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切忌“夹生饭”
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来。然而,减负这锅“饭”不好煮,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夹生饭”,不仅不好吃、难消化,还可能吃坏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胃口,伤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唯有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确保减负之“饭”煮得香、煮得熟,真正滋养基层、惠及群众。
“夹生饭”不好吃,为基层减负容不得半点敷衍。当前,一些地方在落实减负政策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比如,“红头”文件少了,但“白头”文件多了,内容冗长、空话套话依旧;会议次数压缩了,但线上会议、视频会议却变相增加,大会“套”小会,不相关的会也“绑”着开;检查考核精简了,但在考核和检查中仍然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的问题,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种种现象违背了为基层减负的初衷,不利于基层发展。这些“夹生饭”看似有减负之形,却无减负之实,不仅没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反而增添了新的负担。基层干部群众的胃口“吊不得”,也“伤不得”。减负工作若只停留在表面,喊口号、做样子,必然让基层失望,甚至让基层干部寒了心。
为基层减负这锅饭要“煮熟”,关键在于精准发力、真抓实干。首先,要在思想上端正态度,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负不是简单地“减量”,而是要“减负增效”,既要减轻基层负担,又要提升工作实效;其次,要强化统筹协调,优化政策设计。减负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上级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整合精简会议、文件、检查等事项,避免政出多门;同时,要在机制上持续优化,建立长效机制,对形式主义问题露头就打,确保减负不走样、不变味,减负不能“一阵风”,要通过制度建设巩固成果,通过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基层干部敢干事、能干事。
防止减负煮成“夹生饭”,还取决于火候把握。火候不到,饭半生不熟;火候过了,则适得其反。减负工作中,火候的把握体现在政策的精准性和执行的灵活性上。一方面,政策制定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基层面临的问题各异,减负措施需精准匹配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反馈和调整。基层的声音是检验减负成效的“试金石”,要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定期收集基层对减负政策的反馈意见,及时优化调整不合理的制度和要求,确保减负政策落地生根。
为基层减负,说到底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减负工作,既要防止“夹生饭”,也要避免“炒冷饭”,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唯有如此,基层才能轻装上阵,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能充分激发,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何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