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广州: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 “红链计划”激活城市动脉

时间:2023-04-05 10:00:3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下一站是体育西路站。”清晨,播报声响起,熙熙攘攘的上班族搭乘东南西北向的地铁列车,奔向工作岗位。这是广州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一条条地铁线路,承载着这座2200万人口超大城市的交通命脉,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些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轨道交通产业“红链计划”,成立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大党委”,创建“国企带民企、协会带会员、链主带全链”党建共建联合体,凝聚起抓党建、兴产业、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引领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截至2022年底,产业产值已突破2300亿元,组团中标国内外8个整体型轨交项目,实现上下游企业“整船出海”。

  织密体系促共识

  为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向上突破、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发展胜势,广州市组建兼具功能性和服务性的产业联盟“大党委”,促成国有企业“1对1”“1对N”与民营企业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链上企业党建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孵化领建、联建提升的“四个一批”措施,推动13家企业“应建尽建单独建”、67家企业“分类帮带联合建”,不断织密产业链组织体系。

  完善“大党委”运行机制,坚持“产业联盟+组织联建”“组织融合+业务融合”“直接联系+示范联创”,强化企业互联互动,在项目建设、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打通“中梗阻”,以坚强的组织链驱动产业链稳步向前。“通过把战斗堡垒建在链上,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优势,推动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联盟“大党委”书记、广州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张贻兵说。

  “大党委”成立至今,会员数量已达210家,76家强链补链企业落户广州,有力推动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在广州集聚,形成蓬勃的产业发展格局。

  整合资源促外拓

  联盟“大党委”把服务发展作为产业链党建的立足点和发力点,通过“党建+需求+标准+资源”深度对接,以“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本地化”的模式,建立“产业链主体大循环+供应链互动小循环”生态圈。

  聚焦解决企业之间协调难、协同难、协力难等问题,建立“驻企指导、问题收集、议事协商、交办解决”的工作机制,组建超50人的联络员队伍,定期收集产业补链项目、产业发展配套供需、断供风险3张清单。建立“我为产业链发展办实事”长效机制,整合国企、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资源,制定一揽子惠企“服务包”。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热点,举办“党建+融资洽谈会”“红聚轨交、联创未来”行业资源对接会等20多场活动,强化企业间互动沟通及需求对接。

  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联盟“大党委”带动13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出去”,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其中,由广州地铁负责运营维护的巴基斯坦拉哈尔橙线,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轨道交通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标志着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中国解决方案”首次完整输出,极大提升了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技术攻关促创新

  “荣获本届‘红色羊角共同体十大创新项目’的课题是:盾构工程智慧建造、城轨列车智能日常检修、地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应用……”在2022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创新大赛总决赛上,评出的十大优秀创新项目最终揭晓。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联盟“大党委”以党建为纽带联动各方力量,带动产业迭代升级,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除了每年举办的产业创新大赛外,联盟“大党委”坚持打好“党建+科技创新”组合拳,推动会员企业通过党建共建,以项目制形式成立跨企业科研攻关小组,深化合作,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难点,推动6家会员企业成功入选广州市“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扶优计划。同时,完善创新项目示范应用机制,抓好科研成果在生产车间的转化运用,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其中,由广州地铁和腾讯公司联合研发,已在广州地铁18、22号线示范运营的穗腾OS新一代轨道交通智慧操作系统,融合工业控制、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联盟“大党委”成立以来,带动会员企业培养出包括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青工等一批先进模范,为轨道交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支撑。“作为轨道交通一线产业工人,我们在联盟‘大党委’的带领培养下,立足岗位创新创造、成长成才。未来,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的二十大代表、广州地铁高级电客车司机李方方自豪地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