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就是“吃补”
最近,“没苦硬吃”成为网络热词,意指老一辈过度节俭的生活态度,引发了一场代际价值观的碰撞与交锋。年轻干部该怎样看待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给出了答案: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苦”是对环境、形势和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检验一个人意志、能力、品质的试金石。提起敢不敢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总有人战战兢兢、心存胆怯,畏手畏脚、不敢迎战。才从苦中来,功在苦中建。世上没有白吃的苦。年轻干部要把吃苦当作成长的“补药”,学会“自找苦吃”,敢于吃苦、甘于吃苦、勤于吃苦,在吃苦中坚定信仰、磨砺本领、涵养情怀。
吃的是苦,补的是信念。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胜利实现红军主力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靠的正是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誓言“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他们以实际行动写下坚守信念的注脚。年轻干部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即使在苦境,也要不断加强党性锤炼,常拭理想之“灯”,常对信仰之“标”,始终做对党忠诚的模范执行者。
吃的是苦,补的是能力。种过地的农民都知道,墩过的苗,根扎得越深,叶长得越茂。年轻干部的成长也不例外。无论是谷爱凌的惊天一跳、“凌”空绝顶,还是齐广璞的老将冲锋、“齐”开得胜,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不为人知的刻苦训练,洋溢着超越自我、追求极限的可贵品质。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去,进百家门、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斗中学会战斗。要主动到艰苦地区、吃劲岗位锤炼摔打,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钻群众“矛盾窝”,与困难挫折“掰手腕”,练就能担事扛事的铁肩膀。
吃的是苦,补的是情怀。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跨越。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把吃苦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能吃苦、能吃亏、能受气。“草鞋书记”杨善洲退休后吃大苦、流大汗,带头绿化荒山;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选择扎根最穷最苦的来凤县。无数党的好干部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本色。要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功劳时不伸手、有苦劳时不计较、有疲劳时不抱怨,把全部心思用在真干事上、把浑身解数用在多干事上,把自己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和未雨绸缪的忧患,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考虑得更深入一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作者:邱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