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粤组音 > 精选评论文章

从干部“能下”校准政绩观偏差

时间:2024-10-17 10:59:37 来源:粤讲粤政微信公众号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长期以来,干部上去容易、下来难。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要解决“能下”的问题,及时防范和校准政绩观偏差,从而有效破解领导干部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问题。

1.jpg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鲜明树立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主流是向好的,但个别部门在推动干部“能下”上力度仍有不足,存在着不敢推、不愿推、推不动的窘境,干部“能下”的“市场占有率”较低,甚至沦为“摆设”“走过场”。揆诸现实,有的干部在思想上“认不清”,“上荣下辱”“不到龄不下”“不犯错不下”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下”仍然有天然的抵触情绪,思想包袱比较大,没有形成良好宽松的氛围;有的单位在机制上“考不准”,对“能下”“躺平”的有效抓手和可量化指标还不够,“上”与“下”的关键界限、适用条件较为模糊,在调整“下”干部时往往有所顾及;还有的在教育管理上“慢半拍”,不注重做好“下”的“后半篇文章”,缺乏给予“下”的干部重新施展才能的机会,导致干部“下”得不服气。

2.jpg

  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把推动干部“能下”以促干部担当作为,从而校准政绩观偏差。要从思想上校准偏差,牢固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推动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干得好自然“能上”,干得不好也必然会“能下”的心理认识,改变只要不犯大错就能捧“金饭碗”、进“保险柜”的思维定式。积极营造健康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无论“能上”或“能下”都是一种正常干部调整的共识,逐步打破干部的认知偏见,使干部能够对“能下”脱敏,坦然面对能上能下。要从制度上校准偏差,加强刚性约束,明确“下”的情形、优化“下”的程序、拓宽“下”的渠道、压实“下”的责任,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改进考察考核方式,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考察,结合“八个既看又看”,让干部下有依据、下受触动、下得服气。

3.jpg4.jpg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若一“下”了之,放任干部在“下”的岗位上“躺平”“破罐子破摔”,则有违能上能下制度的初衷。要从教育管理上校准偏差,对“下”的干部要避免“一棍子打死”,让干部“下”而不馁。及时跟踪“问诊”,开好“药方”,对症下药。用好谈心谈话这个“法宝”,谈在日常、谈在经常,引导“下”的干部端正心态、卸下思想包袱。建立“下”的干部一人一档,合理科学安置岗位,持续跟踪管理,对已过影响期、工作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重启使用,真正让“下了还能上”落到实处。

  作者:周鹏  图片:阆组轩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