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组织工作十件大事:组织工作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价值所系、使命所在。过去的2024年,深圳组织系统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开展组织工作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着力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抓好76万余名党员理论武装。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牵头组织开展全市党纪学习教育,一体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解读培训、警示教育,举办全市党建党纪培训班,“一竿子插到底”培训各级党组织书记4300余名,编印《“雏鹰”铭纪——深圳市公务员党纪教育读本》,向全市党员推送“党纪每日一学”,推动全市76.7万余名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深圳有关做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实施《深圳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举办“深圳干部读书节”“深圳大讲堂”“企业家大讲堂”,推出《改革浪潮中的深圳》《深改先锋说》《深爱党·圳能量》等宣传作品,让生动的理论更加鲜活。
二、推行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体系,考核“指挥棒”推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着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行覆盖全域全员的高质量发展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体系。围绕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和服务业、消费和外贸、招商引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设置指标,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注重市区同责、分级分类,差异化设置考核目标和权重,既注重考核面上的政绩,更注重考核背后体现的政德;既关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对当下经济增长的助推效应,又关注改革试点、创新突破等谋长远、夯基础的远期效用;既鼓励大区大单位“多打粮食”、稳住“底盘”,又充分调动小区小单位积极性;既精简优化考核体系、推动“多考合一”,又打通数据壁垒、推动信息共享,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上来,坚定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助力深圳2024年GDP增速实现年初目标,增速位居一线城市首位。
三、组建三个重点产业办公室,以组织变革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新干部统筹调配导向冲锋机制,从全市遴选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年轻干部,开展产业发展专题研讨培训,组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和医疗器械3个产业办公室,发挥产业集群建设运转枢纽作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政策灵活响应,以组织变革激发产业发展动力,助力形成全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新支柱新动能。探索围绕产业集群成立产业创新链党委,由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党委书记,链接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各方资源,累计成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显示等市区两级产业链党委69个,带动上下游超7000家企业参与,以党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创新党建引领央地合作发展新模式,促成38个央地合作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超470亿元。充分发挥深圳国企党建研究会平台通道作用,建立健全源头服务、情况通报、诉求办理等机制,创办《驻深国企动态》,让企业的声音“有人听”、诉求“有人管”。携手各区对3300余家驻深国企全覆盖上门走访,纳入“干部助企行”服务范围,建立日常联络服务机制。选派100名业务骨干担任服务专员,分级分类服务保障驻深国企,帮助解决各类诉求816项。在福田、南山、宝安和前海、龙岗、光明举办5场“央地国企深圳行”,260余家驻深国企积极参与,促成38个央地合作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超470亿元,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报道。
五、以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为牵引,把党的群众工作融入万家灯火。以“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优化“民意速办”流程,健全民生诉求各级党委政府“每周一议”和党员群众代表“每周一评”机制,加强高频高发诉求的类案办理,丰富“群众参与、说事评理”平台,推动办成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开展全市78个街道“精准画像”大调研,编纂出版《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深圳78街“行街”指南》两套人文丛书,首度从街道视角看“全景深圳”,让市民有更多文化记忆、乡愁归属。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建成209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亲民化改造316个党群服务中心,举办“幸福生活节”“小小科学家”等各类活动2万余场,让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实施党建引领推进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十项行动,助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点亮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六、开展“以学促干 拥抱AI”系列培训,推动形成“万名干部用AI,百万居民学AI”新风尚。通过试点探路、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相结合,构建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意识和能力。2024年10月在市委党校中青班开展培训试点,带动各区各单位自主开展专题培训52期,全市累计超7200名干部参训。立足强实用和可落地,强化政务领域场景应用,组织参训干部设计开发文稿阅读助手、人工智能辅助审判、i企管家等135个智能体,举办人工智能实操培训示范班成果展、汇报交流会,设置智能体介绍、场景应用、AI产品互动等展区,展现气象、教育、城管等行业领域具体应用案例。实施就业促进和技能提升“深i暖流行动”,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面向基层的“1+N”AI夜校,促进全市以更大热情拥抱AI,助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七、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全球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三个更加”人才新政加快落地见效,出台全球人才汇聚项目、引进特聘人才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项目,推出面向全球的高层次人才举荐制、直认制、境外人才为深工作办法和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工作办法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市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体系。实施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项目,为引进各类人才提供针对性一揽子政策包,让深圳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完善“鹏城优才卡”服务体系,建成人才公园二期,举办深圳第八个“人才日”系列活动,2024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全球名校人才体育风尚季、2024人才嘉年华等活动反响热烈,不断优化让人才近悦远来的服务生态。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2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天下英才聚鹏城的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增强。
八、构建“春夏秋冬”四时培养体系,筑牢公务员素质能力根基。广泛组织“勤学春来早”理论学习,全市各级机关2891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研习社”“微学堂”等为载体,按照“周学习、月研讨、季交流”常态化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开展“桃李夏成荫”传帮带接续培养,为近3年新录用的6000多名公务员配备“雏鹰辅导员”,压实思想引导、理论辅导、责任传导、业务精导、作风向导、纪律督导、心理疏导等“七导”责任,依托“雏鹰训练营”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转正培训、任职培训等,嵌入举办“入门礼”“转正礼”“进阶礼”。扎实开展“沙场秋点兵”岗位练兵业务比武,覆盖全市50个单位2万余名公务员,216个集体(个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圆满完成深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香港与内地首个公务员交流项目,不断拓宽公务员国际视野。组织“红梅冬盛放”改革攻坚专项考核,对300余个公务员推动高质量发展“先锋队”“战训团”“攻坚室”实施“边考边奖”“快考快奖”。公务员素质培养经验做法获中组部、中央政研室推广。
九、深入开展“银领鹏城”系列活动,老干部“两新”组织服务团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建立“银发人才库”,开展“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为高质量发展献良策”系列调研,组织老专家926人次走访小微企业,选派54名退休干部党员到重点行业协会、产业链、园区等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市老干部“两新”组织服务团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作为全国4个集体代表之一在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交流发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举办全国老年大学首届“游学养”文化周、“乐龄时尚巡回秀”系列活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壹贰·叁”油画工作室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深化关心下一代工作,推动成立企业关工委累计1152家,开展深港青少年交流活动630余场、4.2万人次参与,促进湾区青少年深度交往交流,在全国企业关工委工作座谈会上介绍经验。
十、打造深圳组织干部教学点“金名片”,成为全国组织工作学习交流的平台。为铭记组织工作百年奋斗历程,总结深圳组织工作创新实践,紧扣“组织的力量”鲜明主题,精心打造深圳组织干部教学点。教学点分组织工作历程和深圳组织工作实践两部分,组织工作历程部分生动展现百年来组织部门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党的中心任务的奋斗史,深圳工作实践部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从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自身建设等6个方面,展现“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干部工作机制、公务员素质培养“雏鹰计划”、“三个更加”人才政策等具有深圳特色的创新案例。同时,突出教学和展览功能,运用AI等最新科技成果,打造沉浸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体验,为组工干部提升政治能力、学习部史部风、增强业务本领提供“一站式”学习平台,承接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及各地组织部门考察交流1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