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专题 > 粤聚英才 粤见未来 > 评论解读

如何打造南粤英才高地?广东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时间:2025-03-08 10:29:35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广东正迎来一批批年轻的“最强大脑”。

  今年,广东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将拿出有吸引力的岗位和薪酬,推出贴心的服务和政策,努力吸纳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到广东就业创业。

  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广东代表委员表示,一方面要深化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渠道,发挥“毗邻港澳、联通世界”的优势,打造全球人才枢纽;另一方面,面向市场需求,吸纳、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顶尖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广东找到施展抱负和梦想的舞台。

  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准“生态位”

  南方日报:广东对人才的吸引力体现在哪里?

  吴以环:广东产业规模大、体系全,市场活、创新强、配套好,不仅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集聚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而且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活力足。

  在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上,广东走在前列,比如前几天深圳就出台政策,提出到2027年,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在未来,相信广东众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带动更多中小企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共赢”,打造出立足湾区、辐射全球的创新企业矩阵。

  许可慰:生物医药领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批“老牌”头部医学名校,能为人才提供长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支持;还能与港澳生物医药界“交朋友”,感知国内外市场的前沿变化。这些年,广东的医院、高校积极拥抱AI新技术,开展了智慧医院平台建设、医疗模型及医疗器械研发等工作,急需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共同参与其中。

  吴丰礼:广东几乎拥有最完善的产业链,这为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在广东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当下,一批聚焦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的高成长性企业应运而生,为相关领域人才提供了黄金发展机遇。在实践中,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非常抢手。不管是哪类人才,只要来到广东,都能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破除人才流动壁垒

  南方日报:吸引和留住人才,广东该如何发力?

  吴以环:一方面,深化制度开放,打造全球人才枢纽,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壁垒,深化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畅通职称申请渠道,为全球顶尖人才搭建“无障碍”平台。比如,在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去年11月首批207名香港工程师就取得了内地职称资格。

  另一方面,强化市场导向,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标准。将技术成果转化效益、产业链协同能力等市场化指标纳入人才政策认定体系,为加速创新成果落地提供坚实基础。想把人才真正留住,还需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期待完善“创业—安居—教育—医疗”全链条服务保障,扩大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性住房供给规模,实现政策“免申即享”、需求“一键响应”,以精细化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

  许可慰:在广东,既懂医学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热门。期待增加对医院、高校人才启动项目的支持,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评价和资助体系。例如,鼓励医生和工科、理科专家共同申请项目,以双PI(科研项目负责人制‌)形式合作,产生更多交叉学科成果;同时可建立长效机制,设立孵化基金,探索多元化的经费资助渠道等。

  实现拔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表”

  南方日报:除了引进人才,广东如何自主培养拔尖人才?

  吴以环:广东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不仅具有很强的人才吸引力,在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上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阶段,首先建议打开“强基计划”活水源,推动更多高校纳入国家“强基计划”,鼓励其与当地优质中学开展“强基计划”的一体化培养试点改革;其次是闯出产学研融合新路子,广东坐拥华为、大疆、鹏城实验室这样的创新矩阵,拔尖人才培养更要与产业需求“精准对表”。最后是允许青年才俊“十年磨一剑”,宽容科研中合理的“闯关”失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容错机制,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估和验收机制。

  许可慰:广东敢于“拆墙”,打破学科壁垒、校际藩篱、产学鸿沟,才能培养出既懂科学原理,又知生产痛点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在人工智能与医学人才培养上,要主动拥抱AI等新技术,努力打造医学知识库、专病数据库动态更新体系,让AI医学教育紧跟医学前沿,才能培养更多未来的好医生、大医生和科学家。

  吴丰礼: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职业培训通道。各级技工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企业可直接参与课程编排和授课过程,并提供实践场地支持,形成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第三,建立智能机器人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设立专项创新基金,聚焦工业制造中的“卡脖子”问题,吸引跨领域团队开展联合创新,才能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