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湛江坡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赋能“百千万工程”

时间:2023-06-15 11:09:37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站在碧波粼粼的南调河畔,映入眼帘的是生机盎然的万里碧道;走进商贸繁荣的坡头镇,俨然是一幅烟火十足的圩镇图景……湛江市坡头区正在打造30公里的“活力海东”乡村振兴示范带,描绘城乡共生共荣崭新画卷。

  今年以来,湛江市围绕贯彻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年“1+2+6”行动,以党建“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坡头区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百千万工程”综合考评为指挥棒,以莫村、高岭村等为示范,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推动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坡头实践”。

  强化组织保障

  打造乡村建设“强堡垒”

  坡头区坚持打好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组合拳”,结合落实“1+2+6”行动,细化分解200项工作任务,制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加一推”行动。

  坡头区成立官渡生蚝产业链、乾塘莲藕产业链、海东新区起步区首开区综合开发专项指挥部、湛江湾实验室项目保障指挥部等4个党委,推动组织体系向项目点、生产链延伸;开展各级党组织书记“揭榜领题”活动,梳理出制约乡村发展的25项重点课题,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定题”“领题”“破题”“答题”。

  “以前村里污水排到鱼塘,夏天一到恶臭不断,如今村里每家每户都贯通排污水管,污水集中排放到污水池处理,鱼塘清澈了,空气也清新了。”龙头镇莫村村民莫真龙感慨道。

  莫村是革命老区,该村以“党建+湛江国家高新区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红色基因传承”打造莫村党建示范点,重点对莫村村委会、莫村市场、莫村小学进行风貌提升,大力建设连心广场、孝廉文化墙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工程,串珠成链。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村庄”的坡头镇高岭村是九三学社中央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该村在文化楼内打造党建+N中心示范点,推行“党建+产品展销”“党建+阵地建设”“党建+人才驿站”等。

  据了解,高岭村党组织还将牵头,盘活利用村内42栋保留完好的红砖瓦房,探索打造集旅游景点、展示交流、办公创作、配套服务、休闲活动等五大功能的文旅创意社区。

  精准育才引智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连日来,莫村村委会新屋供水站旁边的土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广州市派驻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工作队、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和村民等共同植下一片荔枝优质种苗,第一期荔枝优质种苗示范基地落户坡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结合“百千万工程”,坡头区把精准引才聚才育才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依托湛江湾实验室、龙头工业园等重点平台,坡头区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将383名优秀专家人才纳入人才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引领乡村产业发展蓄势腾飞。其中,莫村注重以乡土人才促乡村振兴,依托3000多亩鱼虾塘,大力培育2个专业合作社,推动村集体收入从去年收入125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坡头区建强人才驿站,持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推进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全覆盖,推动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驿站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据悉,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湛江市博泰生物化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农业科技企业先后创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在全区免费推广优质水稻种子,促进乡村种植养殖业增产增收。高岭村建设实用型人才驿站,结合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电商、渔船业务等培训课程,累计培训300余人次。

  创新服务模式

  增强乡村治理“软实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指标。坡头区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为抓手,持续建强建优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巷长制”“入网入格”“红马甲行动”等模式开展工作。区、镇、村三级干部每周二、四晚上开展“亮灯行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擦亮“平安中国示范县”金字招牌。今年以来,15名区领导挂点包案28件,化解12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56件。

  高岭村组建由党员、村民小组干部代表和乡贤能人担任成员的微型理事会,划定党员网格责任区,把基层党建、平安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纳入网格。全村分设4个党员网格责任片区,14名网格管理员联户153户。

  “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申请代办事项的需求,我们不仅会主动帮办,还会提供上门服务。”说话间,莫村代办员钟华伟已经在村巷子口为村民莫俊忠做完了线上人脸识别。

  结合“揭榜领题”活动,莫村探索“党员代办”及乡村自理积分制,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号召33名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成党员代办先锋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莫村为民办事员共为群众代办养老保险等各类事项76件,办结率达100%。此外,建立考评机制,用好“乡村治理积分制”微信小程序,推动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家家事”。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