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上引才火力全开
广州北上引才“大戏”正酣。
4月20日,一支由广州市11个区、7个市直单位联合426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湾区舰队”,齐发京津地区18所高校,“巡航”京津高校的创新“生态圈”。
此次“湾区舰队”行动,创历年广东赴外招聘的“规格新高度”。广州市政府统筹11个区和7个市直单位,形成“全域一盘棋”的联动格局,426家用人单位全面对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
这支舰队搭载的不仅是426家企业的岗位,更是一座城市的雄心——以最高规格的诚意、最精准的导航、最创新的体验、最长效的机制,邀约全球青年共同书写“湾区机遇”的新篇章。
精准引才 实现人才与产业高效匹配
“湾区舰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精准的“产业——人才”导航系统。
从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从智能制造到海洋科技,广州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聚焦各区重点优势产业,锚定高校特色学科,实现“一区一校一策”定向突破。
锚定首位产业,越秀、海珠、荔湾均有“靶向突破”。
越秀区,对生物医药产业“精准导航”。作为华南医疗资源核心区,越秀区锚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首位突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专场活动中,携20家单位释放近千个岗位,年薪超50万元岗位占比超30%。
现场设置AI辅助诊断、智能医疗设备展示区,吸引北大医学院学子深度互动。越秀区依托15家三甲医院、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产业基础,联动高校共建“广越星推官”计划,招募学子担任城市引才大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海珠区,对数智产业释放“人才磁场”。海珠区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引擎,在清华大学释放512个岗位,其中年薪超百万岗位达21个。
树根互联、云蝶科技等企业聚焦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定向招募清华计算机、自动化专业人才。
荔湾区,主打智能制造与文创的“双轮驱动”。荔湾区以广州工控集团、广药集团为链主,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释放1100个岗位,覆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领域。
同时,非遗文创展区邀请西关匠人现场展示,推动传统文化与新兴产业人才双向赋能,如名创优品与广绣大师合作开发国潮产品,实现“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共振。
聚焦新兴赛道,天河、黄埔、南沙实施“前沿布局”。
天河区,AI赋能爆发“科技引力”。天河区携50家单位赴北京理工大学,释放4000余个岗位,最高年薪达70万元。小鹏汽车、视源电子等企业聚焦智能驾驶、大模型算法领域,精准匹配北理工自动化、计算机专业学子。政策礼包涵盖往返机票、人才公寓等,实现“入职即安家”。
黄埔区,给予硬核科技“顶格礼遇”。黄埔区在清华大学释放1557个岗位,年薪超百万岗位达25个。小鹏汽车、视源电子等企业以“入职送车”等福利吸引人才,凌度智能更开出200万元年薪强化算法工程师岗位。
南沙区,显示发展海洋经济的“湾区雄心”。南沙区瞄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在天津大学释放超千个岗位,广船国际、中船黄埔文冲等企业提供船舶设计师、科研骨干等高薪职位,最高年薪达110万元。
广州“18支智汇先锋”的北上之行,不仅是一场招聘盛宴,更是一次城市与人才的深度对话。当426家企业带着“湾区机遇”驶入高校,广州正以“顶格诚意”向全球宣告:这里,是成就梦想的黄金海岸,更是产才共荣的未来之城。
长期赋能 构建人才发展长效机制
“湾区舰队”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通过校地合作平台化、产业生态协同化,活动将短期招聘转化为长期价值。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番禺区与学校共建“招才引智工作站”,推动访企拓岗、联合培养;南沙与天津大学签约共建产学研对接机制,推动船海领域技术转化与人才共育;白云区与南开大学共建“招才引智服务站”,推动校企技术合作与人才共引。
随着校地合作平台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孵化器”,广州将产业生态协同的触角延伸至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在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黄埔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在京粤合作项目签约环节共同签订政校企人才共育合作协议,这也是广州各区中唯一一个现场签约的项目。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共建“政校企合作示范点”,建立“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实习见习服务平台。
同时,双方将共同搭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调研、考察、座谈等方式加强互访,增进互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大力促进双方人才智力项目提档升级,实现人才、科技项目数据共享。
在北京邮电大学专场招聘活动中,广州市工信局共发动35家企业参加,其中,7家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有3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并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邀请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院所等相关专家和学者参加。
从“一次招聘”到“终身链接”,广州的招聘小分队早已超越“刷存在感”的初级阶段——这不是简单的“露脸”,而是让每次握手都化作产才融合的“黏合剂”,绘制一幅“人才根系图”:高校的智力资源如毛细血管般深入产业肌理,企业的需求反馈似年轮般持续滋养创新生态,最终让“湾区人才雨林”枝繁叶茂。
模式创新 实现从功能招聘到价值共鸣的升维
广州的北上揽才行动,不仅是一场招聘,更是一次城市价值的立体传播。
当AI对话打破沟通壁垒,当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当岭南文化浸润求职旅程,人才与城市的连接早已超越岗位本身。
18支招聘小分队使尽浑身解数,用创新形式突破招聘的功能性边界,将“引才”升维为“引人”“引心”的立体工程。
天河区用AI对话+机器人表演的“未来感”,打破传统招聘的“次元壁”。
在北京理工大学专场,天河区以“硬核科技”吸睛。AI就业互动机“莎莎”成为全场焦点,求职者一键上传简历即可生成优化建议,模拟面试功能更让学子提前体验职场。高擎机电机器人现场表演机械臂精准操作,直观展示区域智能制造实力。
科技与招聘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人才感知到广州的产业前沿性。
广州市国资国企在北京大学举行招聘活动,邀请68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带来2200多个就业岗位和100个实习岗位。
为吸引广大学子到广州安居乐业,招聘现场特设广府特色产品专区,展示有代表性的食品和文创产品,并向参会学子赠送求职礼包,传递广州爱才聚才的满满诚意。
海珠区用电影之夜+粤语教学的“软实力”,以城市魅力叩响人才心门。
在清华大学专场,海珠区将招聘会打造成文化盛宴。求职者观看粤语电影《雄狮少年》,参与现场粤语教学,学习“唔该”“早唞”等日常用语。
这场被称作“规格新高度”的招聘行动,不仅刷新了广东赴外引才的历史纪录,更以精准匹配、长效合作机制、创新形式,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最强春招”到全球引才,广州有多拼?
4月19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盛大举行。数万个岗位、其中超百万年薪岗位200多个、吸引上万名求职者,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
从珠江畔的“最强春招”到跨越南北的全球引才,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轰鸣声中,广州正以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才引力实验”,书写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崭新篇章。
12万追梦人,涌入广州
一季度的广州,高光时刻频频,其中,3月16日广交会展馆的“史上最强春招”,聚光灯下群英荟萃。
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启幕,吸引了全国12万求职者蜂拥而至,重现了上世纪90年代“孔雀东南飞”的盛况。
广汽集团、小鹏汽车、视源电子等上千家单位提供超5万个岗位,学历层次全覆盖,其中面向博士博士后的岗位近1万个,成为求职者争相追逐的焦点。
数据背后是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力支撑。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35个工业大类的城市,广州正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引擎,构建千亿级生态圈。
这里既有小鹏汇天斩获全球最大飞行汽车银团贷款的科技突破,更有华为、腾讯、抖音等新“BAT”齐聚琶洲的数字经济岛链。
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的邀约掷地有声:“广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很发达,总有一个行当能成就你。”
这场招聘会不仅是一场人才盛宴,更是广州向世界展示其“吸金体质”的窗口。
800家企业,奔赴北京
4月19日,广州的引才版图从珠江畔延伸至北京中关村。
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上,793家企业携4.2万个岗位北上,以“1+1+N”创新模式(1场线下主会场、1个线上平台、N所高校专场),精准对接京津冀人才资源。
这场横贯大江南北的引才行动背后,是广州酝酿数月的“春雷计划”。从优质的岗位选择、温馨温情的现场环境、到贴心暖心的城市礼遇,广州是“有备而来”。
地面铺设“一路繁花”主题装饰,岭南醒狮表演点燃气氛,粤语金句挑战、广州塔打卡等互动环节让求职者沉浸式感受城市温度;
量身定制“四高四无忧”服务体系——博士安家费最高20万元、创业扶持最高50万元、子女教育与户籍无忧,彰显“真金白银”的诚意;
融入硬核科技元素,通过展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让人才直观触摸广州的产业未来。
活动现场,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成为最大亮点——小鹏汽车展位前,自动控制算法工程师等百万年薪岗位引发排队热潮,仅半天便收到300份简历;广药集团现场“三面签约”模式高效揽才,一上午锁定7名清北学子。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曾宇飞签约广州交易集团时坦言:“广州的产学研结合平台,让我看到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可能。”
这些硬核案例的背后,是广州招聘模式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的深刻转变。北京站主会场吸引上万名求职者,200多个百万年薪岗位被抢投,清北硕博现场签约成为常态。
共荣共生,再造未来
当12万求职者涌入广州、近800家企业北上揽才的喧嚣尚未散去,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已悄然结出果实——百万优质岗位的释放,不仅是对当下人才需求的回应,更是广东、广州与人才共生共荣的起点。
目前,“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首期募集了超60万个优质岗位,其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这些都直接紧扣当前的热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高精尖人才青睐的重点领域。
从产业与人才的“共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双赢的底层逻辑。
抖音落户琶洲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十年双位数增长,亿航智能以全球首张载人无人机牌照重新定义低空经济,康方生物研发的“中国药”击败国际巨头,掀起生物医药领域的“DeepSeek时刻”。
广州的产业沃土足以让人才价值最大化,而顶尖人才的创新活力又反向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闭环。
2024年广州常住人口增量达15.1万,清北博士团南下、海外院士回归的“人才迁徙潮”,标志着这座城市正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迁。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最好的平台在大湾区”的宣言,广汽集团“黄金航道”的呼唤,以及南沙“强芯九条”中“30岁经理可申报千万级项目”的突破性政策,无不彰显广州“投资于人”的决心。
广州既有“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雄心,也有“安居成本一线城市最低”的温情,更有“揭榜挂帅、共赴山海”的机遇。当青年才俊与千年商都相遇,注定是一场星辰大海的征程——人才因广州而精彩,广州因人才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