黎剑锋说。

  迎宾大道施工道路全线贯通,未来规划升级为高州市首条双向12车道城市主干道;潘州大道北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建成后20分钟直达茂名高铁站,推动“交通节点”向“经济枢纽”跃升……这两年,山美街道党群同心,为城市发展按下倍速键。

  城市框架拉开了,依托优越区位优势,山美街道铆足劲儿抓新城建设与产业项目落地。

  产业方面,城东新区101亩城市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规划打造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总投资15亿元的乐天高新科技产业园即将投产,重点承接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2024年,山美街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前列,枢纽经济动能澎湃。

  城市建设方面,聚焦茂名“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发展布局,山美街道全力服务城市扩容提质。

  梨垌山村整村搬迁高效推进,高州市第五小学、第九中学建设如火如荼,高州市一幼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丁颖中学、冼夫人中学、南岳中学征地加速推进;未来社区里中央公园、鉴东路、岭南大道等项目建设提速,“鉴江印象带”景观提升工程完工……教育稳步提质、城区面貌更新,生态绿廊与城市生活圈渐渐丰满起来。

  去年12月,茂名市第十届全民健身徒步活动(高州分会场)在“鉴江印象带”成功举办,5000多名群众在山美欢乐起跑,用脚步丈量山美街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成果,人们纷纷感叹于街道宜居宜业新风貌。

  民生实事挂心头  红色驿站织密服务网

  山美街道拥有深厚文化底蕴,老小区、老居民聚集。新城不断更新,老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落下。

  “我们积极主动配合高州市委、市政府,并行并重抓好新城建设与老城区改造,不断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幸福感。”黎剑锋说。

  走进山美街道城东社区红色驿站,窗明几净,环境舒适,配套齐全,俨然一个温馨港湾。沙发、饮水机、微波炉、晴雨伞、急救箱……从生活必需到应急物品,都暖心配齐了。

  驿站墙上、茶桌上,多处都张贴了一个二维码,进门的群众只需要扫一扫就能反映难题、寻求帮助,后台将自动整合分类,由党员服务队当“跑腿”,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网格跟单—办结晒单”闭环机制。

  这是山美街道在城东社区打造的高州首个社区小区党群服务综合体“红色驿站”,以“四站一体”功能定位(党群工作宣传站、党员先锋加油站、便民利民服务站、共建共治活动站),创新推出“6+N”服务体系(即6项基础服务涵盖政策宣传、党群议事、志愿服务等,N项特色服务包括“幸福百宝箱”“四点半课堂”“劳动者港湾”等),为劳动者打造暖心港湾。

  驿站还结合“红色议事会”等载体,联合“双报到”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开展政策宣讲、健康义诊、助老扶幼等活动21场次,帮扶困难群众57人次。

  “冬天有姜茶,夏天有甜汤,跑单累了就来歇歇脚!”快递员小吴为驿站点赞。

  “一方面,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热饭、休憩等暖心服务,另一方面,设置宣传墙、学习角,成为传递政策的前哨站、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驿站自开放以来,已经累计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通过“微心愿”二维码为群众解决民生诉求60多件。

  打造红色驿站、推广“微心愿”二维码、打造“15分钟精品服务社区”……这两年来,“共建共治共享”是山美街道社区治理的主题词,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暖心”转变,群众也从“旁观者”向“建设者”转变,社区生活有声有色。

  一棵同进麦  富了一条村

  山美街道同进村的麦菜不仅是餐桌美味,更是村民致富的“金钥匙”。走进青翠的麦菜田,菜农赖叔正娴熟收割,“15亩麦菜能赚35万元,村里还帮找销路,种菜不再是苦差!”这位有着24年种植经验的老农,亲历了“同进麦”从4户试种到年产值3000万元的蝶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从外地引进麦菜试种。6亩试验田的成功催生了2000年的“返乡种菜潮”,560亩沃土在独特气候滋养下,培育出脆嫩清香的“高州麦”,热销珠三角及广西多地。

  2015年起,村党总支创新“合作社+基地+种植户”模式,在平坡、英坡村建起规模化基地,通过统一育苗、管护、销售,实现品质与产量双提升。目前全村麦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60亩,收割后直供农超市场。

  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山美街道成立强村公司,注册“同进麦菜”商标,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化种植培训,集采农资降低成本。如今364万公斤年产量与多家单位建立稳定供销链,带动350多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通过水稻复种提升土地效益,形成“春种稻秋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

  站在绿意盎然的麦菜田边,街道负责人勾勒新蓝图:深化强村公司运营,研发控肥增效技术,推动产业向绿色高效转型。这棵承载着30年匠心的“高州麦”,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138栋农房外立面改造、25公里巷道硬底化、30个示范庭院建设,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创新“板凳会议”“敲门行动”凝聚共识,村民自筹600万元完成巷道硬化,热心人士捐资200万元打通河岸“断头路”,5100人次投工投劳铸就“共建共享”新范式;推行“段长制+村民值班制”,划分责任段落实门前三包,卫生监督小组“一月一通报”累计清运垃圾3000吨;推行“积分超市”激励机制,发动村民参与共建,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

  一年多以来,同进村从面子到里子实现蝶变,环境美了,产业强了,村民富了。村里还成立高州市长发农业发展公司,盘活迎阳广场闲置土地打造夜市经济;挖掘醒狮文化、簸箕炊非遗技艺,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预计年增集体收入超百万元。

  2024年,该村在高州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擂台赛中获得第4名及最佳宣传奖。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