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办实事开新局

梅州梅县:学党史入心又出新 办实事见行又见效

时间:2021-06-07 11:41:44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快看,这个好有趣,扫码就能听党史!”

  “是吗?我也用手机扫一下。”

  近日,梅州好万家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万家”)党员活动室的一面墙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这面有声党建墙提供了可听、可读、可视的丰富党史图文音频资料,手机一扫随时听,党员群众反响热烈,成为梅县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亮点。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有声智慧党建的打造,是梅县区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缩影。

  近段时间,梅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部署要求,高质量高标准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激励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起来

  首创有声智慧党建 百年党史“声”入人心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启动小程序……连日来,在有声党建墙前,党员们拿出手机扫码,进入党建学习诵读平台,以全新的方式重温党史。

  走进党员活动室,一面红色党建留声墙映入眼帘,尤为显眼。墙上的党建学习诵读平台包含扫码学习、扫码诵读、扫码留声等。每部分内容下面都附有一枚醒目的二维码,只需打开手机扫一扫,即可自主选择并收听百年党史、党性教育、基层党建等内容的相关音频或视频。

  “我们打造的有声智慧党建,主要是提升党员学党史的积极性,创新形式,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好万家党支部书记温丽芬介绍,有声智慧党建是梅县首创。它是集有声作品、主题活动、党建资源和活动大数据等成果展示与交互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提供可听、可读、可视的海量红色资源,在听的基础上,更强调读与互动的功能。

  原本由纸质书籍承载的党政读物,如今全以音视频的形式,藏在小小的二维码里头。每个二维码都对应了一个语音或视频播放的党建专辑,让读者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通过“听”的方式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实现党建文化产品的持续丰富和实时更新,把优秀党建文化读物送到党员干部身边,为党员群众提供一个新型学习平台。

  “很方便,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在家里用,可吸引小朋友一起朗读。”党员赵茶林一边说,一边将其女儿的朗读作品播放出来。

  “以前是静态的、纸质的,现在打造的有声智慧党建,便于查找视听。我最近每天都会使用,对党的历史有了很多新的了解,也想申请入党!”好万家员工廖宇婷说,该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她爱党爱国的热情。

  此外,党建学习诵读平台不仅可以扫码学习、扫码诵读、扫码留声,还可以进行扫码报名,参加朗读、作品展示和点播等活动。

  “自从有了有声智慧党建,党员群众都会主动去看、去学、去听,经常能看到大家在一起充电、讨论,分享交流,氛围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平台里有很多小朋友的作品。”温丽芬说。

  据了解,运用智慧化、数字化、互动化的方式搭建起集党史学习、党史诵读、声音展示于一体的党建留声墙,让学习内容“声”动起来,党员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工作之余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等,不仅提供了党建文化宣传阵地,而且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提升了党员学习主动性,方便党员对党建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

  “热”起来

  红色资源串珠成链 让红色印记更加鲜明

  5月14日,由梅县区委组织部主办,梅县区委党校、梅南镇党委承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在梅南镇龙文公学揭幕开展,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精神谱系实体化、大众化。

  举办梅县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是该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具体举措,是建立“红色档案”、打造“红色基地”、留住“红色记忆”、赓续“红色精神”、做活“红色产业”的生动实践,也将推动梅县区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观展后,我被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革命先辈、伟大人物的光荣事迹深深震撼和感动。作为苏区学子,定当努力学习、砥砺前行,做一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梅南中学初三级学生钟忆凤说。

  梅县区委党校红色讲解员熊翠霞介绍,自开展以来,不少村民、学生自发前来观展,重温红色精神的力量。

  在叶剑英纪念园,络绎不绝的游客们通过视频、图片、读物和多维度的讲解,追忆叶剑英元帅的革命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感悟初心使命。

  “我们现在每天平均接待的党员干部达2000多人次。”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副局长陈国军说,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

  梅县区加强对全区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党员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梅南镇水美村、雁洋镇雁上村、松源镇金星村)的红色教育功能。

  寻访红色地标,瞻仰革命遗址,梅县区各级各单位组织1万多人(次)就近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等240多次,全面深化革命传统教育。

  据统计,梅县区列入广东红色革命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有68个,列入重要线索遗址名录的有30个,推动红色资源串珠成链。今年,全区革命遗址遗迹和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共计31处,通过开展修缮和保护利用,进一步发挥革命遗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红色旅游景点功能,更好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此外,梅县区深挖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由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委党校、区档案馆联合编印出版《梅县区红色故事(第一、二、三辑)》《梅县区革命遗址通览》并向党员干部赠阅,作为全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参阅资料,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全面了解梅县区的红色故事。

  “实”起来

  上下联动一体推进 党史学习教育见成效

  走进新城办林屋小广场,现场施工正酣。自4月中旬林屋小广场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以来,该项目成了市民的关注热点。

  据悉,林屋小广场占地800平方米,投入资金50多万元,预计6月底完工。小广场建成后,将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日常健身锻炼的休闲场所,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和活跃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新城办启动华丽苑、怡迪苑、富贵花园二期老旧小区周边道路提升工程项目和林屋小广场改造提升工程;程江镇以“五轮驱动”模式实施古塘村城中村道路改造;石坑镇启动“普惠金融户户通”信用村建设;区卫健局聚焦“市民工作日看病容易耽搁上班、上课”的诉求,推出“延长城区公立医院门诊服务时间”新举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前,梅县区正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区各级各单位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窗口受理、网络收集、座谈调研等形式,建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机制,策划329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在此基础上,全区各级各部门结合单位职能职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延伸服务触角,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让广大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日前,梅县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召开,总结前一阶段该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研究推进下一步工作。会议指出,梅县将继续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严谨细致规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用好梅州、梅县红色资源,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梅县区将在办实事、惠民生上持续发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小切口、大变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安全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