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走向振兴的红色村

党建引领促振兴,“寸土”也能变“寸金”?汕尾陆河这个村子亮了

时间:2021-09-24 10:47:56 来源:南方+
【字体:

  从梅汕高速水唇出口下来,沿着国道往揭西方向行驶不到5分钟,便来到了陆河县水唇镇美丽的墩塘村。一进墩塘村,一座崭新的古式门楼就映入眼帘,透过门楼,一眼望去,白墙红瓦,一幅美丽墩塘画卷徐徐展开。

通讯员 供图

  墩塘村坐落于榕江河畔,总面积11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共有988户6098人。其中,享有“广东十大特色古村落”美誉的墩仔寨围龙屋就位于该村。美丽画卷的绘就来之不易,关键在于近年来,墩塘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夯实党建基础▶▷

  筑牢美丽乡村战斗堡垒

  2019年,在陆河县、水唇镇以及墩塘村乡贤的大力支持下,一座集公共服务平台、办公场所和活动场所于一体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崭新出现在墩塘村村民眼前。“一厅五室”的规范化设置,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更使阵地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墩塘村还突出党建文化引领,精心打造党建文化主题广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美丽乡村源源不断注入文化内涵。

农民运动会。  受访者供图

农民运动会。 受访者供图

  为有效增强政治引领力,突出规范党组织设置,墩塘村通过升格原党支部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突出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改变以往班子人员不齐、战斗力不强、文化程度低的局面。同时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户代表会凝聚党员群众志愿者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和水田垦造等中心工作,美丽乡村组织体系不断建强。

  如今,在今年水田垦造工作中,除规定动作有抓手且不走样之外,墩塘村还充分发挥本村特色,村“两委”干部坚持联户交心,把工作摆在水田垦造一线,加快推进力度,克服连月干旱的重重困难,顺利完成项目验收。

  聚焦产业发展▶▷

  壮大美丽乡村集体经济

  党建引领的落脚点,更多落在实现村民致富愿望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墩塘村集思广益,通过加快土地流转,腾足发展空间,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变村民“寸土”为“寸金”,以“党员带动”式走家入户做好宣传,对少数有耕种需要的村民,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达成协议。目前,墩塘村葡萄园区已流转近500亩土地,为连片农业产业开发“腾”足了空间。

土地流转入户宣传。  受访者供图

土地流转入户宣传。 受访者供图

  “让墩塘村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开始目光向外,寻找新路子。”墩塘村党总支部书记余振村说,村子精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一次次深入考察、一场场专题座谈会,先后到广西、惠州和梅州等地,瞄准休闲农业,引进先进葡萄栽培技术和优质葡萄品种,打造了集葡萄种植基地、休闲主题广场和竹林公园为一体的墩塘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园以来,阳光玫瑰、夏黑、红宝石三类葡萄品种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好评,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超过25万元收入。

葡萄种植。  受访者供图

葡萄种植。 受访者供图

  除大力引进外来项目以外,墩塘村同样注重本村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通过修复古村遗址,发展旅游产业。其中具有350多年历史的墩塘村墩子寨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极具客家民居特色,享有“广东十大特色古村落”美誉。

  除此之外,为重新焕发古村落活力、打造墩塘经济发展新起点,水唇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振兴,计划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双同步,发展古村落民俗与葡萄采摘体验、竹林观光游玩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并以乡贤之力完善基础设施,门楼、道路等逐步换新颜。

  坚持“三共”方法▶▷

  发挥美丽乡村全民力量

  近几年,有了积淀的墩塘村,逐渐生成独特稳定的居住环境及运行机制,但仍然存在底子薄的问题,需要做好从转化过程的过渡。因此,除了村子“硬件”方面,村委并未忽略人居环境、人文素质等“软件”方面的管理,通过大力宣传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理念,齐力构建美丽乡村。

  为全面衔接过渡期,墩塘村保持主要政策连续稳定,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监测体系等。其一,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以“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齐干”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同时引导群众共同开展“四小园”建设,扮靓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其二,全面加强农房管控。抽调党员、干部、网格员成立巡查队伍,常态化开展巡查,及时制止乱占农田建房行为。同时落实建房公示制度,显眼处公示建房户建房信息,接受村民监督。

  除此之外,还要全面塑造文明乡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志愿服务队,以公共服务为行动主线,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最后,全面推行垃圾革命。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配备保洁员,确保村内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党员带头当好垃圾分类先行者,教育引导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塑造文明新乡风,营造“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的良好氛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