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江门市新会区试点探索“1+6+N”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构建全覆盖精细化党员管理新格局

时间:2021-09-07 14:47:06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已编辑图片

新会区罗坑镇下沙村成立红色服务先锋队,让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罗坑镇委供图

  “候车期间,既可在阅览区进行理论充电,又可到观影区感受红色文化。”“进站出站均有详细记录,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近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江门市新会区以试点开展党员分类管理为契机,发挥江门站党群服务中心“中转站”作用,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相关举措及配套受到不少党员、群众好评。

  今年以来,在江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新会区作为全省试点县(市、区)探索建立“1+6+N”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和新路径,出台1个总体实施方案、6类党员队伍(在职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建设指导意见和N种党员管理措施,强化各类党员教育和作用发挥,形成覆盖全体、分类施策、体系成熟的党员管理新格局。

  “目标式”管理▶▶让在职党员争当先锋

  新会区根据全区各领域在职党员的工作特点,将其细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村(居)在职党员等,出台《关于加强新会区在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在职党员实施“目标式”管理。同时,选取条件相对成熟的党组织作为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在职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此外,新会区全面落实“红色指数”评星定级活动,对照“红色评估”标准进行量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共评出五星党员457名;深入开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推动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

  想借用维修工具,却不知如何获取;想找街坊帮忙维修,却不知道能找谁……这些问题在会城街道北门社区的“社区共享空间”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党员“求必应”志愿服务是“社区共享空间”的一大特色,社区根据报到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建立党员服务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与需求的“自助”匹配,使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全区50个区直单位党组织共5305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5900多场,服务群众超90万人次。

  “亮牌式”管理▶▶让“两新”组织党员主动作为

  新会区坚持管理教育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对“两新”组织党员实施“亮牌式”管理,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比如,结合红木产业特色成立大泽商圈党委,打造“红色+红木+红心”模式,以大型企业单独建、小型散户联合建等形式推动成立“两新”党组织,强化对“两新”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

  新会区探索建立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双亮”工作制,强化“两新”组织党员身份意识,切实增强“两新”党建引领推动企业经营与社会组织发展作用。例如,新会古典家具城党支部挂牌亮相的“共产党员经营户”,通过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员带头作用,进一步擦亮大泽红木行业特色品牌。

  2018年以来,新会区新建“两新”党组织113个,“五类”企业单独组建率达100%,成功推动李锦记、无限极、富华铸锻和亚太纸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党组织。

  “灵活式”管理▶▶让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

  针对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组织生活难以保障等实际情况,新会区实施“灵活式”管理——更好地为离退休党员老有所帮、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引领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对部分体弱多病、不便参加党组织各项活动的老党员开展走访慰问、“送学到家”活动,增强老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对于身体健康、乐于分享的“活跃型”老党员,充分发挥其在调解邻里矛盾、讲党史颂党恩、倡导勤俭节约、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鼓励老党员继续发挥余热。

  罗坑镇依托“党群说”平台,定期邀请老党员为党员和群众授课、交流经验,大力推动“红色服务不打烊”。该镇下沙村还成立红色服务先锋队,鼓励离退休党员担任林锵云故居及展览室红色讲解员,通过为参观群众讲解,进一步发挥“夕阳红”的余温余热。“无论是介绍讲解、入户走访、环境保洁、协调邻里、巡河护河,我都乐意做、带头做。”80多岁的镇叔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表示,加入下沙村红色服务先锋队后倍感充实和快乐。

  “设岗式”管理▶▶让无职党员有位有为

  新会区坚持“因需设岗、个人选岗、方便就岗、群众评岗”原则,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设置先锋示范岗、矛盾调解岗、环境卫生岗、民主监督岗等,通过个人选岗、党员议岗、支部定岗、群众评岗等方式,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古井镇洲朗村党总支设置涵盖党建宣传、生态文明、网格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共11个无职党员岗位,并组建“红星闪闪服务队”,将无职党员纳入服务队进行管理,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睦洲镇推出“群众点单、网格接单、组织派单、党员跟单”的全链条“红色专递”服务,结合党员“红色指数”评估体系和农村积分管理,以积分制调动农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自8月启动以来,该镇约350名农村无职党员参与服务,惠及群众约1500人次。

  “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归属感

  新会区通过细致摸排,统一建档立册,形成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制定基层党组织管理清单和流动党员义务清单,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定期对接联系、动态调整。

  沙堆镇充分抓住流出党员节假日返乡的契机,组织开展线下集中学习教育,并利用“互联网+”形式,组建流动党员微信群,通过“沙堆话说党史”栏目交流分享心得,同时在线上开展党史竞赛“周周考”活动,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管理。

  珠西枢纽新城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将商圈内的流动党员凝聚起来,创新推出“1+4+X”主题党日“红色自助餐”,让流动党员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加强学习教育,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指定动作不重样,目前已累计服务流动党员50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珠西枢纽新城商圈党群服务中心还创新推出“红心筑爱”居家环境改善计划,发动商圈党组织和党员,为有需要的困难家庭提供居家安全、适老化、无障碍等家居空间改造、修缮服务,提升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安家”又“安心”。今年以来,“红心筑爱”计划共投入10万元为12户困难家庭升级改造居家环境。

  “关爱式”管理▶▶让困难党员感受温暖

  新会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各基层党组织对困难党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排摸分析,建立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关爱式管理”,为困难党员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

  对有工作能力的困难党员开展思想帮扶和能力帮扶,积极链接相关资源,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生活便利;对行动不便、身患重病等情况的困难党员开展精神帮扶,采取走访慰问、上门送学、解决困难等形式的关怀行动;对生活艰难的困难党员开展爱心帮扶,资助困难党员建造“暖心屋”,解决住房问题。

  今年以来,全区审核通过补助患有特种病、需长期医疗服药、没有享受退休金待遇的农村老党员共358人,共发放救助资金23.9万元。

  为困难党员办实事解难题,要坚持开门问策、问需于民。新会区深化“微心愿·爱到家”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其中,三江镇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百行动’——‘微心愿’·进村(居)·助圆梦”活动,通过走访入户、电话咨询等方式,广泛征集困难党员“微心愿”,发动热心企业和个人认领并助其实现。

  目前,全区累计为困难党员实现“微心愿”超过5000个,一个个“微心愿”变成现实,让困难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