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粤组动态

深圳光明区: 以网格党建夯实科学城治理基石

时间:2021-02-24 14:44:42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微信图片_20210224144127.jpg

深圳市光明区举办周末党群便民服务“大集市”,为居民免费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周期管理为目标,历经3年试点、探索、实践,出台《光明区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试行)》“1+5”文件,全面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工作,有效破解了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治理难题,使治理事件基层化解率达到99.6%以上,筑牢与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相匹配的治理基石。

  抓整体设计,

  全要素构建全科网格体系

  以往,基础网格和行业网格交叉重叠的网格管理机制下,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人员冗余、巡治脱节等问题,不适应城市治理精细化要求。对此,深圳市光明区从整体设计入手,坚持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治理核心。

  党委整体统筹,建立全科网格。光明区明确由街道党工委整体统筹,在综合考虑地域面积、人口分布、楼栋数量、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将社区基础网格以及城品、政法、城管、市政、查违等24类行业网格统一整合成“全科网格”,推动“多网合一”,作为社区以下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针对“村改居”社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将“全科网格”分为“村宅小区、企业园区、商贸、公共设施、山湖林田水”五大类,针对性配置治理力量。目前,光明区已建立“全科网格”126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全科网格”体系。

  支部建到网格,推动力量整合。光明区全覆盖成立网格党支部,由下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社区“两委”委员作为网格支部书记,吸纳全科网格员中的党员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将其作为网格治理的核心力量;对原有基础网格员和各类行业网格员进行全面整合,使8000余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治理力量全部转为全科网格员,形成“一专多能、一主多辅”全科网格力量;整合原有基础网格和行业网格治理职能,形成“信息采报、便民服务、矛盾化解、隐患排查、治安防范、人口管理、法治宣传、心理疏导”等综合职能。

  部门协调联动,实行巡办衔接。光明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组织业务部门、街道党工委多轮次研究沟通,细化制定事件分级分类标准,制定事项分级分类清单,建立“巡办合一”和“巡办分离”相结合的处置机制,切实缩短治理链条、提高治理效能。同时,光明区根据基层治理事项中90%为微小事项的特点,对于现场处置难度较低的一般性治理事项进行“巡办合一”,由全科网格员在采集信息的同时进行现场处置;对于其他需要专业能力处置的事项,由全科网格员采集上报,街道执法部门、专业网格工作人员等联合处置,确保所有事件无一遗漏、有序处置,防止推诿扯皮。

  抓阵地建设,

  全覆盖搭建党群服务平台

  光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治理阵地“实体化”为思路,将各级各领域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党领导城市治理的特色阵地、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让党的惠民政策走进群众心窝里、落到群众口袋里。

  铺建党群服务阵地。光明区全面升级“1+31+N”党群服务生态圈,灵活机动推动“全科网格”、居民小组、城中村党群服务阵地改造,推动“去办公化”和“一网格一阵地”建设,在网格内的社区小区、园区商场、医院学校、建筑工地等人流密集地,建设了200余个服务微站点,并与1345处文体设施联动,提供覆盖不同群体、不同领域需求的“四点半课堂”“青年夜校”“长者饭堂”等特色服务。例如,建筑工地党群服务中心“筑梦·红色家园”吸收驻地建设单位28名流动党员,搭建“党支部+社工+志愿者”管理架构,为工友提供心理咨询、简单医疗、亲子服务,打造“建设者夜校”“小候鸟驿站”等特色服务品牌,累计服务工友5.8万余人次,获评深圳市“以人民为中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具价值创新案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党群服务阵地设立57个逆行者“安心屋”,为1万余名防疫一线人员提供休憩场所、健康服务,各类防疫物资、服务资源也在这里集散。

  打造党群服务联盟。光明区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组建政务、法律、教育、健康、文体、社会、人才、公益服务8个分联盟,形成100项“服务清单”,将优质服务资源集中打包下放到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服务圈”。例如,政务服务联盟将“秒批+无感”服务等226项服务事项下沉园区分厅,解决企业办事需出园难题;法律服务联盟通过搭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提供企业法治体检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帮助企业防范风险,有效解决了群众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推出便民服务集市。光明区依托全区3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打造周末党群便民服务“大集市”活动,推出义诊、义剪、义补等30余项免费服务,每场“大集市”活动以提供不低于5项服务为标准,辖区群众可以“按需点单”;积极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桥梁纽带作用,化身“扶贫窗口”,因地制宜设置扶贫产品展区或自助购物机,结合便民服务“大集市”活动,开展扶贫产品推介,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对口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吸引4万余人次辖区居民参与。

  构建群众诉求服务体系。光明区整合动员楼栋长、网格员、门店长等14类群体,组建3.6万余人的平安员队伍,推动“矛盾发现在源头”;组织行政部门调解员、法官和检察官驻点社区,发动社区“五老”人员等组成义务调解员队伍,配备纠纷调解社工、心理危机干预社工、社区驻点法律顾问等专业队伍,实现“调解纠纷有力量”;建立“社区发令、部门报到”机制,授权社区党委书记以区信访联席办名义“发令”,领导带头“闻令而动”,职能部门“听令报到”,统筹部门“依令考核”,做到“问题处理在基层”。去年以来,光明区累计受理各类诉求服务2万余宗,直接服务群众8万余人,98%以上矛盾纠纷在社区得到化解。

  抓科技赋能,

  全流程引入智慧治理

  光明区坚持“向科技要管理、向科技要效率”,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从管理和服务两个维度开发搭建“治理通”“微家园”两个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升网格治理效能。

  智慧党建全面运用。光明区大力推进“深圳智慧党建”全覆盖应用,实现党员100%登录使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0%上线运营,各类活动实时动态发布展示;所有场地资源在线开放共享,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查询活动、预约场地,还能对社区服务打分评星。截至目前,光明区累计发布服务活动13872场次,开放436个场地资源,91284人次在线报名预约,有力促进社区服务效能和质量提升。

  智慧治理实时掌控。光明区开发建设“治理通”平台,面向社区党委和“全科网格”开放使用权限,负责智能感知、事件上报、智能分拨、在线督办等功能,实现部门、社区、网格的系统整合、信息共享、智能分拨及一屏通览;所有事件分街分片、分级分类,形成“光明区实时风险预警图”,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分拨、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评估,全区基层治理事件办理时限缩短70%,基本实现矛盾隐患“发现即化解”。

  智慧服务优化升级。光明区推动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各类平台“应通尽通”,实现“一网通办”。上线“微家园”小程序,包括福利计算器、线上招工、微线索等选项,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打造“光速办”服务品牌,实现个体户和企业商事主体“秒批”;引入司法在线确认系统,建设在线司法确认室46个,推动30分钟内完成调解协议确认流程,减轻当事人诉累。

  抓党建引领,

  全方位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生态

  光明区坚持以党的领导为轴心,汇聚各类治理力量,实现党组织“公转”带“自转”有序、高效运转。

  强化区域联治。光明区成立党建综合体“光明科学城党建联盟”,以党建为纽带,把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医院、科研机构等科学城不同类别、级别、隶属的单位凝聚到一起,以党建共抓、资源共享、要事共商、发展共促为目标,共同制定联盟章程、公约,推出70项共享资源清单,为区域内各类组织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及活动,持续推动密切合作、消除壁垒、积极交流,确保科学城发展方向坚定、态势良好。

  推动多元共治。光明区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截至目前已孵化341家,比行政区成立之初增长350%,各类“协会”“基金会”亦走到治理台前贡献力量。例如,光明区引入法律类社会组织,将公共律师从驻点社区延伸到学校医院、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重要区域,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引入心理服务组织,建设“区-街道-社区-医院-学校-工作场所”六大心理服务平台,仅用半年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三年建设目标;在“两新”领域广泛建立党组织,打造“爱心专列”“红店领航”等一批优质品牌,在服务职工、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引导群众自治。光明区灵活打造30多个居民服务驿站,搭建“民情诊所”“八点钟会客厅”等群众议事平台,让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口在议事活动中不断加深感情;厘清政府与自治边界,倡导发挥物业、业主委员会力量,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例如光明区制定出台并推广《小区文明公约》《小区业主公约》《城中村住户公约》,形成文明有序的治理氛围;居民自发成立“家庭顾问团”,主动为出现矛盾和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成立“陈老调解工作室”,发挥老干部、老党员“意见领袖”优势,当好小区“调解员”,推动和谐善治。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