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走向振兴的红色村

韶关南雄:创新“三个在先”机制 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时间:2021-09-05 11:55:01 来源: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字体:

  韶关南雄市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在全省率先创新推行“三个在先”机制,以加强政治领导、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结构、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全面调动全市1085个基层党组织、21236名党员的积极性,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

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

  (一)推行党组织优化设置在先,提升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能力。推动党的组织设置向最基层延伸、向面上覆盖,确保乡村振兴一切工作都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一是优化行政村党组织设置,将党员人数超过50人、符合条件的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并设委员5-7名,改变过往村党组织委员比村委会委员少的状况。二是推动党组织向自然村(村小组)一级延伸,着力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三是强化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不少于500万元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三年来,109个村党支部优化设置为党总支部,1041个自然村(村小组)、6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面上各类组织成立党支部(党小组),打造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20个,建成达标党群服务中心153个,建设自然村(村小组)党群服务室128个。

  (二)推行党组织决策在先,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是健全党组织决策机制,明确涉及村级“三重一大”事项,尤其是乡村振兴的所有项目、所有工作,都必须由党组织研究同意后实施。二是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运行机制,明确行政村党组织直接领导本村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等各类组织,各类组织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组织讨论决定的事项,着力解决农村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三是建立党群议事协商制度,在自然村成立由党员、威信较高的村民代表、“说话算数”的乡贤等组成的党群理事会,协助党组织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三年来,全市1531个自然村成立党群理事会、占比达84.5%,清拆破旧泥砖房16.14万间461.2万平方米,领办创办集体经济实体项目186个,建成200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217个,打造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业村17个,成功列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等国家级和省级试点,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

南雄市南亩镇千亩连片茶叶种植基地。

南雄市南亩镇千亩连片茶叶种植基地。

  (三)推行党员作用发挥在先,增强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强化镇级党委“龙头”作用,把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将8名抓党建实绩突出、能干善抓农村工作的干部提拔到镇级党委书记岗位,选拔117名年轻干部充实到镇级领导班子。二是强化村级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7个,撤换调整“四不”书记15名;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储备村党组织书记人选464名,公开选拔任职党组织书记5名,所有行政村实现“三个一肩挑”,并在韶关率先实现村级组织员全覆盖。三是强化党员“旗帜”作用,深入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开展党员“评星定级”,建立党员“精准择岗”机制,扎实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服务,让党员在政策宣传、产业发展、农村保洁、乡村建设、村务监督等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年来,全市3864名农村党员挂钩帮扶5619户贫困户,实行包户带动、全程帮扶;出台贷款贴息及财政奖补政策,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71名、创业致富典型227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租金+薪金+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近万农户增收致富,实现户均年增收15000多元。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